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缩小城乡教学差距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和前进方向。由于农村方面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村教学质量总是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提升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开始转变,在学习中提升自我能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方法,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打造策略
引言
想要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首先教师要知道导致农村小学课堂低效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具体原因才能够寻找出有效地解决策略。低效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于教学模式单一、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全面,这些都会造成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从具体的现状中去分析原因,根据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手段,以此来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此基礎上教师于要结合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知识经验等综合考虑,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让其养成自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一、融入生活情境,渗透思想方法
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这样学生会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其对于户外可能会更加熟悉,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具有农村气息的素材引入进来,通过融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从室内延伸到户外,在学生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展开数学知识的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田地里捏泥巴,将泥巴按照自己的喜好捏成各种图案,并且从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学生找出来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如何判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交流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给予学生评价。除此之外,为了锻炼学生的空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从一个长方体上切割出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融入生活情境和动手实践的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将图形转化思想初步渗透给学生,为学生今后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会到愉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为此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启迪智慧和思维,不断提升自身数学能力。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做好充足的考虑,多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的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活跃思维,同时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完基本运算法则和方法技巧之后,在设计课堂练习活动时可以改变原本的形式,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数学游戏,以接力比赛的形式来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比赛题目,一名学生计算结束之后击掌传递给下一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计算正确最多的小组获得胜利。通过营造良性的比赛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主计算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三、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在数学能力方面有擅长之处就会有薄弱之处,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化特征,将其擅长之处不断挖掘和放大,针对其薄弱之处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展开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来制定不同难度的课堂练习题目,避免出现后进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
例如:在“分数乘法”这一知识点教学中,在教学之后教师必然会设计课堂练习,课堂练习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把握好难度和方向。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难度的习题,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开始挑战,进自己最大的能力按部就班地完成计算,通过这种方式测试学生的计算速度,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比如有的学生是因为计算公式记忆不牢、有的学生是因为计算技巧应用不够熟练等,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薄弱之处再去重点提升,更能够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要先明确低效课堂的表现形式,从而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小学数学学情特点展开分析,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案,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花.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J]. 中国校外教育, 2015(4):53-53.
[2] 娄义强. 如何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科学咨询, 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