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勇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各类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所耗能源也随之增长,若对此类生产附加污染不予以针对性处理,则会对周边的生态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基于此,本文结合风光新能源场站的运维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风光新能源场站更为高效的管理模式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促进新能源的研发,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关键词:风光新能源;场站运维管理;运维管理模式
引言
环境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部分能源结构急需转型。自2017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可达1.3亿kw,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在风光新能源电力资源的生产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模式方面,其运维管理通常将各个场站作为单独个体运行,部分可实行的方案并不具有整体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在风光新能源电力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运作安全性也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为促使风光新能源发展能够达到可持续性要求,需对其运维管理模式展开进一步探索。
一、风光新能源场站运维模式现状分析
(一)工作效率较低
当前阶段,风光新能源场站在运维期间的整体工作效率不高,由于能源项目相关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不同分工的部门之间展开合作联系几率较小,并且检修人员也根据不同专业各部门划分十分明显,无法跨部门操作。此类局限性较强的情况使得场站运维的整体意识不足,造成日常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检修人员或运行人员会因为某个环节的开展而发生分歧。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相关手续的履行速度严重拖慢,使得工作进度大大下降,整体效果无法保证。
(二)场站工作量以及人力资源饱和度较低
在场站运作期间,电力资源的生产过程主要包含机电运行环节与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环节。场站中大部分的运行操作与检修、维护工作的开展需展开协调配合,所以大部分时间负责上述两项工作的技术人员需进行交叉等待,导致日工作量的饱和效果较差,但某一工作无法单独进行,人力资源有所浪费。风光新能源场站分布结构较为分散,若进入大规模发电期,会相应的减少维护工作,这种情况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饱和度较差的问题。
在风光场站运作过程中,机电组的运作人员与维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同步性较低,一旦机电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时,机电人员只能将其简单隔离,直到维护人员到岗,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而出现故障的设备无法确定在一个具体的部分,那么该设备中其他设备只能陪停,这种情况直接降低了设备利用率与实际的生产效率,有损经济效益。
(三)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较低
场站工作的专业性较强,跨部门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工作人员的能力往往只针对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机电运行的工作人员通常对维修知识了解较少,若设备出现突发状况无法做好相对专业的应急处理工作,同时,部分检修人员也对机电设备的运作知识了解不足,二者整体的单一性较强,综合素质不高,加剧了人力资源浪费情况[1]。
二、风光新能源场站运维管理模式完善要点分析
(一)提高工作效率
为提高风光新能源场站的运作效率,需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开展适当程度的创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体化生产管理模式,以此提高场站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较好处理专业局限性问题,使整个场站运作具有整体性,尤其在场站户外作业方面,包括提前通知的停电、设备隔离、安装敷设地线等一系列安全措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优势更加明显。对于风电场和光伏场站而言,单场站的总装机容量虽然较小,但站与站之间的间隔较大、整体的覆盖面非常分散,其中光伏场站中的电池组件,其覆盖面积最小也要达到几百亩,最大很可能超过万亩;风电场的覆盖面积则更大,距离控制中心最近的机组也要在几千米左右,最远的可达十公里以上。若按照原有的分离方式进行维修工作,需由机电运行人员执行布置安措环节,完成后再由检修人员执行工作票手续,整体的消耗时间较长,若开展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同组运维人员可同步展开安措布置以及检修维护等环节,使设备恢复正常运作的状态,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提高人力资源工作饱和度
场站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人力资源工作量的饱和度,人工成本能够相应投入的减少,明显地提高经济效益。若按照原有的运维分离管理方式进行,能源场站需要机电运行人员最少5人,设备维护检修人员2人。机电运行组的3名工作人员需倒班工作,另外2名设备维护人员需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包括设备的倒换倒闸、故障排查、隔离安措布置等环节,并由两名人员分别负责担任操作环节的监护人和执行人。另外,负责机电设备检修维护的至少两名人员需对负责场站内部的设备开展维护工作,按照规范流畅排查故障,同理需分别设置负责人和执行人。若采用运维一体管理模式,场站内无需增设专业机电运作人员,实际在岗人数可有所减少(2人),原有管理方式要4人进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只需要开展安措布置和检修维护环节,或对故障进行处理、使设备恢复正常运作即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人力成本大概为27%。
由于风光能源场站具有多点、多面的建设特点,并且整体处于较为偏远的荒芜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场站方面的工作方式出于便捷性的考虑,只能选择集中上下班的方式工作或休息。一年内法定节假日大约为120天,那么场站内部每天的实际在岗工作人员数量应占电力生产工作人员总人数的33.3%左右,基于此,不难看出,无论新能源场站具有多少装机容量,为确保可持续进行电力生产,最低人员配置数量要求应控制在11人左右,而开展区域集体控制是风光新能源场站的管理发展趋势,通常来看,机电组的检修与维护人员与运行人员的比例大概为2.5:1,在场站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下,场站内部能够节省的人工成本及人力资源可达28%[2]。
(三)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风光场站开展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是建立在设备运行人员与维护检修人员的高效综合能力基础上的。为确保该模式能够顺畅运行,负责电力资源生产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对机电运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一个相对全面地了解,还要对设备的检修、维护知识有所掌握,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设备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隔离处理。设备的专业检修维护也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包括场站内部的各类机电设备的内部结构、各构件的组成、实际作用、科学原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相关工作人员需具有故障的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并熟练掌握故障的消除、修复能力,这些工作都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运维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其他
为促使电力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更高,对场站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适当创新非常必要,创新模式下的电力生产人员所掌握的运维技能和个人操作水平也会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效果,各个环节的工作完成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并可以将场站内的安全系数控制在规范合理的范围内。在实行场站运维一体管理模式的难度通常体现每个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3]。
結论
总的来看,风光场站的建立使得我国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情况明显缓解,为提高场站的运作效率,现阶段此类场站的运维管理模式仍需进行有效转变,此类转变不仅包括管理方式,同时也需要将原有的管理思维和观念进行有效转变,这个过程一定要从实际生产情况出发,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有序开展相关工作。是提高风光新能源电力资源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高源,杨鸿.计及场站涉网性能的新能源并网柔性控制方法研究[J].青海电力,2020,39(02):7-11.
[2]史继辉. 风光电站富集区域的发电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20.
[3]袁宝文.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风光新能源场站运维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装备维修技术,2020(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