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婕
扬琴传入中国以来,便迅速与中国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相融合,成为我国音乐伴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扬琴大多被运用在民间的说唱艺术中,推动了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扬琴的影响力也随着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被人们熟知和运用。扬琴伴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对于扬琴的理论研究不彻底,缺少教育上的实践等问题,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1]。
扬琴,又被称为洋琴、蝙蝠琴、蝴蝶琴等,属于击弦乐器,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扬琴和钢琴同宗,既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合奏,而且还能为琴书、说唱和戏曲进行伴奏,使伴奏艺术内容更加丰富。扬琴的音色具有十分显著的特色,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在演奏过程中,能够被人们快速地从众多演奏乐器中区分出来。它的音量刚柔并济,时而刚劲,时而温和。刚劲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温和时如叮咚泉水响彻山谷,带给人们美的享受[2]。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的经济贸易往来十分频繁,经常与东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伴随着明朝时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波斯人将扬琴以及扬琴的演奏技艺传入中国,当地人们经过不断融合和改良,迅速成为民间说唱艺术的伴奏形式,促进了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扬琴伴奏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表演技术。扬琴伴奏不同于扬琴演奏,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分工配合,不能以单独形式出现,这也成为它在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音乐作品的呈现,不仅要给听众带去优美的音乐听觉享受,而且还要引起听众对于音乐的共鸣。因为音乐也是一种叙事形式,每一首音乐在表演的同时,也是在向听众展示音乐的主题以及传达精神的诉求。所以,在进行音乐演奏的过程中,从事音乐演奏的人员往往借助旋律来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展现音乐作品的魅力。
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音乐背景和音乐气氛,所以,在进行音乐演奏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音乐背景的铺垫以及音乐气氛的烘托。对于扬琴伴奏来说,为了烘托音乐的气氛,往往会采用“长音衬托”“快音衬托”和“固定音衬托”等不同的形式。“快音衬托”的音符较为紧密,节奏也比较明快,经常为慢速和中速的唱腔伴奏。“固定音衬托”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旋律比较固定,往往是重复进行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情境下的特定环境和情绪,为音乐主题的传达做铺垫[3]。
我国的山东省不仅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而且对于扬琴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扬琴之于山东琴书,犹如鱼塘中的水,或者是农民犁地时用的耙子,战士冲锋陷阵时的机关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琴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扬琴伴奏进行辅助,能够展现出山东地区的生活特色和乡土韵味,而且还能深化琴书的表达思想,具有更强的代入感。
学习扬琴伴奏能够扩大伴奏者艺术的视野,提升伴奏者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提高伴奏者对于音乐的理解水平和对于艺术的欣赏水平以及音乐的表现力。扬琴伴奏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扬琴伴奏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身音乐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对扬琴伴奏艺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扬琴伴奏艺术的发展。
旋律型伴奏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不会陌生,就是在说唱音乐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扬琴伴奏跟随说唱音乐应和旋律。在使用扬琴进行伴奏时,可以在演奏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采用各种技巧对主旋律进行美化和丰富,推动说唱音乐的技术更新,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伴奏者可以根据说唱音乐的不同节奏进行合理的处理。比如,对于欢快跳跃的音乐,可以多采用“双打”“分打”的技巧;对于抒情性的音乐,应该采用“颤音”“弹轮”等技巧。扬琴在对说唱音乐进行伴奏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扬琴的使用技巧,防止其使用过多,喧宾夺主,使得整个说唱音乐的主题表达不明显,得不偿失。另外,对于扬琴伴奏的运用,也不能千篇一律,导致说唱音乐缺乏新鲜感。说唱音乐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和传唱,就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变化多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伴奏人员在对说唱音乐进行伴奏过程中,应该重视扬琴伴奏艺术的正确把握,促进其能够为说唱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节奏型伴奏法就是扬琴为说唱音乐进行伴奏时,以节奏型出现,这样的目的是增加说唱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烘托说唱音乐的力度和音乐气氛。一般在技法上多运用八度的“双打”,这种伴奏方式一般比较明快,在快板、垛句中运用广泛。扬琴伴奏的这种技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主旋律的特点,更好地为主旋律服务。
