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静 徐庆华(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例如:依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专利保护意识薄弱,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加快生物医药企业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增强专利的保护意识,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当然选择。本文以安徽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信息为研究对象,阐述生物医药领域中专利现状问题,分析其与生物医药创新主体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目前,除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外,还有多种商业专利分析数据库,例如Incopat、佰腾网专利检索、SooPAT、Patentics 专利搜索等专利服务系统。经过预检索对比,本文使用Incopat 专利检索为分析平台,以申请日、国际专利分类法(IPC)分类号、关键词、专利类型、专利地址、地市类别等作为主要检索字段,对安徽省内申请人提交的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时间为2021 年8 月18 日,检索时限为2010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月31 日。
IPC 分类是基于技术主题进行分类,按照IPC 分类表,在前人生物医药专利研究基础上,以10 个IPC 小类为限定,利用Excel 软件对专利申请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其中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检索出专利申请量为101113 件。
表1 可见,近十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IPC 小类分类号按照专利申请量排序依次是A23L、A61K、G01N、C07C、C07D、C12N、C08B、C12Q、C07K 和C07H。从表1 中可以看出,A23L 类的专利数量比其他小类明显要多,为32567件,是安徽省生物医药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领域,占比32.2%。A23L 涉及食品、食料或非酒精饮料领域。
表1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IPC 小类
其次是A61K、G01N 类其,分别为26222 件、25483 件。A61K 涉及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领域,占比25.9%。G01N 涉及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领域,占比25.2%。C07C、C07D、C12N的专利申请数量依次是5207 件、4011件、3579 件。C07C 涉及无环或碳环化合物领域,占比5.2%;C07D 涉及杂环化合物领域,占比4.0%;C12N 涉及微生物或酶及其组合物领域,占比3.5%。C08B、C12Q、C07K、C07H 的专利申请数量依次是1356 件、1119 件、1054 件、515 件,相对于前面几类来说数量较少,这说明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在这几个小类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2010 年至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75403件,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为12447 件,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之比,即授权率为16.51%,还没有达到五分之一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生物医药发明专利的授权率不高(图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创新水平还不够高,低水平申请量较大;第二,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的申请人对专利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应加强发明专利的撰写和挖掘,避免因不懂专利法的规定而导致的驳回。
图1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图
针对主要IPC 分类号A23L、A61K、G01N 进行检索,检索出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2010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在我国知识产权局申请的专利数量为82944 件。其中发明专利62547 件,占专利申请总数的75.4%,发明授权量8436 件,占发明申请量的13.5%;实用新型专利11750 件,占14.2%。由此可见,首先,在生物医药的主要三个小类领域,安徽省发明的申请量远大于实用新型,这与生物医药领域属于化学领域,不适用申请装置类实用新型专利有关。其次,发明申请授权率较低,为13.5%,还没有达到两成的授权水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发明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比较低,另一方面发明专利在授权之前需经过实质审查,专利实质审查较为严格,申报发明专利有较大的风险,而实用新型专利仅经过形式审查,不需要实质审查,申请人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专利类型。
对检索到的安徽省生物医药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到如图2 所示的安徽省生物医药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图。从专利申请量来看,2010 年开始,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大幅递增,之后在2016 年达到峰值,2017年至2020 年再次下降,但申请数量没有明显下降。这表明近十年安徽生物医药专利申请处于加速发展态势,这与近年来生物医药的快速发展相统一。
图2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图
专利定量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有生命周期分析法。该方法利用分析专利技术处于的阶段来推测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技术生命周期中的专利申请量用来代表某项技术发展活动,申请人数量用来反映参与某领域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同构研究这种关系就可以了解该技术领域的成熟度。图3 反映了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专利的生命周期曲线,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图3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技术的生命周期图
