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蓉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 541199)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其中着重强调了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培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培育好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然而,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部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带来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突中,呈现出无所适从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进而消解了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1]。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失地农民作为农村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动态,发展状况关系着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建设过程中,民族地区部分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用,这对于某些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收入来源。如果在征地过程中相关部门对征地工作的具体环节没有做到细致周全,思想舆论工作做得不够扎实,这些失地农民可能会对当地基层管理部门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导致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文化情感丧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步伐。他们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对我国人民有针对性地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力图削弱我国人民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威胁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占我国人口比例较大的农民其科学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大多数人看待事情只注重自身的直接感知,所以他们更容易被错误的思想言论诱导,进而影响到日常行为习惯。正因为如此,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就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阵地之一,农民就成为他们诱导蛊惑的对象。积极培育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失地农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引导他们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才能为新发展阶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思想舆论保证。
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改革创新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农民群众是民族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改革创新是包括农民群众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要担负起的文化使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表现出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碰撞、交流等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失地农民很难在这种环境中找到归属感。特别是失地农民中的年轻人,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选择长期在外务工,在社会的长期流动中他们已经习惯了外边的生活节奏或者生活方式。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对乡村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甚至会产生质疑,这不仅会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还会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改革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他们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权,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引导他们深刻认识民族文化蕴含的内在价值与独特优势,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的重塑发展。
2021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着重论述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2],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只是单纯的发展农村经济,而是要兼顾到多方面。农村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系统组成的多元复杂的有机整体。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村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与当前农民群众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相匹配。在城市化进程中,尽管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身份发生了“市民化”的变化,但是他们还是担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只有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培育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才能有效提高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进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形势。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西方各种错误思潮乘虚而入,促使农村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角逐的地区。西方别有用心的国家加紧了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步伐,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舆论斗争。一方面,他们通过向农村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或者思想较为偏激的农民群众宣传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以此来引起农民群众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借助农村地区发生的个别事件,片面地蓄意发挥,把事件中常见的客观问题无限放大,然后丑化和黑化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以此来蒙蔽诱骗农民群众,进而达到瓦解我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民族地区农民群众总体上受教育程度偏低,他们的思辨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部分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国家依法征用之后短时间内可能存在不满情绪,这给西方不良势力介入农村地区诱导欺骗农民群众提供了机会。西方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失地农民等特殊群体散布不良言论,煽动其质疑民族文化、国家政治制度,这给培育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带来了巨大挑战。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占网民整体的31.3%。”[4]农民群众在哪里,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就要跟到哪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的载体和手段,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成本也较为低廉,这不仅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而且强化了宣传效果。但是任何事情的影响都有两面性,新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其迅猛发展给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它的形式更加多样,传播速度极快,互动性更强。3.09亿的农村网民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声筒,也可以是新闻舆论的制造者,每时每刻数以万计的信息会通过各种网络载体被传播出来。官方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和其他信息混杂在一起,这些海量的信息中不免会夹杂着各种错误的思潮,甚至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利用,导致农民群众很难辨别真伪。这些去中心化的特点消解了农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会阻碍其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
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是推动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不断发展的人才支撑。然而,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从农村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离不开一定的传播载体,也就是各类文化传播平台、文化活动设施等。部分农村建设的文化站、文化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等,都较为简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原有的文化活动设施和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文化设施的有效供给不足,客观上不能保障农民群众文化学习的权益,这不利于推进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二是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结构不均衡等问题较为突出。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但是当前多数地区农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欠佳。这不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致使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出现乏力。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外迁移,致使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这部分人的流失将给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P74)开展增强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确保其政治本色的必然要求。加强我国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是为了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服务的,是为了我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是为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的。坚持党对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的领导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通过政治领导来实现对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的领导。具体就是坚持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来指导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其二,要通过思想领导来实现对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执政党,所以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其三,要通过组织领导来实现对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
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是当前做好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的重要环节。《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9.89亿,网民学历水平整体上不是很高,具有高中(包含中专、技校)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网民总数量的80.2%。[4]由于大多数网民在学校系统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多地表现出感性的一面,他们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利用,这给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要加大网络舆论监管力度,净化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的舆论环境。一是要在加强互联网的内容建设上下功夫。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需要加强网络上正面宣传的力度,形成正面的舆论强势,要在网络上积极弘扬主旋律,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宣传民族文化。同时,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最美人物或者故事,用农民群众自己的语言在网络上宣传出去。二是要建立健全网络管理体制机制。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培育需要整合丰富的资源,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把网络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积极构建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网络治理新格局。三是“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判谬误。”[6](P313)具体讲,就是坚持立破并举,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敢于制止错误或者不良信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不能被污染,要妥善应对网络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突发状况,积极批判网络上出现的错误思潮,及时清理网络上的谣言,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激发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的内生动力,需要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有效开发作为人才支撑。具体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大对农村文化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就会制约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民文化团队,引导其在净化农村文化环境过程中发挥相应作用;另一方面要优化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平台的功能,积极开展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培育一支综合素质强,理论水平高,热爱乡村文化工作的坚强队伍。定期给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和素养。这样能够为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激发农村人力资本活力,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工作必须要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要考虑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完善返乡创业就业激励机制,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大学生等各类人才返乡或下乡创新创业。这些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民族地区失地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