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的生态美学功能

2021-12-03 07:01李荣林
茶叶 2021年4期
关键词:茶树茶园生态

李荣林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南京 210014)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修丽者也。”[1]林园之景,不尽是名花奇蕊,盖天下之乐无穷, 而以适意为悦。瓦盆木榻, 贫家风味,却是水竹山云。江山明丽,草木清嘉,自有名仕称扬,风月本无常主,闲着便是主人[2]。茶园,既是贫家之风,亦称灵卉嘉木,可游,可赏。

1 茶园的自然美育功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3],“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4]求知与审美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两件要事。求知即求真, 茶有真性。程用宾《茶录》[5]言:“茶有真乎?曰有为香、为色、为味,是本来之真也。”欲顾寻常之美,茶中有美。朱权《茶谱》[5]记饮茶之美:“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陈笔砚。或庚歌,或鼓琴,或弈棋,寄形物外,与世相忘。斯则知茶之为物,可谓神矣。”茶之为神,则是茶园立地深山,得天地之气。宋子安《东溪试茶录》[5]:“山川至灵之卉, 天地始和之气, 尽此茶矣”。

茶山有灵,是故当我们伫立于茶园,总会感受到一种摄人心魄之美。起伏变幻的茶山,回环万象的茶行,碧绿的茶树,含露撷英的嫩梢,无不表现着自然的韵律、和谐,茶园系统不仅承载着物质生产的功能,承载着自然调节的巨大潜能,也同时具有满足人类精神追求的基本内涵。茶园具有林地的特征,茶树是耐荫植物,因此以果茶、林茶复合为基本特征以致扩展到与特定养殖事项结合的生态茶园系统成为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模式。茶树种植密度较高,又是常绿植物,很适合作为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素材,茶园生态系统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文化传播等价值,因此也具备较高的休闲美学价值[6-7]。

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自然精神的探求相对较为深入的一面,若论茶事休闲,茶园审美,先人们早已前行。早在魏晋时期,杜牧《荈赋》[8]就已描绘了茶园生境之美:“厥生舛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9]云:“洁性不可污, 为饮涤尘烦; 此物性灵味, 本自出山原。”诗中称茶虽然生于世俗山野中, 却仍能保持其纯洁不污的秉性, 人与茶相伴也自然会带有超尘脱俗的灵气。茶的超然清幽恰是文人清雅气质的反衬。

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山人采茶》[9]:“千峰待逋客, 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 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 野饮石泉清。寂寂燃灯夜, 相思一磐声。”这首诗既写了千峰出茶的宏阔场景,同时也以清幽的词语写出茶园山深路远却是烟霞独照的场景。茶园与山寺相映,与石泉相随,自然美境又似人造园林。茶园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借茶寓人,表现出茶人淳然淡泊、宁静幽远的品性。

寻着先人足迹,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探讨茶园的美学特征寓意更深,我们设想的茶园之美,依据的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而不是西方美学的传统。中华民族以其勤劳智慧创造了古老的农耕文明,这种文明具有对社会道德、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的教育、养成作用[9-10]。茶事属于农耕文明的范畴,植茶、采茶、做茶离不开对土地的关怀,对自然的敬畏。茶树扎根于深山,具有坚定、固守、勇于承受清寂的高贵品性,茶叶在山间生长充满绿意,充满生命的美感,而饮茶、茶艺也包含了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性中高洁闲逸之气的赞美,对山川静谧之美的欣赏[6,11-12]。

2 茶园生态美学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12]。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可见生态一词本身并无褒贬之义[13]。由于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什么是生态茶园存在种种解释。现代所谓生态农业, 就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在某一定的区域内, 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12,13]。显然我们现在谈到生态农业、生态茶园时是从美好的角度来说的,观光茶园是展现茶园之美的理想形式。在此我们对生态观光茶园做一个特定的解释:生态观光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景观美感度,能够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种植园[6-7,11]。

当我们说“生态茶园具有一定的景观美感度”时,真正的含义实际是从视觉美感的层面来说的,良好设计的生态茶园是生态化和景观美度的统一。我们在此试图探讨茶园生态系统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文化功能,以期能够极致地发挥这一功能。

在茶艺日渐普及茶文化思想探究日益深刻的今天,我们评述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或是展望茶学的未来时无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茶文化的问题[9-10],一个较为合适的能够很好地结合着茶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方式就是生态观光茶园的构建。茶艺的丰富形式和内涵及其人文教化功能不可忽略,但茶艺偏向于以一种艺术化的形式展示茶叶的色味香形,茶艺的核心是通过饮茶的程序化修炼人心,展现茶所包含的精神内涵[13]。观光茶园的构建则以实体的茶园为基础,这样的茶园它除了在审美功能上强于一般茶园,在生态价值上也要高于普通茶园,而且它仍然承载着茶叶生产的一般职能,营建、使用和管理这样的茶园所依据的主要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但是观光茶园所呈现的审美功能却是文化研究的对象,茶园景观设计的理念具有强烈的文化背景,一个规划良好足以展现茶园之美的景观茶园究竟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这还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14-15],但这不妨碍我们讨论一下茶园之美,讨论景观茶园为什么具有承载和传播茶文化的功能。

