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 罗湘胤 郑兰兰*
教育首先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特征是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包含多个方面: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爱护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原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自我修养;团结协作、互勉共进的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专业能力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教师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需要思想的启迪,教师承担着社会化学生个体的责任,必须对学生的身心进行社会要求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否得以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言行是否被学生认可,进而被学生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职业道德魅力,而这些正是教师责任感所驱使。在对待工作和学生方面,敬业、爱岗、热情、诚实、和蔼、守信、谦逊、公正等人格和职业道德品质,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从而使学生乐意听教师的话,而相反的诸如懒散、粗暴、没有责任感、偏袒、失信等人格和职业道德特质,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就难以发挥作用。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青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畅通,对学生的了解和指导也更有效。因此,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更强烈的示范性,青年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不论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还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认识人性、参与实践、批判现实。其中,认识人性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参与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批判现实则是在认识人性与实践参与中形成的思维立场。
对于人性,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是我们认识人性的思想资料。人们主要围绕人性的来源、人性的构成、人性的发展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的论证。人们对人性来源认识主要有“外源论”和“内源论”两个方面。人性内源论认为人性更像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而另外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来源于外在环境的影响。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于人性的构成也有不同的看法,行为主义把人的复杂性和发展简单化了,进行了严格的、逻辑性的处理,成为由一堆操作符号进行精准描述的机械系统。在人本主义看来,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同时,在人性能否发展的问题上,行为主义是一种彻底的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人是环境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人的行为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被规定性。人本主义认为,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成长的源动力,也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
高校教师认识人性的具体途径包括内省、慎独和自我激励。所谓“内省”,就是对自己内心进行反省,它注重良心在修养中的作用,内省要严于解剖自己,关键在于提高自觉性,这是由师德修养的实质决定的,内省要善于了解自己。俗话说,人最不了解的其实是自己,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善于了解自己就要求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谈不上进行以自我教育为特征的师德修养。所谓“慎独”,是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出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依然能够不做坏事。如此看来,如果说内省是人内心的自律进取,那么慎独则是侧重于对外在行为的一种理性约束。慎独需要很高的自觉性,要达到这种道德境界是很不容易的,要有一个长期的学习磨炼过程。自我激励的本质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不断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自我激励的具体形式有目标激励、成果激励、反思激励和对比激励。
参与社会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道德本身存在于生活中,而高校教师的生活与现实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高校教师对现实生活缺乏生活经验和感受力。回归生活、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发展趋势。首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日常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中,教师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其次,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师德修养也不例外。一方面,教师修养的目标是否符合师德要求需要道德实践检验,另一方面,道德实践检验教师是否做到知行统一。最后,实践是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而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道德倾向。教师的自我修养一旦离开教育实践活动,不但师德修养无法完成,而且也会因为失去目的而变得毫无价值。
高校教师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学习。高尚的模范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各种因素的协同努力,特别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修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逐步发展和提高形成的。高校教师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师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其次,要学习师德理论。师德理论从教师职业特点出发,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要求,并对师德修养的任务、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再次是向优秀教师学习。优秀教师具有较强的榜样感染力,是激励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外部动力,以先进典型为楷模,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迷失方向。最后,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在社会生活中鞭策、激励自己,实现自身师德的不断升华。除了学习,教师道德修养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教育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教师追求真理、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思维。此外,师生交往和实践也是教师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与学生是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关系,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有利于教师获得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每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件事情的全面信息,一般情况下,局外人只能看到日常生活,因此批判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深层次内涵。批判的动力来自道德冲突,具体来说,道德冲突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凝聚,是各种主体利益矛盾的表现,也是各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矛盾统一体。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批判各种现实社会关系,具体包括教师自身、教师个人与他人、教师个人与社会以及教师个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关系。
高校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并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更好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学校、社会的需要,构建完整的人格。其次,高校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必须和周围的人群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的健康发展。最后,高校教师要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的。把教书、育人、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衔接起来,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师个人发展的方向。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等人才的社会重任,是社会进步和人才振兴的关键力量,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教师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面临着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亟须加强的现实需求。教学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实践正是教师提升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并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教师队伍的一员,需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