第一阶段,发展阶段,2010—2016年,创新主体均在研发投入上加大力度,专利申请人数和专利申请件数都呈迅猛增加趋势。专利申请人的数量增长明显高于专利申请件数的增长,这反映了生物医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导致更多的研发主体加入生物医药领域。
第二阶段,相对成熟阶段,2017—2019年,数量上专利申请由增加转为减少,专利申请人增幅较小。表明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已经达到成熟期,但仍有新的企业进入技术领域。
第三阶段,反复阶段,2020 年,专利申请数量企稳回升,专利申请人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表明在2020 年由于世界性新冠疫情等疾病的爆发,更多申请人开始申请生物医药类专利,使得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专利的申请量出现反复。
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是创新主体,决定了专利的研发、申请、授权与专利保护。龙头企业和主要的创新主体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一般来说专利申请人可以分为企业、高校和科研类机构、个人、其他四种类型。
图4 展示的是针对中国专利统计,专利申请人类型的分布。为了探寻创新技术的运营模式及其在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专利申请主体的影响力提供依据,通过研究专利申请主体的机构性质、研究实力和研究目的分析研究成果是侧重基础研究还是商业应用,正如图3 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的申请人类型构成所示,创新主体是企业的,生物医药专利申请量最大,为45132 件,体现出了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主体创新地位,以及强大的市场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个人申请量也较大,为24 203 件,主要是由于在此次分析的生物医药主要技术领域中A23L 为食品、食料或非酒精饮料领域,其研发门槛较低,研发相对容易,因此导致个人申请量较高。高校和科研类机构申请量排名第三,为14387件,其他为55 件。在各类专利申请人中,企业的申请量占比为53.87%,占据了最大的份额。而高校和科研类机构申请量占比为17.17%,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反映出该领域的主要技术创新成果偏向商业应用。
图4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的申请人类型构成图
图5 展示的是按照申请人(专利权人)所属机构的专利数量统计的申请人排名情况。通过分析能够看出创新成果相对较多的专利申请人,了解其专利竞争力。正如图5 所示,2010年到2020 年,专利申请量最高的申请人是科研类机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其拥有1403 件专利申请量,占到该领域前10 位全部专利申请量的17.53%,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分别位于第2 位、第3 位和第4 位,这三家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293 件、1203 件和1137 件。由此可见,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大专院校也是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的专利申请人。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是排名前10 位的申请人中唯一的企业,共有专利404 件,占到该领域前10 位全部专利申请量的5.67%。排名前10 位的专利申请人总共申请了8005 件专利,占全省该领域专利申请量的9.65%。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量达到5036 件,其他6 家企业总的专利申请量为2969 件,说明安徽省科研类机构和高校的研发实力比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更强。
图5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人排名图
图6 展示的是专利申请人在生物医药领域不同技术的专利申请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专利申请人在技术领域、方向和竞争实力的倾向。正如图6 所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G01N 类,而G01N 类主要是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除免疫测定法以外包括酶或微生物的测量或试验入C12M,C12Q)。其他申请人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也占有一定比例,而其他A61K,A23L 类等技术方向的专利申请量与G01N 类相比均占比较小。这表明排名前10位的专利申请人的主要研究方向基本相同,均为G01N 类技术方向,即在高校和科研类机构中,G01N 类是生物医药的技术研发热点。
图6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的主要申请人技术构成图
图7 展示的是各申请人专利申请量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专利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数量,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专利申请人的投入和技术活跃度,并以此来推测今后的创新主体。正如图7 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各申请人从2010 年开始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在2018 年左右达到峰值,自2019 年开始申请量有所回落。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2018 年的申请量最高为253 件,排名第二的安徽理工大学,在2016 年的申请量最高为265件,排名第三、第四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申请量在2018 年达到最高分别为168 件和181 件。这与前文分析的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的专利生命周期图中的申请量的变化相互印证,表明安徽省在生物医药领域各申请人创新已经达到成熟期。