3 自然与人文和合的茶园之美

一切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实践,自然美的产生及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6]。 社会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自然美的自然对象包括人类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如星空、大海、山川),以及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如土地、园林) 。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林地草原,是人类社会获得生机的源流,包含原始的自然之美。经过人类耕作和经营的土地,按照人类的意志创生了很多的景物,这种景物凝聚着人的劳动,因此常常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这实际上已经包含着人文之美[16-17]。

茶园之美,茶园的观光价值来源于我们对茶园自然形态的直接感受,这包括茶园总体面貌,园相、茶树品种、历史文化背景、劳动体验、人造景观,物种多样性、美化度、协调性、通达性。然而茶园之美又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展现,在茶园系统外在的美观、美化的基础上我们从观光之中能够由茶园、茶树、景观小品中获得感悟,这是人文之美[6-7]。

茶行的流线之势,体现生命的畅达快意,体现出流动之气。茶园自然排列的茶行,回转曲绕,如流线一样在山间展布,如同谱写于大地的五线谱,时时可闻轻音跳动。

茶树叶片的波形,起伏有致,锯齿整齐排列又有深浅宽窄的变化,叶脉如同江河奔腾,生命之信息流淌其中。独立的叶片总有一种挺直向上之势,生命不惧任何风霜雨露,即使遭受虫嚙病噬,依然向上。

设计茶园引入园林化因素,建造小品、雕塑、水景扩展了茶园空间的层次性,丰富性,多变性,展现了体验与需求,回归与放逐,古老与现代的神合。茶园与山林相接,构成层次的变化,物相的变化,四季的色彩变化[18]。

彩叶茶树的出现,增加了茶园美景度的多样性空间。

自然返白的白化茶是一种珍贵遗传资源,总体上有光敏型和温敏型两大类。光敏型白化茶以黄金芽、黄金甲为代表具有四季叶色呈现黄白色的特征,茶树的观赏价值极高。春秋之际叶色金黄,晴空下金光闪闪,美妙无言。制成的茶叶微黄隐绿,色泽温润,有金枝玉叶蓦然生艳的美感,天然有一种高贵之气[19],这种茶品不仅具有直接饮用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温敏型白茶在早春发生返白现象,返白期间叶片总体泛白,叶脉微绿,叶片表面有光泽,微披绒毛,在光照下闪亮如玉。制作的茶叶成品形似蝶兰,号为美玉,香气幽雅,泡饮中叶色大体呈现白色,又隐隐显现绿意,正如玉蝶在水中浮动,春景无限,良有典雅意境。白茶制作精良,工艺优美,炒制过程兰香四溢,声色俱备,极富诗意,尤适于观光体验[20]。

紫叶系列,以“紫娟”为引,叶色紫红闪亮,自有一种高贵之相,制红茶茶汤色泽淡紫,味深厚重实,与百年珍藏之葡萄酒可一决高下[21]。

奇曲品种已培育多年,树型奇特,有梅花之韵,有天然盆景之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22]。

除了典型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茶树,茶的叶形变化丰富,椭圆、圆形、柳叶形极尽变化,叶片大小从几厘米长,到十几厘米以致几十厘米都有,树形有乔木、灌木、半乔木之分,野生大茶树树高从几米直到几十米之巨,树姿有直立、披张、伞形等区别[23,24],可以说茶树本身稍加点缀已成园林。

4 茶园的民族美学价值

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农耕文明是我们的衣食之本,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不竭源泉。今天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明复兴中,物质生产已经获得极大发展,古老的农耕文明已经获得现代技术的支撑,劳动效率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丰衣足食已不足虑,由此以基本的物质生产和休闲观光相结合的全新生产方式已成为推动农业和整个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茶叶为人类开发利用的历史悠远漫长,极富文化内涵,茶饮活动体现出一种文化品位,休闲、品茗、赏景结合体现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这是开发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我国主要产茶区都已提出建设观光休闲茶园的目标,但基本上是以大的旅游环境作为背景,以独立的茶园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景观体系是很缺乏的,不能充分体现茶园生态系统的技术水平和生态价值。要让茶园成为独立的景观,需要了解茶园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出于何方,如何表现,也需要借鉴世界其它著名茶叶产区的丰厚文化。

