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海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淮北 235000)
当今社会网络已融入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具有两面性,网络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自我控制力较弱的学生网络成瘾不能自拔,耽误学习、影响了生活、浪费了美好青春年华。因此,做好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1],成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些年,因心理健康而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引起政府的注意和社会的关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事件、清华大学的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还有每年报道和未报道出来的大学生自杀事件,都时刻提醒着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心理健康应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要求高校为新生开设不少于32 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互联网迅猛的发展,使得一些教师没有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在新媒体、新技术使用上还存在明显不足,个别教师以年龄大了学不会拒绝或排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还沉浸在一个人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辉煌过去当中。殊不知,时代发展太快,年轻的大学生已经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当今大学生已然失去了吸引力。现如今的大学课堂,经常出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教室里手机聊天、听音乐、刷视频、打游戏、看小说等,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获取学习知识和技术的途径大幅增加。如果需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不论想学习专业知识,还是想学习业余技能,都可以得到海量免费的资源。当然,有些知识还是需要支付一点费用。但同时也能看到,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良莠不齐,同时网络上还在很多陷阱,诸如,网络诈骗、网络贷款,还有沉溺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身心健康。
虽然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一些高校仍然缺乏真正的心理专业教师。当然这也是前期心理专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结果。目前有些高校迫于上级的硬性指标要求,把一些教育学或其他专业参加过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而获得结业证书或通过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老师补充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中,由于并非真正的心理专业的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不理想。
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仍然是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合格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所以,培养合格、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在网络发达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网络技术的合理运用休戚相关[2],网络既能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实时传递,又能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共享。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轻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新的知识体系、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融入高校课堂,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也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为了备好课、上好课,不仅要更新知识体系、学习新技能,还要花大量时间根据教学计划筛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以达到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当今网络时代,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践性教育。比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QQ 群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网络加强与大学生互联,及时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与交流。同时,通过网络渠道,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比较典型的社会心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心理援助信息,使大学生自发地接受心理援助工作,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学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应该积极探索大学心理教育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
在网络普及的环境下,学校应构建成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首先,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不少于32 学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聘请心理专家,定期举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在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再次,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相关心理活动;最后,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通过会谈、观察来确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得到改善,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要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基本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互联网背景和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制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根据互联网背景的实际情况,当代大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手机、网络来获取相关知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网络环境监督力度存在不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给缺乏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的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为了应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充分利用网络便利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瘾等不良习惯,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网络环境虽然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网络上充斥着负面信息,给分辨力和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安全管理。针对这一现象,学校要明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运用思政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很难准确地将有用信息与不良信息区分开来。因此,我们必须从确定道德基础标准入手,确保大学生行为和语言的规范化,只有让他们形成自律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他们才能在规范自己行为的基础上承担一定的责任。
做好心理障碍识别教育工作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心理障碍主要指一切心理、精神异常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抑郁、焦虑、偏执、恐怖、强迫、网络成瘾等精神或心理疾病。网络成瘾就是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情况,尤其是4G 网络的普及和5G 网络大规模的商用为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条件。科技的发展使得智能手机价格不再是高不可攀,而今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甚至多部手机。除了接打电话等基本通信功能之外,相当多的大学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浏览网页、看小说、追剧、刷视频,尤其一些大学生沉溺于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游戏,甚至为了玩游戏可以不去上课、不吃饭、不睡觉,导致部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个别学生一旦离开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无精打采、坐立不安。手机已然成为这些学生生活的重中之重,几乎一刻也不能离开。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首先要进行预防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内容、树立正确使用电脑和手机的理念,认清手机、网络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而学生要做工具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其奴隶。因此,认清大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更要做好教育与预防工作,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大学生健康、顺利成才保驾护航。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两面都抓。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班级QQ 群、微信群等向学生们推送教师筛选过的预习或学习内容,通过学习通、云班课、QQ 群课堂、钉钉课堂等在线学习工具,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课后检测习题等及时发送给学生,通过这些平台,也可以及时收集了解到学生所学习的程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与教学改进。所以,充分利用好相关工具与平台,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通过邮件的方式提出自己所遇到的心理或生活当中的问题,收到邮件的老师要及时答复学生,以便学生澄清认知,改正缺点、不断发展并提高适应能力。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泄露学生的信息。公共平台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学家为学生答疑解惑,或者讨论特定的心理话题,解读问题所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思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坚持教育为主,预防为先的工作思路。现在很多高校已经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4]。由学校心理中心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院系负责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落实、执行,各班级都选出心理委员,宿舍应有心理信息员。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要求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院系的辅导员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动态、说说等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给辅导员或心理中心,由心理中心组织专职心理老师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程序。
按上级要求和学校的规定动作,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后的3~5 周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通过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或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量表筛查出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对有预警的学生通过会谈等方式进一步确认是否严重,是否需要启动危机干预程序,提醒其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其重点关注,并建立心理档案。这些工作可以云服务,让学生在手机端通过输入网址或扫描分享的二维码可以轻松得到问卷,完成问卷并提交后,学校方可以在后台看到测评结果,并能轻松导出所有数据,也可以根据数据进行分类、分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提供参考与材料支撑。
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按国家要求,各高校为本校在校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可以通过电话、QQ 或微信,进行预约,也可以通过网络预约系统了解值班心理师的性别、年龄、擅长的领域而有选择地预约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打造一支高素质心理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科技飞速发展,个人知识和技能都有可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这样就不能轻松驾驭互联网的各种技能,尤其是年龄偏大的老师,在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能上时常会有抵触情绪,可能源于对自己已掌握知识的自信,也可能源于改变熟悉环境的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不可知、不可控而在潜意识中出现惶恐。因此打造一支老、中、青相辅的高素质老师队伍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教师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中年教师精力充沛、是中流砥柱;青年教师思想前卫、紧跟时代。老中青教师队伍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同心同德,共同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巨任务。
可以根据网络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网络招聘获得愿意进行咨询的学生团体,进行系列性团体心理活动,以达到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成长的目标。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委员联合会、5·25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等活动来达到宣传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综上,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为了培养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展望,必须从大学生基本理念出发,开发有效的教育模式。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目标教育对策,最大限度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不断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