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静 徐 微 蔡佳静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课题组走访调查了河源市五县两区近40个村庄,主要以村民及村干部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电子问卷1529份,根据统计调查对象男性占42.9%,女性占57.1%,67.69%的年龄集中在19-35岁,学历主要是高中及大专。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着重治理农村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阐述了实现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包括产业、生态等方面,其中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既是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及关键环节,又是建设美丽乡村、完善良好人居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及对处理垃圾方式的选择与环境污染息息相关,如果不能及时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将会进一步引起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特别是采用传统焚烧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及秸秆等生产垃圾,排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问题,并且随意堆放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滤液及飘尘也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村民们的生活及生产用水安全。
其次,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既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维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增加可回收垃圾的利用率,变废为宝。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振兴。
据了解,河源市已建立起“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模式,全市建成了6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94个垃圾转运站、16950个垃圾收集点,实现了“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的建设目标。据文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6.04%,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1]。
2020年,课题组主要走访了河源市省定贫困村及非贫困村,通过比较发现非贫困村在村道环境方面不如贫困村整洁有序,村民也表示精准扶贫让村庄变得更美丽,并且贫困村基于各种考核,农村垃圾治理方面做的更加出色,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埔前镇坪围村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试点工作,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日常卫生保洁向生活垃圾分类延伸,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开启垃圾处理上门收集、有序分类新模式。
东源县船塘镇小水村是推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行政村之一,主要是通过完善制度、建章立制,实行每户每年收费60元,建立稳定的保洁队伍,定点收集垃圾等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连平县大湖镇司前村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司前村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办法进行治理。配置有垃圾环卫车5辆,垃圾收集屋1个、垃圾收集点8个,垃圾收集点桶数25个进行生活垃圾收运,配有专职保洁员有7个,每天对全村区域内进行保洁的覆盖率达100%。
紫金县九和镇龙塘村在公共文体广场建设了7个垃圾屋、建设了1个垃圾集中转运站。为打造干净整洁的村庄,结合就业扶贫工作,龙塘村聘请了2名村民作为村保洁员,负责全村垃圾清运、主村道及周边公共设施的卫生打扫等工作,并制定职责清单及村民监督约束机制,确保了全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能得到长期维持。
桂林村是江东新区乡村振兴的“标兵示范村”。实现了“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运行机制,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62个,聘请保洁员9名,村庄保洁覆盖面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下蓝村作为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户籍人口有379户1611人,常住在村里的有192户,2020年四月份开始,下蓝村就聘请了四个保洁员和一个专门清运垃圾的垃圾员,并安排了一个专门村干部对每天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监督工作。
通过实地调研与走访,课题组感受到村庄环境有较大的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群众卫生习惯明显改变,绿色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75.47%受访者表示本村党员在垃圾治理方面起到先进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垃圾分类中,成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者、引导者、实践者。
受访村民纷纷表示,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特别是在2020年底,所有贫困村“脱帽”,在帮扶单位和各方面的努力下,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河流域水质改善、村庄生活垃圾整治和“医食住行教”设施改善等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屋前屋后变化。
近年来,河源市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法治化道路,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农村垃圾管理工作予以规范,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铺设了法治轨道。受访村民对垃圾治理政策的知晓度高,《河源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于2019年5月1日正式实施,79.69%的受访者表示知晓《河源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的存在,并对该条例有基本了解,其中党员干部表示对该条例非常了解。而对于其他有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法规文件,73.13%的受访者表示有基本的了解。
村民们对建设美丽乡村这一愿景是抱有极大期待的,这是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的切实之举,据了解,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得到了越来越多村民的支持,其成效也被越来越多村民所知晓,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识深入人心。
美丽乡村建设得到村民们的支持体现在各个方面,在垃圾治理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根据调研数据可知,在本次的问卷调查活动中,有82.5%的村民表示赞成所在村庄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现出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程度高,85.2%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村庄的村民环保意识较高。有66.38%的受访者表示在其所在的村庄内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97.05%的受访者会通过电视或手机等渠道关注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政府及村民委员会对生活垃圾分类措施的宣传对村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关于对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学习方面,82.4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所在村庄开展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培训、讲座时,本人是持愿意的态度前往参加具体内容的学习的。关于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监管条例方面,83.49%的受访者表示是有必要对此制定专门的监管条例的。而在参加到具体的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有72.93%的受访者愿意为支持所在村庄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付出时间、精力及资金。
