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环境下科技产业园地形共构设计策略研究

2021-12-02 15:23杨冀翼陈鸿翔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山地产业园建筑设计

杨冀翼 陈鸿翔

摘 要:分析地形共构设计策略对山地环境下科技产业园设计的重要性,提出消解地形、顺应地形和强化地形三种地形共构设计策略,并以两江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和IC创新中心产业园为例,探究消解地形、顺应地形和强化地形三种设计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以期促进科技产业园设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山地环境;科技产业园;地形共构

科技产业园是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规模企业,形成规模经济的科技产业集群,是集生产加工、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对升级传统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科技产业园区时要使园区具有基本功能的同时,注重提升园区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山地环境下,地形起伏是影响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结合山地特征,对园区建筑进行合理设计,运用地形共构的设计策略,避免对自然山体造成破坏,增强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突出园区空间个性化特点。

一、地形共构对园区设计的重要性

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地形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山体甚至可以是园区的组成部分。建筑无法孤立存在,平原地区惯用的僵化的几何式构图无法满足山地建筑设计需求。建造园区时应结合科技产业园自身的特点,对当地有限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和维护成本,常采用规则而非自由、清晰而非混杂的建筑形态,以适应自然地形;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园区,科技产业园以研发技术为核心,在建造科技产业园时应结合山地环境,为高智力工作者提供相应的休闲、交流环境。

地形共构是建筑调整自身形态以适应山地,并与山地形成和谐统一空间形态的设计模式,能够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保障园区功能的运行。地形共构所形成的空间环境能够为研发和办公人员提供多样的活动场所,满足相关人员对科技产业园的基本需求。

二、地形共构设计策略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山地建筑的地形共构策略进行研究。例如:学者卢济威提出地表式、地下式、架空式三種设计模式,学者戴志中提出筑填、悬挑、架跨等七种模式,学者黄光宇提出水平步行道与建筑的共生、高度变化的步道与建筑的共生等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共生的类型。

文章根据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将山地环境下科技产业园的地形共构设计策略总结为消解地形、顺应地形和强化地形三类。

(一)消解地形

消解地形指通过场地平整等方式,对原始场地进行改造,整合场地内的原有基面,减少基地内的起伏特征,使得空间趋于水平方向延展。该方式可使建筑之间的联系更加顺畅。

在两江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中,生产区域的地下车库的屋面与实土部分连为一体,使所有厂房的建筑首层、道路和大部分景观环境位于同一基面(图1)。在IC创新中心产业园中,设计师通过场地平整,将高差较大的基地整合为4个基本台地,主要的建筑入口面向中心台地展开,使园给人一种强烈的中心感(图2)。

(二)顺应地形

顺应地形指尽量保持原有山地地形,采用层台组合的方式,使建筑呈水平方向伸展,并进行纵向联系,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基面具有片段性。该方式适合于小体量建筑的布局,造价较低,对生态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对生产性用房的交通便利性有一定影响,对建筑规模产生一定的限制。

两江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南侧临河的生产性用房采用了顺应地形的设计方式,进行了吊层设计。二层作为主要的货物和人员对外交流层,连接园区道路。一层临着河渠和对岸的市政公园,作为次要生产或研发办公用房,在南侧拥有自身的景观平台。在IC创新中心产业园中,关于南侧生产性用房的设计,设计师结合南北高差10m的场地和道路情况,采用“叠拼”的分户方式来设计(图3),顺应了地形,同时使园区具有美感。

(三)强化地形

强化地形指在原有的山地地形上,通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介入,使山地空间具有竖向感,突出地形优势和特色。该设计方式阻断了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使园区整体空间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挺拔宏伟的感觉,通常用于休闲区域或生产性区域设计。

由于地形落差、场地内部地下车库架空等,两江大地(国际)生命科学园西南侧形成了坡度近乎垂直的界面。设计师通过各层平台交错、植物配置等方式,创造出意趣盎然的垂直生态花园,使其与对岸的市政花园连为一体,形成产业园极具特色的景观,为园区人员和周边市民提供了舒适的休闲交流场所(图4)。

三、结语

在设计科技产业园时灵活运用地形共构策略,不仅能使科技产业园建筑适应山地环境,还能更凸显园区特色,为研发人员、办公人员提供良好的休闲、交流场所,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山地环境下,设计师应基于发展需求,创造性地发掘更多的地形共构设计模式,以提升科技产业园的环境品质。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戴志中.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诠释[J].城市建筑,2006(8):20-24.

[3]黄光宇,何昕.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的共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4):17-19,23.

作者简介:

杨冀翼,博士,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陈鸿翔,硕士,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山地产业园建筑设计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地草甸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