图7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的主要申请人的年度申请量分布图
对生物医药专利申请量按照地市进行分类统计,能使安徽省各地区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优势直观地显示出来,如图8 所示。第一维度:申请人地市,分析各申请人所属地市申请专利的数量,仅限中国。第二维度:IPC 分类号,分析各维度IPC 分类的专利的数量。
从图8 可以看出安徽省专利申请的数量排名靠前的地市依次是合肥市、芜湖市、阜阳市、蚌埠市、滁州市、安庆市、亳州市、马鞍山市、六安市、淮南市。排名第一的合肥市,申请总量为30467 件,其专利主要集中在G01N 类,为12406 件,其次为A23L类、A61K 类,分别为6509 件和5245件,在A61P 类中为4486 件。排名第二的芜湖市,申请总量为14507 件,其专利主要集中在A23L 类,为4867件。排名第三的阜阳市,申请总量为11772 件,其专利主要集中在A61K类,为3752 件。其余各地市中除了淮南市主要集中在G01N 类,亳州市主要集中在A61K 类外,大部分地市主要集中在A23L 类。这表明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是最强的,而集中在G01N 类,说明合肥市在G01N 类技术的研发优势也更加明显,这与前文在合肥的高校和科研类机构为主要专利申请人相互印证。各地市主要集中在A23L 类,这与食品类技术研发较为容易有关。
图8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地市分布图
图9 展示的是中国专利的最新法律信息。通过分析法律状态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专利的权利状态及失效原因,为专利价值或管理能力评估、风险分析、技术引进或专利运营等决策行动提供参考依据。
从图9 可以看出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的法律状态,其中撤回状态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22792 件,其次为授权状态的专利,为20394件,驳回状态的专利为19000 件,目前处于发明专利实质审查阶段的专利数量为11804 件,未缴年费状态的专利数量为8062 件。可见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中发明授权率较低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大批量的专利申请撤回和未缴年费,其次是驳回的专利申请占比也较大,第三是进入实质审查处于待审状态的发明专利也占了相当比例。这表明,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主要技术中低质量申请较多,申请人在申请后由于各种原因进行了主动撤回,在后续的专利申请中应提高申请人的申请质量。
图9 2010—2020 年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法律状态图
专利IPC 分类号分布、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人、专利的法律状态等方面的信息是反映技术发展的重要情报信息。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的IPC 分类号分布、专利数量、申请人、申请地区、法律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近十年来,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主要集中在A23L、A61K、G01N 类技术方向。
第二,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加速度快,但授权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大批量的专利申请撤回和未缴年费、驳回等原因导致的失效专利过多。
第三,安徽省生物医药企业的申请量相比高校和科研类机构来说较高,反映出该领域的主要技术创新成果偏向商业应用,但就研发门槛较高方向而言,例如在G01N 领域,高校和科研类机构的研发实力相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更强。
第四,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相比其他地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是最强的。
为进一步提高安徽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的价值,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安徽省的生物医药企业虽然专利申请量比高校和科研类机构高,为该领域申请量的主要创新主体,但是其申请量主要集中在A23L 类食品、食料或非酒精饮料的制备或处理方面,该领域的研发门槛较低。而高端的医药领域如A61K 类、G01N 类的专利申请量少,相反,高校和科研类机构在A61K 类、G01N 类的专利申请量大,研发成果多。因此,应充分利用安徽高校、科研类机构的综合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全成果转化及技术转让机制,同企业建立合作研发信息平台,将技术和信息实现共享,提高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应用能力,避免高校和科研类机构单纯追求学术价值而与实际生产脱节。
其次,培养专利申请专业化人才队伍。由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既懂得生物医药专业知识,又懂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在专利申请的过程中避免撤回、驳回、未缴年费的现象。将生物医药企业科技成果更好地进行专利挖掘和布局,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提高其他地市的知识产品保护意识,培育龙头企业。合肥市的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其他地市存在生物医药类专利申请数量不高、对专利保护重视度不够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其他地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他地市在生物医药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物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各地政府应加强引导,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创新主体在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培育龙头企业,进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本文系2018 年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专项项目(201806a0202 0037)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