农村垃圾保洁队伍缺乏管理性,领导队伍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考核小组督查方面存在严重缺失,据村干部反映,有些保洁员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保洁员、运输员存在将分类收集的农村生活垃圾混合运输、垃圾桶站满冒、卫生脏乱影响环境等情况,导致垃圾治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其次,专职保洁人员不足,创建一支高效的团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24.64%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村庄的生活垃圾量大,特别是节假日,但是处理生活垃圾及村庄环境的日常管理仅由1-2名保洁员负责,还有6.29%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的村庄没有设置专门的保洁员,人员数量与工作量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大部分村干部表示有专项垃圾治理经费,主要用于购买垃圾桶,建设垃圾站,雇佣转运车等,但是缺乏后续修护、维修资金,后续工作经费不足且集资途径有限。据了解,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资金结构单一,主要是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村民委员会的资金投入,个别村庄有自己的产业创收,能够腾出一部分收入作为垃圾治理专项经费,有些村庄的经费则以乡贤集资为主要来源。总的来说,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实施垃圾分类。
49.8%的受访者认为村民的素质低下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进行不顺利的主要原因。深入到农村内部,与一些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交流发现他们对垃圾治理的重要性觉悟不高,甚至有的村民一点也不关心、不重视生活垃圾分类问题,他们没意识到垃圾污染造成的危害,严重缺失环保意识。68.74%的受访者表示其与周围的邻居在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中多采用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垃圾桶中的方式,极少部分村民会将废纸箱、易拉罐等可以回收的生活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并且受访者表示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设备、清理不及时,有些地方还存在农村生活垃圾分散变集中、地上变地下、“垃圾转移”等二次污染问题。
当前各县区基本建立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运行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仍然缺少垃圾分类收集措施。现在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大多数还是以运输简单清运为主,多数居民还无法做到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58.2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村庄的保洁员在处理生活垃圾时只进行简单清运工作,而67.39%的受访者表示保洁员在进行垃圾清运时存在将已经进行分类的生活垃圾混合运输的情况。
首先,就地招聘本村贫困户为专职保洁员,既能为建设美丽乡村良好人居环境提供保障,也能够为村民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为了提升保洁员的素质,可定期开展培训、业务检查、评比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
同时,设立专项经费,建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招聘一些闲赋在家的村民作为环保志愿者,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后为村民宣讲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区分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垃圾种类,并按照“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并通过走村入户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帮助村民加深认识。
第一,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必须重视垃圾治理工作,杜绝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同时将垃圾治理工作纳入考核项目,切实。对日常检查的垃圾清运不及时等突出问题点名曝光、督促整改;围绕难点问题和政策制定,集体研究、统筹把关;加强督查倒查,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治理能力。
第二,引导第三方加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大力扶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产业运营,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各方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让村民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村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为企业提供生产原料,而企业用以购买生产原料提供的资金可以投入到往后的垃圾治理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中去,使企业与村民之间架起良好的、具有持续性的坚固桥梁。
第三,村民委员会应当将政府下发的财政拨款、各企业给予的资金支持及村民委员会对外筹集的资金进行统一监管,并设立专门的项目资金台账,做到专款专用,并定期公开收支情况,接受村民及社会的监督。
创建由村民委员会牵头,以村干部为首共同学习生活垃圾治理方法,同时按照村庄内的具体地理位置及人员分布情况,组成生活垃圾分类小组,指导队伍的成员任小组组长,帮助、指导、监督小组内的村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借鉴坪围村的做法,坚持“分户到人、分责到户”的原则,以包户制形式将全村家庭户分到每名党员干部身上,负责宣传垃圾分类、上门收集及监督实施情况。其中村“三委”干部每人包户20户村民、村小组长每人包户10户村民、党小组长每人包户5户村民,各村小组长负责整个片区卫生的巡查工作。
同时,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小手牵大手活动,抓住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多的特点,加强校园宣传,让孩子成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小指挥,影响和带动每一个家庭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工作的开展;针对年龄较大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留守中老年人,可采用上门宣传方式开展普及工作。
其次,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将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监督村民,增强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自觉,切实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共建美丽宜居幸福家园[2]。
再次,制定奖惩制度,对认真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村民给予物质奖励及定期评选先进小组、先进个人等,刺激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培育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文明风尚。
政府、公司、村庄三方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在农村垃圾的扫、管、运、处理等环节上,做到环环相扣不脱节,从而形成了多方合作抓保洁的长效机制。
出台农村生活垃圾试点奖励机制,对试点成效明显的村庄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经费投入随经济水平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管理机制。通过调查,当前重点是要抓好美丽乡村精品线、风景线沿线村庄和人口密集村试点,特别是要切实抓好源头分类,利用好生活垃圾中可以进行二次利用的部分,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堆肥、机器堆肥、沼气处理等终端处理模式,逐步建成能够完成垃圾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和末端处置全过程的体系。并且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确定收运处置模式,不搞一个模式,避免资源浪费。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是时代发展进程中对人们的要求,也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只有在政府、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