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 曹乃凡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独立为学校美育工作发布指导性文件,学校美育工作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意见》)。《新意见》与《意见》相比,充分显示了新时代的大环境背景和新发展理念。高校美育工作可以从对两个文件的研学对比以及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领会贯彻中,找到帮助学校美育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抓手,并以此探索推动高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意见》贯彻落实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当年被视为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元年。《意见》提出“三步走”战略:2015年全面加强改进,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经过近五年的实践,高校美育取得了一定发展和成就,如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美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师生艺术展演等一系列美育活动广泛开展,在校园内营造了充满生机与朝气、活力与美感的氛围。但总体而言,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体现为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目标不相适应。在高等院校推进美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期望获得更加优质丰富的美育资源的问题,如存在未能形成制度化的规范运作模式、缺乏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的情况,存在与思政教育相偏离、与艺术教育相混淆的现象,同时由于网络自媒体的兴起与传播,以及过度娱乐化思潮,更是给学校美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意见》指出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要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要求在2022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新意见》既是《意见》的延续,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学校美育在特色发展、五育并举、学科融合等方面提出的更具体、更高位的指导性意见。因此,高校的美育工作要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高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将以美育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中,科学设计实施内容以强化特色建设,专题培训教师队伍以落实五育并举,整合运用各类资源以促进学科融合,精心构建课程体系以提高美育质量,将美育和社会现实贯通起来,通过美育传承文化精神、培育文化精魂、落实教育的文化自信。这样针对网络时代学生审美追求的变化,学校积极开展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某些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实践活动纳入二级院系专业教学计划,有较高站位,进而得以不断更新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并将显性美育和隐性美育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论、鉴赏作品、参加活动等美育过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学校美育的教育教学不仅是情感教育,也是通过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实现以美引善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求真、崇善的学习过程中知美、尚美。教育部已经把加强和改进美育确定为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新意见》还在《意见》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三大原则基础之上,再次强调美育工作原则为“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其中,“坚持面向全体”和“坚持改革创新”是经过实践检验后对《意见》三大原则的升级完善,而“坚持正确方向”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明确提出的放在第一位的工作原则。所以高校美育的教学改革工作,既要注重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上突出正能量、倡导真善美、甄别假恶丑,还要依据“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掘新内容,增加对学科融合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内容。如将教学和体验相结合生成的新内容、将学习和熏陶结合生成的新内容、融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内容、美育和创造教育相结合产生的新内容等,都能通过美育教改落实“树立科学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内容时有突破性进展,能深度体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使高校美育帮助学生从以前常态化的单一性审美提升到多样性审美,从共通性审美提升到个性化审美,从区分性审美提升到融入性和敬畏性审美。当然,新时代的美育教学改革还必须着重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通过学校美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有深度的美育教改才能使学校加快步伐形成有价值的美育课程体系和美育教学体系,使美育的教学不断创新并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需要。某些高校倡导的以课题方式或项目方式推进美育教学改革,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美育策略,有效转变了教师的美育观念,开拓了更加多元和丰富的美育教学方法。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创新了学校美育教育教学,师生的欣赏、感悟和理解能力的表现在品质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积极推进了学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美育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归属感和坚强的保障支撑,一些高校的美育课程并未按照美育的内在规律设置,也未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所以贯彻文件精神不仅要从理解层面吃准吃透,还需要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新意见》在保障措施方面着重强调了“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制度保障”“营造社会氛围”三个方面。将学校美育工作经费纳入政府教育支出之中,加大了保障力度;制度保障由“研究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到“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精准问责促进责任落实;在社会氛围方面,进一步强调了要“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样学校美育工作有了坚强的后盾,学校就有条件采取新措施将保障工作的新要求落到实处,如发掘新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整合新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构建新机制协同美育育人等,还可以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集美育经费、优化资金投向等方式保障美育的投入稳定增长,多元课程特色发展。某些高校在保证美育经费投入的同时,通过实施美育教学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教师美育方法与技能的内训外培、积极引进优秀的美育教师、完善教育教学的考核制度等措施,不断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新的保障、注入新的活力,驱动美育的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增加了美育过程认知的画面感、欣赏的生动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在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的同时保证美育教学过程的完整,有效解决了美育工作表面化、形式化、随意化的现象。
新时代呼唤高质量的美育。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务院办公厅在《意见》后印发《新意见》,进一步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高等院校理应紧跟时代步伐,在美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高校美育策略与模式,充分发挥对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引领性与示范性作用。学校不仅要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上下功夫,更要挖掘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所具有的审美育人元素,提升美育的学科融合,并从学理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着力推进。学校的课程领导部门和实效管理部门,对贯彻政策的指导性文件经常性的学习比较,才会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做到计划有新高度、教改有新深度、保障有新力度,不断提高美育工作的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完成好新时代特征明显的美育工作的各项任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