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昕
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丹东 118011
维持后备母猪的生产性能是保证生猪饲养场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当每年对老龄化、发情配种异常、泌乳障碍以及护仔性能差的母猪进行淘汰,然后选择生产性能好的后备母猪进行补充。一个良好的母猪群应当由20 %的1 胎母猪、18%的2 胎母猪、17%的3胎母猪、16%的4 胎母猪、29%的5~7胎母猪构成。
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场中选择后备母猪,首先要确定繁殖需要,是纯种繁育还是杂交繁育,大多数饲养场是以长大二元杂交为主要杂交组合,也有部分生猪饲养场在长大二元杂交的基础上与杜洛克再次杂交,形成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1]。首先根据断奶窝重和新生仔猪成活率来确定,当窝重和成活率都比较高的时候,仔猪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初生重都比较好,其次还应当考虑母猪的繁殖力、泌乳能力以及护仔性能,公猪的生产性能如料肉比、猪肉品质等也会影响仔猪的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将发育状况良好、有效乳头6对以上且排列整齐的仔猪选择出来,还要注意仔猪不得有锁肛、疝气等缺陷。在4~5月龄时再进行一次筛选,选择生长发育良好、身材匀称、中上等膘情、四肢健壮的母猪,观察期为第1个发情周期,初情期越早通常母猪的母性越高,且初情期较早的母猪意味着生殖系统发育较好,留作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应当不晚于7月龄。最后在母猪产出第1胎仔猪后再进行一次筛选,对于产仔数量较少、泌乳量低下、母性过差的母猪进行淘汰。
场外引进后备母猪,通常在其生长至60 kg、约5月龄时进行挑选,这时母猪的生殖器官已经基本发育完全。挑选时将待挑选的母猪赶入同一圈舍内,观察每一头母猪的整体情况,根据毛色和耳型复查品种,选择体躯长、腰背平直、大腿丰满、后躯发育良好、四肢正直、有效乳头6 对以上且没有副乳头的。对于挑选出的合格母猪,要查看其系谱和档案、记录出生时间、父本和母本的基本情况,防止近亲繁殖。有条件的饲养场在引进后备母猪之前可以对待引进猪进行蓝耳病、伪狂犬病以及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等较易发生的疾病检疫,同时查看检疫合格证明,尤其是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交叉保护机理还不太明确[2]的情况下,因为一旦出现阳性猪则很容易导致整个猪群发病。需要注意的是,挑选后备母猪时不是膘情越好生产性能越好,当母猪的后臀过于丰满时容易影响其繁殖能力,出现乏情现象。
保证后备母猪发育良好是提高其繁殖性能的重要方法,2月龄以后,平均日增重能够反映其发育状况,因此在饲喂过程中应当以满足生理合成代谢大于降解代谢为基础,满足维持需要的同时能够有剩余营养沉积[3],饲喂方式以自由采食为主。5月龄后应当使用后备母猪专用饲料,当后备母猪生长至60 kg 后,为了其骨骼和肌肉得到充分的发育,脂肪沉积量适中,应当控制生长发育速度。60 kg后应当实施分阶段饲喂或限量饲喂。体重在60~80 kg的后备母猪每日饲料采食量应为体重的2.5%~3%,80~110 kg 的后备母猪每日采食量应为体重的2%~2.5%,其中粗蛋白质饲料应当占日粮的13%,在限制饲喂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饲喂优质的青绿饲料,帮助母猪获取足量的维生素。
后备母猪应当有良好的体型和结实的体质,在饲养的过程中应当使其充分运动,保证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发育,所以后备母猪的运动场面积应满足需要。按照后备母猪的年龄、体重等特点对猪群进行分群,饲养密度大于2 m2/头,如果饲养密度过大可能会出现顶撞、咬尾的现象。定期对母猪进行称重,了解饲料的营养水平和料肉比之间的关系,既能够掌握母猪的生长发育情况,又能够避免饲料的浪费。当后备母猪体重达到80 kg 时,可以将性欲旺盛的种公猪赶至后备母猪舍进行诱情,促进母猪生殖系统的发育,提早进入发情期。
疾病的预防是每一个生猪饲养场必须进行的工作,在后备母猪体重达到90 kg 时应当采集扁桃体样品进行猪瘟抗原检测,同时要检测伪狂犬病毒,做到后备母猪群内没有猪瘟、伪狂犬等病原,而后在配种前进行免疫接种,定期进行驱虫,减少寄生虫疾病的发生。进行免疫接种后应当间隔14 d检测1次抗体水平,确保免疫的成功率,当抗体水平不足以保护机体不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时,应当进行补防。推荐的后备母猪免疫程序为:120日龄免疫口蹄疫,间隔28 d进行加强免疫;150日龄免疫乙脑和细小病毒,间隔30 d进行加强免疫;160日龄免疫猪瘟,间隔30 d进行加强免疫;170日龄免疫伪狂犬,间隔30 d 进行加强免疫。在免疫的过程中应注意其他药物的使用,避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影响疫苗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