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中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辽宁是装备制造业强省,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标志。装备制造业高校和企业作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为国家全面培养产业人才的重任。要清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以产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装备制造业人才市场的需要,明确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全方位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教育教学目标,推进产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新时代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新征程。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支柱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辽宁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传统强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一直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辽宁装备制造业高校发挥着第一链条的作用,企业发挥着后续培养的功能,校企合作是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模式,能为行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还有很多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人才评价模式需要重新构建。教育评价关乎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教育导向[1]。一段时间以来,装备制造业人才评价体系还存在教育评价导向不够科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调整人才培养评价上下功夫,重新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评价模式。二是重新设置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目标事关人才培养的最终成果,它的设置,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市场对人才的定位、学生就业方向等问题。装备制造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培养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教学目标出现了问题。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必须重新梳理和设定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教学目标,通过调查研究、科学研判和认真分析,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三是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人才需求是由人才市场决定的,行业人才质量也由人才市场评判。根据工信部的数据,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 D 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及行业出现结构性衰退的现象。在中国制造企业协会发布的2020 年“中国制造企业效益200 佳”榜单中,辽宁企业只占6 席。同时,在“中国装备制造业100 强”榜单中,辽宁企业没有上榜[2]。与山东、浙江、广东等省相比,辽宁制造企业的规模、速度发展较为迟缓,直接影响了行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从内部看,受大环境影响,行业人才市场饱和,人力供大于求。辽宁大型国企一般以引进高端人才为主,民营企业用人有限,大批大众型人才滞留,因行业市场不能及时消化而转到其他行业,造成行业人才流失。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必须精准定位,瞄准行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要,加大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成为高校新的努力方向。学校和企业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全方位了解人才培养基本规律,以人为本,把握培养人才的关键。一是更新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二是创新全面评价体系。完善德育评价,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衔接,探索学生、家长、教师及社区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的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考查机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体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宿舍,走进操场。改进美育评价,设置艺术公共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美学熏陶。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开设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和勤俭。三是严格学业标准。加强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整顿课堂纪律,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和检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3]。从世界环境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因为制造业空心化,经济脱实向虚,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要引以为鉴,更加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尊重技能人才。重视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学生专业技术培养,尊重技能人才就要关注学生就业。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向这一目标倾斜。在教育教学目标改革上需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重新调整专业设置。装备制造业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重点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精确分析市场用人导向,调整落后专业,向航空航天、船舶制造、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智慧科技、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调整,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二是重新调整教学过程。一切面向“动手能力”这一关键词,增加实习实训课时,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第一学年全面学习装备制造业理论知识,第二学年以校内实习实训和校外认知实训为主,第三学年全面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前进行毕业实习答辩。三是深化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职业学术能力竞赛、职业道德知识比赛等,以赛促学、以赛比技、以赛创优。创新职业能力提升形式,发挥“互联网+”在职业技能教育中的优势,使网上教育教学常态化,实现全面领学、随看随学、跟踪助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4]近年来,辽宁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辽宁区位优势明显,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纬度带,拥有一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资源、人才、科教设施等方面潜力较大,具备很多实现振兴发展的条件[5]。辽宁装备制造业要抓住历史机遇,以辽宁全面振兴为重要支撑点,在改革发展中全力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不断深化行业人才培养改革,精准定位、准确把控,完善行业人才准入性改革举措。一是优化营商环境。要出台新政策,优化外部环境,引导国企改革方向,吸引外商和外省企业落户,扶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持续降费退税,提升壮大装备制造企业质量和数量,为广大大众型人才进入行业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加大人才推广力度。联合行业协会开展多方面合作,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召开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峰会,打造多维人才推广平台。启动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人才培养计划,设立装备制造业高端人才奖学金,加快实习实训设备改造升级,提升培养高精端人才的能力。三是实现高质量办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挖行业市场,加强科学研判,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对口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保证科研资金和设备到位,加大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力度。吸引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落户高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建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创新和抓实高校日常管理。创建校友会,整合和发挥校友的力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强宣传,积极树立先进典型,全力培育大国工匠和大师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