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淳化县寨子渠村为例

2021-12-03 10:35
乡村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寨子村民传统

邓 倩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1 淳化县寨子渠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润镇寨子渠村村干部、村民中进行针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的基础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寨子渠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育扶贫方面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以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文化程度在初中高中的村民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占47%以上;小学文化程度的村民占比37.36%;没有文化的村民占比8.79%;本科文化程度的村民占比4.39%;大专文化程度的村民占比2.19%。寨子渠村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但对传统文化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仍有所欠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从实践团队对淳化县寨子渠村村民对家乡传统历史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家乡传统历史文化一般了解的人数最多,有48 人,所占比例最高,占52%以上;非常了解的人数有29人,占比31.86%;不了解的人数有4 人,占比4.79%。村民平日的文娱生活单一,大多数村民通过村委会宣传获取家乡传统文化,有37 人次;通过互联网获取文化的有34 人次;通过父母长辈口口相传获取文化的有27 人次;通过书刊获取文化的有12 人次;通过学校获取文化的有5 人次;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文化的有5人次。

2 淳化县润镇寨子渠村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主观

2.1.1 村民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村民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认知。寨子渠村内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两个年龄段的群体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有一定的障碍,不利于乡村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2.1.2 青壮年人口流失导致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断裂。寨子渠村有900 多人,有文化基础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谋生,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在农村,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主要为老年人群体,但随着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老年人群体无力继续继承和发展农村本土的传统文化,从而致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严重影响了本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例如,关中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华阴老腔等,从事秦腔艺术和“非遗”技艺的人均是高龄老艺人,“传承无人”的难题有待破解。

2.1.3 村民重视程度不高。在对寨子渠村的调查中,大部分村民表示对于地方性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也没有强烈的了解欲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超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过去农民坚持的传统观念无法再为他们带来生存优势,因此致使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降低。

2.2 客观

2.2.1 宣传方式单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要依托广泛的宣传,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寨子渠村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渠道主要是村委会举办的宣讲会,而没有其他方式。在寨子渠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村民的了解渠道仅限于村委会宣传,只有极少数村民会利用书籍和互联网了解传统文化,大多村民在利用电视、手机等设备时,更多的是关注娱乐方面,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了解很少,村中的文化宣传工作未能创造性地发挥好当下新媒体等的作用。

2.2.2 基础设施欠缺。图书室、地方文化博物馆、村史馆等均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但在寨子渠村,村内图书室藏书量少,有关传统文化的读物不足,文化设施较少,村民无法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

2.2.3 多元文化冲击传统习俗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村民在乡村与城市之间频繁流动,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村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2]。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文化商业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精神营养元素严重退化,寨子渠村的一些农民表示对乡村传统习俗产生了疏离感,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传承受到了强烈冲击。

3 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用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村民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

3.1 提高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3.1.1 加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对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节庆、禁忌、歌舞以及民间文学等均能通过榜样、言教和舆论等方式对人们进行品德教育。反思农村的乡土文化,绝不是单纯的怀旧情绪,而是要重新审视生活的内涵,充分释放乡村文明的核心价值[3]。对此,可通过举办特定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活动,充分激活乡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促使传统美德扎根村民心灵深处,引领乡村的文明进步。

3.1.2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注重挖掘和演绎本土文化元素和特色。城镇化建设要杜绝采取“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可在有条件的村落建立乡村传统文化展示室,设立传统工艺展示、体验场所,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丰富乡村文化旅游内容,助力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

3.2 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3.2.1 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乡村营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为村民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供可能。以秦腔为例,可以和附近有关秦腔戏曲的剧团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丰富村民精神文明生活,对村内青年人进行耳濡目染的传播,促使青年人对秦腔文化产生兴趣,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促进当地的秦腔文化“走出去”,将秦腔文化发扬光大。

3.2.2 青年学生到农村地区支教。青年学生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到村镇学校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各种形式的支教活动,一方面为村中的儿童带去求知的希望,另一方面助力村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

3.2.3 建设地方性的图书室向民众开放。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财富。规划图书室,建设好地方性的文化场所,为村民提供精神文化滋养的场所,是维护并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措施,可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

3.3 培养新时代传统文化接班人

3.3.1 增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学校可增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对当代青年进行系统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列入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进而增进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更多了解历史传统文化的后备力量。

3.3.2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建设与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道德理念等密切关联,乡村本地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乡村需要拥有文化眼光、具备文化理念、擅长文化建设的人才。乡村普遍存在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文化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4]。对此,要通过拓展思路、探索创新,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壮大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扶持民营院团、培养非遗传承人、发挥乡贤和文化骨干作用及扩大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等多措并举,激励当地群众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挖掘和培育出一支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才队伍。

4 结语

咸阳市淳化县润镇寨子渠村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存在于现今大多数农村中,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及制定的解决对策也适用于多数情况类似的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要促进农村地区物质方面的富足,更应是从精神层面激发出更强的精神动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不忘历史传统,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吸收传统文化精神养料,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要求传承创新,从而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好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以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寨子村民传统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淳朴寨子”,一个品牌的形成——我在小山村里启动了“消费扶贫”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