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迪云
这几日,忽然想起凤鸣山。记得十几年前去过的。印象深刻的是,一条细细的瀑布和一根巨大虬曲的老藤。瀑布从两边山崖夹成的狭窄空隙中飞泻而下,溅击的声音紧张而欢悦,似乎听得出它心跳的搏动。两边山崖仿佛一直在努力向对方靠拢,却被三块不知从何而来的石头生生地阻止,只差了一米多的距离。我们不妨想象还原那一刻的情景:凤鸣山体遭遇一次突变,石头板块震动崩移,石头群分崩离析,小石块则如导弹般乱飞于空中。而这两块山崖也在崩移中渐渐滑向对方,在将要碰撞的前一秒,或许是万万分之一秒,三块石头恰好同时飞入,啪啪啪连声击响,正好嵌停于山崖的顶端位置。如果快一点,石头直落地面;而慢一点,则山崖撞合,它们将无法进入矣。上天神机妙算,确是恰到好处。
那一泓水,也在山体突变中被改变了原有的方向。它不知所措,慌不择路。当它来到这一处空隙,跳与不跳,想来也是别无选择,于是只能奋身一跃,执行大自然的安排。它奔流飞泻,大声地嘶叫着,并试图努力飞出美丽的花朵,虽不能改变命运,但绝不错过快乐。
这三块飞石也该是来执行使命的吧,为了那一泓水的前行。它们共同构筑的悬石飞瀑,成为大地上无量微末的景观之一。而对于凤鸣山,它们便是核心的美,美的核心。
那巨大的老藤呢,大到匪夷所思。飞瀑跌下来的水,自然得继续寻找出口,往地势低的方向奔腾。千万年水流切割,自然形成溪流。不知何时,一株藤蔓植物破土发芽,迅速成长。根须深深地扎入石缝,向地下延伸;主干和枝丫则奋力向上、向四周伸展,恣肆而任性。它越过溪流,攀向对面的山崖,渐渐地,年深月久,几乎覆盖了悬石飞瀑右侧的山崖。满目的苍翠啊,都是它的生气,蓬蓬勃勃。老藤根部的枝条有成人大腿一般的粗壮,人手够得着的部位,终被好奇的人类抚摸,因此变得光滑润泽,仿佛古董表面的包浆。到此一刻,我也不能免俗,自然也是一番抚摸,树皮原本的粗糙确实被改造得光滑可亲,体验感十分舒爽,尤其是在夏天的高热里,老藤的清凉会令人神清气爽。
十几年以后的此刻,我码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飞瀑水花的冰凉和老藤的清凉感觉依然从身体深处浮冒上来。如此的奇异,是在提醒我再去看看它们吗?但这次突然想起凤鸣山,只是想去山上喝一杯茶。
这个念头来得奇怪,却也不奇怪。凡事有因,这因嘛,是去年春末夏初时节开始,经常往浙江绍兴上虞的老县城丰惠方向走动。这丰惠,是往虞南的初始位置,与我的生长地虞北崧厦有明显的不同。虞北,几乎是一马平川,直达海涂。从家门口往东方瞭望,可以见到一座馒头型的夏盖山,孤零零地矗立着,坐在小板凳上,摘着毛豆,瞭一眼那山,会想象着山的东面,该是浩渺的大海吧。虞北平原上,盛产水稻、棉花、小麦和毛豆,以及青草,等等,还有一条条小河平静地流淌着。目光所及,都是平的。而进入丰惠,便有山峦起伏,有绿树成片,仿佛海浪一般的壮观。有小溪在山的皱褶里奔突,发出欢快的笑声。山路是弯弯绕的,或上或下,入目便有风景,惊喜连绵不断。山上多林木,且绽放着梅花、樱花、梨花、桃花,樱桃、青梅、杨梅、桃子、梨子等果实,在不同的节候次第呈现,如此不小的反差,自然吸引人们探究的欲望。感觉走入任何一条山路,应该都会有美丽的风景等着你。
于是有几次,做完行程该做的事,还有些富裕的时间,便随意选择一条路,或选择一个景点和地名,打开导航,寻觅而去。
单是游览,慢慢地也会感觉单调。山路走累了,或看到好景致,便想要一杯好茶。歇息、品茗,都是最称心的享受。一瓶矿泉水,足以表面解渴;但茶,不仅是深度解渴,更有心情上的抚慰,情致充分,在审美上同样是山行过程中至为别致的体验。