在一些抒情性的说唱音乐中,经常会遇到“拖腔”“甩腔”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采用扬琴填充和模仿伴奏法,能够美化音乐的音色,使得说唱音乐更加动人,还能激发演员的思想感情,更加迅速地进入角色中去。
常见的填充和模仿伴奏法主要由“单轮”“琶音”填充,当说唱音乐中出现抒情性的长留音时,扬琴伴奏人员的左手应该采用“单轮”伴奏方法演奏长留音,右手以属功能或者主功能的和弦处理琶音。但是,在实际的伴奏过程中,扬琴伴奏人员应该学会随机应变,根据说唱音乐旋律的节奏进行恰当控制,促使扬琴伴奏更好地为说唱音乐服务[4]。
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廊中,扬琴作为一种伴奏乐器,促进了音乐伴奏的发展和变革。扬琴从伴奏乐器被发展成独奏乐器,充分表现出了它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能,所以,对于扬琴的伴奏或者独奏都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人们过度重视扬琴独奏的培养,往往忽视了扬琴伴奏的重要地位,这就导致社会岗位中,对于扬琴伴奏人才的缺口比较大。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视扬琴独奏人才的培养没有错,但是,这样不能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也不能为社会提供全能型的应用人才。
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审美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各种音乐器材在进行作品的演奏过程中,都根据人们的喜好创新了演奏技巧和方法,从而使得更多的演奏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比如,马头琴名曲有《万马奔腾》《母亲》《马头琴的忧伤》《马头琴的诉说》、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空山鸟语》《寒春风曲》、小提琴名曲有《欢乐颂》《蓝色多瑙河》《吉卜赛之歌》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音乐器材都通过演奏人员的创作和加工,使得一首首世界名曲问世。但是,当我们在回过头反观扬琴伴奏的代表作,可谓是屈指可数。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西方的生活观念和思想对我国群众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所以,在对各种音乐作品进行伴奏过程中,人们开始引进西方的西洋乐器,像钢琴、手风琴、电吉他、竖琴等等,而对于扬琴的应用数量却在减少。这就导致扬琴伴奏艺术缺少生存的空间,丧失了发展的可能性,使得扬琴伴奏艺术在群众文化中逐渐走向没落。
扬琴伴奏艺术在说唱音乐伴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扬琴伴奏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扬琴伴奏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扬琴伴奏知识,而且还要能够控制扬琴伴奏中的起承转合,为说唱音乐等表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部分群众因为没有接受正规的扬琴应用训练,往往是在各种艺术活动中进行自学,这就使得部分群众没有正确掌握扬琴伴奏的知识和运用技巧,阻碍了扬琴伴奏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5]。
扬琴伴奏作为音乐伴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丰富音乐的主旋律内容,推动音乐的发展,群众及相关从业者应该重视扬琴伴奏艺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将扬琴伴奏艺术融合到音乐艺术之中,才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扬琴器乐演奏形式的不断发展,扬琴伴奏优秀作品的稀缺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扬琴的发展[6]。所以,不断推陈出新,创作扬琴器乐伴奏优秀作品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参与群众文化的表演家和演奏家密切配合,共同为扬琴的发展创造条件。群众文化中的作曲家拥有科学的伴奏专业理论,而演奏家具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临场应变能力,只有他们携手配合,才能够解决扬琴器乐伴奏优秀作品缺乏的问题,进而丰富扬琴伴奏的艺术学习宝库。
要想在群众文化中发展扬琴伴奏艺术,就要提升群众扬琴伴奏的能力和水平,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群众生活中,促进扬琴伴奏艺术的发展。因此,相关的群众文化组织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关于扬琴伴奏的学习活动,提高群众对扬琴伴奏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指导群众能够科学的掌握扬琴伴奏的技巧,提升伴奏的能力。另外,参与群众文化的人员应该注重交流合作,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伴奏能力,促进扬琴伴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扬琴伴奏艺术作为音乐伴奏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不断活跃在音乐的舞台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不断挖掘,扬琴伴奏艺术必将有更加灿烂的明天。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人员应该重视扬琴伴奏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工作,推动扬琴伴奏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