日本冈山后乐园是日本三大名园之一,以起居室“延养亭”为中心分布有能乐舞台、池塘、山、梅林、茶园等功能区。茶园区域茶行修剪成波浪状,与濑户内海的水面似断似连,美不胜收,观之令人心随绿浪波澜起伏,从江户时代起藩主(日本封建领主)们就经常来这里品饮茶叶。静冈茶园修理得极为整齐,平整如毯的茶冠,熠熠生机的叶片,茶行空白处的纤毫毕现,再恰当不过地说明,耕作土地的确是可以像精修花园一样处处追寻完美的茶园之美[25]。

印度大吉岭茶园远映喜马拉雅山脉,高山之巅的寒雪与印度洋暖湿气流孕育的无边绿色茶园辉映成趣,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茶工,配以闪耀着琥珀色光影的茶汤,以及轰轰烈烈的拍卖场,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浪漫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极为和谐极为完整地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茶区的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安静与热烈融为一体[26,27]。去大吉岭可经喜马拉雅窄轨铁路前往,大吉岭铁路1999年列为世界遗产,但人们说大吉岭如果没有茶不过是掩映在喜马拉雅云海雾珠中的一个普通山区,没有芳香,没有气韵,而有了茶,大吉岭一下子有了独特的灵性[26-27]。

斯里兰卡号称印度洋明珠,海滨风光、古老小镇都是润泽茶庄园自然文化的资源。斯里兰卡高地茶产于中部陡峻的高山区, 漫山茶园云蒸雾绕,周边小河流淌、瀑布飞流、植被丰茂,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茶园、茶厂、了解红茶加工过程、品味世界知名的红茶成为在中央高地旅游时必不可少的内容。19世纪修筑的铁路线穿越在翠绿茶山中,成为茶园游览的新奇体验。斯里兰卡红茶浓郁美妙的香气和顺滑的滋味惊艳了世界,也是构成茶园之美的精髓[28-29]。

我国安溪、武夷山、婺源、祁门茶乡以及云南民族地区的普洱茶园各具特色,或以丹霞山水伴岩茶之韵味吸引海内外游客;或以徽派山村的美景引来客人;或以古老茶事民族风情招徕游者。每到春季,茶乡举办各类采茶节,观赏茶园、领略茶艺,进行采茶、制茶表演,邀请旅客亲自参与茶叶的采摘、制造,参与茶艺演绎,充分体验农耕文化的本色[30-31]。

中国茶区分布极广,以茶为生计之谋的民族众多,由此造就了世界上最为丰饶的茶事文化。中国茶园外缘轻简,随意之间有旷达之美。而在内里,因为有风采灼灼的民族文化的滋养,有着世界上任何地方无可比拟的深刻的美。武夷山九曲回绕,大红袍君临天下,武夷岩茶显旷世之韵,与理学家的茅屋精舍并行于丹山碧水之间,造就一个又一个茶王的故事[32]。婺源茶乡也以山环水绕为美,早春之际青光闪耀的茶芽,连片金颜的油菜花海,徽派的青砖黑瓦,采茶女的蓝花衣衫,足以构成世间最美而又最清淡的画面[30]。云南,彩云之南,这里是茶的源头,丛林里连片或孤立的古老茶树,向世人展示这个古老的物种直至今天仍然佑护着这一方百姓,做他们的衣食之据,不经意之间还讲述着茶马古道上深深蹄印的故事[33]。

托物喻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情愫,历代文人对梅兰竹菊,苍松劲柏赋予了无尽的情思,赋予它们崇高的人格,开掘出具有永恒价值的美学精神,梅兰竹菊似乎也将灵魂附着于一个个高尚的君子,“自有渊明方有菊, 若无和靖即无梅”[34],正好像“曾经沧海难为水”。

茶性清淡被誉为有“君子性”,茶树立地山野,与世无求,四季皆绿,逢春而发,茶树叶形、树姿、叶色、树势变化万端,其间必有美的因素可循。清晨之际,茶山烟气氤氲,夕阳之下,叶片反射出点点金光,山阴背景之中,一片葱绿茶行体现生命的力量、气势,生命的魅力、美感。

茶与松竹梅兰德相辉映,茶树不以树姿之美、花色之美撷芳,茶之美源于它所蕴含的春的精气,踏春、喊春、饮春,茶以鲜活的生命初展世人,经受撕裂卷曲烈火煎熬,终于在水中以生命的轮回奉献一切,芳气袭人,柔媚中深嵌着壮美[35]。

猜你喜欢
茶树茶园生态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生态养生”娱晚年
茶园飘香
山东省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周宁生态茶园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