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2021-12-03 02:05张铧誉
乡村科技 2021年26期
关键词:人才

张铧誉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党的十九大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乡村振兴首先要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1]。当前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数量短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乡村人才流失,回流难度大。三是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要造就更多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人才,用好用活乡村各类人才。因此,人才振兴就应从“培育”“引进”和“使用”三方面采取措施。

1 培育本土人才是人才振兴的根基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人口的总量较为可观,但是综合素质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当前,城乡发展差距显著、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环境落后等客观现实决定了乡村对外来人才尚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而本土人才长期生活在乡村,见证着乡村的发展变化,对“三农”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矛盾。因此,人才振兴首先要从本土人才着手,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育。

1.1 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乡村干部队伍既是落实“三农”政策的中坚力量,又是动员农民振兴乡村的践行者,更是振兴乡村的先行者和带头人。当前,乡村干部队伍的人才结构、综合素质和年龄层次等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因此,如期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提高能力,强化“三农”干部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的理论、宣教和科研优势,培养一支党性坚定、心系乡村、素养专业的工作队伍,使“三农”干部坚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使乡村干部队伍转变观念,认识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引导乡村产业发展,以法治思维凝聚共识,用法治保障市场稳定,确保乡村产业稳定发展。强化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水平和思想境界。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加强“三农”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1.2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997年,刘迎秋指出中国人力资本是一种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的“小托大式”结构[2]。直到现在,用“小托大式”结构来形容我国乡村的人力资本状况依然毫不为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首先要推进农民职业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群体中的先进代表,也是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的主体,更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骨干力量。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从供求关系入手,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服务,逐步建立完善职业农民注册制度,便于对农民进行管理培训和提供相应的支持。在培训内容上,把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突出农民教育培训的政治性。重点解决培训质量不高,培训管理难度大,学与做脱节等问题,把握农民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让农民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依靠者和受益者[3]。同时,创新培育方式,提升培育质量。以相关高等职业学校为主体,成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在各县区建立若干教学基地,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学基地建设成为农民身边的田间学校,实现由下向上输送优质学员,由上向下辐射师资技术的良性循环。

1.3 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

振兴乡村教育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乡村教育存在发展机制僵化,办学活力欠缺,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进而阻碍着乡村振兴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既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发展任务。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对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按照学校的需求配齐配强师资,构建师资队伍常规性培训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培训对象上,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加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在培训方式上,通过结对帮扶、跨校研讨、在线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扩大教师的交流范围,督促引导各地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推进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普及开放。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提升教师的待遇,并对艰苦地区适当给予倾斜。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对乡村的归属感。拓展乡村教师的入职通道,通过定向方式培养本土化教师,通过“特岗计划”完善乡村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通过实施城乡教师流动计划,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建设,鼓励农村职业学校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实现短期培训、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等多功能发展,根据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支持职教中心在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提高教育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2 引进外来人才是人才振兴的关键

人才振兴既要以“造血”的方式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也要善于利用“输血”的方式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相较于本土人才而言,外来人才大多综合素质更为突出,视野更为开阔,兼具对市场的敏感性。因此,要充分引进外来人才,利用外来人才的优势弥补本土人才的短板,助力乡村振兴。

2.1 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众多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到比当地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参加工作,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中有3.31亿人(占比88.12%)流向城镇[4]。人口流向城镇即意味着人才流向城镇。此外,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由此导致乡村人才资源与乡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振兴就是要改变以往的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增加人才由城市向农村流动的数量,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人才的良性流动。定期评估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根据人才缺口进行总体设计,实现人才的精准引进,避免人力资源浪费。通过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外出能人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及资金带回本土,进而带动和促进其他城市人才“上山下乡”,促进乡村人力资源整体回升。在“逆城市化”初现的情况下,利用好回流人才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新课题。因此,要以“乡愁”为纽带,重点关注有志于回馈和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渠道、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2.2 汇集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