悬石飞瀑形成的山溪曲曲折折地往山下奔流,在一个稍稍开阔处,积成一个小潭,一块稍大的岩石上筑有一座凤来亭,依稀记得有一座单孔的石拱桥和一座平板桥跨溪建立于水潭两端,以供游览者进出亭子。这该是一个极佳的煮泉品茗、观溪歇息的处所。但一般的亭子,可能有可坐的平板座,考究的或许还有美人靠,而几乎少有桌子的,比如石桌。凤来亭里有没有石桌,我是没有印象了。没有桌子之类的设施,于此展布茶席、煮泉瀹茗确乎有许多的不便了。但是,总是可以想出其他办法的吧。
为求证记忆是否确实,不免查阅一番资料。记得多年前家乡朋友曾送我一套明万历年间的《新修上虞县志》,原样影印的,用的是仿宣纸。书橱里一放目,果然在焉。即刻翻到舆地志,说:“自车郎山溯流,屈曲而入,曰凤鸣山。昔有仙女跨鸾作凤鸣至山。”后人据此命名该山,并造凤来亭。亭的上方有“神龙穴”,源自南宋高宗时上虞知县陈炳的诗句“巨灵怒触不周折,惊崖飞堕空中裂。半夜霹雳倒星河,定知下有神龙穴”,似乎更多文学想象的成分。另有一篇马万程写的游记,描述他们效仿王谢兰亭雅集吟诗作序的赏心乐事,对飞瀑、仙女洞、凤鸣溪、神龙穴等景色一一道来,乐水乐山之状,充溢字里行间。他人文章,点到为止。喜欢神龙、仙女、鸾凤之属神奇瑰幻之物,本是国人的千古爱好,闻而乐,乐而传,不在乎信与不信,却都有一份欣喜欢乐,与山溪的哗哗声同声相和。
凤鸣山的声名远播,除却仰仗于仙女之外,还有在山上筑炉炼丹的魏伯阳。他精通周易、黄老之说,参会契合,撰《周易参同契》三篇,俨然成就一个道家理论体系,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仙丹是否炼成、是否有效已经无法查考,他炼丹的经历和周易理论,不经意间初窥了化学之堂奥,被视为我国古代化学之滥觞。
对于名人,后人能了解其专业的寥寥可数,更多津津乐道的是其轶事以及与生活日常相关的事物。魏伯阳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他不可能一天到晚炼丹,也总有友人来访的,深山里最能拿得出手招待的无非是山货——茶、酒、梅,品茶喝酒观梅。凤鸣山种植梅花该是有渊源的,明朝诗人黄宗羲就有诗句“古虞十里城南路,柳绽梅开到凤鸣”,便是佐证了。联想到如今上虞坊间流行青梅酒,莫非可追溯到魏伯阳的身上呵——既有梅林,便有青梅,不亦宜乎。
在马万程的游记里,提到“山僧进新茶,啜之神奇倍清”,这大概是传说中的“凤鸣茶”吧。曾听友人无意间提到凤鸣山上是有一片野茶的。早在汉代,上虞境内确乎有一种“大茗”的野生茶树;唐朝时,生产已经有些规模,陆羽在《茶经》说浙东茶叶“以越州上”;明朝万历修的县志里,也明确有“凤鸣茶”“鹁鸪岩茶”的记载。
又是那位黄宗羲,来游上虞凤鸣山,正是春茶采制的时节,亲眼所见一片茶叶的艰苦来路,即赋《制新茶》诗:“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相邀直上孤峰顶,出市俱争谷雨前。两筥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烹瀑布泉。”茶农的欢喜、兴奋和勤劳、艰苦相交织的情景浮逸而出。黄宗羲主张民为上,家国为上,君为下,这样的民本民主思想,来源于对民间社会真切感受和脚踏实地的调查。在这首茶诗里同样体现出这种思维。
如此,我凌空而来的去凤鸣山上喝一杯茶的想法,便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了。剩下的就是准备茶具和心情,随缘定时,以了其愿矣。“仙姑仙姑生何年,何年得道能成仙。我闻有仙山则名,姑今安在山依然。”诗人们喜欢这样发问的。我今不问仙,且携茶去,听奇怪飞瀑,看三万顷的白云,演幻千万年的传奇。
相邀直上孤峰顶,佳兴既萌,谁可与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