与乡村振兴最密切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只是农民的任务,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任务。汇聚社会力量构建党政人才、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等投身乡村建设的分类激励机制,将其与职称评定、津贴补贴、体检休假等挂钩。构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智力服务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人才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成效。构建城乡区域人才对口服务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城市相关部门建立起协作机制,提高城市人才服务乡村的针对性。“新乡贤”往往德才兼备,由于已经取得了较高的社会成就且具有较高的威望,所以在连接政府与村民、乡村与城市两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弘扬“乡贤文化”,在精神层面让“新乡贤”得到应有的尊重,在物质层面给予相应的回报,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充分贡献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智慧。脱贫攻坚所形塑的组织载体和运作经验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5],如构建人才定点帮扶机制,将发达地区的人才转移使用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加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为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提供吸引力。

2.3 引导工商界人士深度参与

目前,乡村第一产业技术程度不高,第二产业效率低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乡村振兴是一二三产业同时振兴,在城镇化进入后期的当下,由于传统产能过剩,资本也在寻找新的出路,这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机遇。工商界人士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带动效用,破解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人、地、钱3个困境。相关人力资源部门要协助工商企业与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加快二者之间在人员、技术和资本之间的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政府要加强对工商界人士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引导,鼓励资本进入适合企业现代化方式经营的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新兴业态等。除此之外,要解决工商资本进入乡村领域的问题,如土地关系稳定难、用地指标落实难、金融服务跟不上、投资领域不平衡及技术人才不充足等。完善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农产品产销信息网络等相关的信息支持,为工商界人士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由此工商界人士才能为乡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提供市场、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激发乡村创新的活力,引导乡村朝市场化道路发展。

3 合理使用人才是人才振兴的核心

培育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用人才,使用人才的过程既是检验人才素质的过程,也是人才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合理使用人才应破除各种陈旧观念,坚持以竞争择优为导向,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3.1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科学技术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因此,要把科技人才的使用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城市退休科技人才通过兼任乡村顾问的方式定期定点到乡村指导工作,同时通过网络渠道保持与乡村的联系,就紧急事件进行直接指导。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根据人才缺口的实际情况到基层的农业相关机构参加工作,鼓励农村年轻创业能人、大学生村官进行农业科技创业,并对其开展精准教育和培训。选派优秀农业科技人员到科研院所、高校挂职学习,参与高层次农业科研工作,支持优秀骨干人才主持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引导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通过科技推广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弥补乡村发展的短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最终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产业体系[6]。

3.2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构建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用好用活乡村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最有效方式。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人力资本与就业岗位精准匹配,确保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尽快在乡村做出一定的成绩。建立区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特别是要推进县域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的统筹使用,加强服务管理和机制建设,有效解决乡村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等问题。全面建立城市人才各类人员定点定期服务乡村机制,为乡村持续输入人才,保证乡村人才稳定。让非农村的人才参与乡村发展规划,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营造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良好氛围。对发展农村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在项目开发、农业贷款、技术资料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另外,构建领导干部与乡村振兴绩效考核联结机制[7]。通过建立定期的乡村基层干部考核机制,激励基层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3.3 创新人才服务机制

使用人才除了要给人才施展的天地,也要给人才提供足够的保障,使其能够全心全意投入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引进人才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供求双方的信息交互效率。以信息化系统为基础,扩大引进人才的供给对象,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精准度,为人才的供求双方提供便利,尤其是为人才提供便利,让愿意为乡村贡献的人士找到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在文化氛围的构建和人文关怀上做足文章,将人才的价值定位、理念思想、工作动力凝聚在一起,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为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提供便利环境。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探寻现有体制机制中的不足并坚决破除,加强配套服务建设,保证人才生活的便利、子女教育质量提高及家属医疗便捷,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完善宽带网络、道路交通、物流体系,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信息对接、产品运输、城乡互通保障。制定保障人才发展的政策,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对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认同,营造有利于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氛围。

4 结语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能动性最强的主体,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振兴,就是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培育、引进和使用相应的乡村人才。培育人才是人才振兴的内生性策略,引进人才是人才振兴的外引性策略,使用人才是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只有从以上三方面着手,才能完善乡村人才结构、乡村人才生态和乡村人才机制,造就一支了解农业、情系农村、心系农民的工作队伍,如期实现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一共几个人
伊川: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