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题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载体

2021-12-02 13:12牛洁
教育家 2021年45期
关键词:学科作业素养

牛洁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此牵动的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今后课程改革的“关键”。以核心素养为价值引领,进行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是一项需要学校不断探索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济南市饮马小学进行了主题课程行动研究,梳理出如下策略。

以梳理课程类型为基础,形成课程统整的范式

在课程统整过程中,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逻辑起点,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学段整体方案的设计,构建了校本化的目标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了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学科内整合、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培养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不断改进课程形态,开放课堂、调整课时、研发课程、变革制度,使课程整合真正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学生的个性成长。

学科内整合。这类整合主要指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改进,在原有学科“单元教学目标”统整的基础上,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着手,围绕学情对教材进行纵向梳理,并借鉴其他版本教材之优势,统整确立“单元主题课程”。学科内整合强调在学科课程中构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纵向指的是构建起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再到整个学段的逻辑知识体系,横向则指在学科之间、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

以数学学科为例,笔者把相关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数学学习内容之间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时,教师在推导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思考这一方法是否适用于整数乘分数的运算,并举例说明。在《分数除法》一课的回顾与反思教学环节中,笔者同样让学生探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否可以适用于整数,如此就很自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而在由分数加法引出分数减法和由分数乘法引出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利用四则运算的关系打通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

多学科整合。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科教学,存在学生学到的知识较为割裂、联想空间受到限制等问题。如何让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质增效?如何打破学科固有界限,强化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学校注重强化学科间的整合力度,关注知识的应用,强调内容的广度,尝试多学科、多教师、多课堂围绕同一主题进行聚焦式整合,以达到“1+1>2”的目的。例如学校开展美术与语文、数学、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其他学科间的主题式统整,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寻找出相关学科内容,并针对交叉的知识点设计课程活动。

超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是一种全景式的全科教学,围绕学生的关注点重组课程。这类课程超越了学科边界,在学科素养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例如:学校综合实践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基于学生需求开发了“我在社区您来评”综合实践主题课程,让学习超越了教室的限制,从学校走向社区。

上述几种课程整合路径,促进了学科之间、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广泛联系,丰富了课堂样态,优化了学习方式,即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达到了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课程整合,不仅促进了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以变革课堂规程为途径,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

学校变革课程设计,优化课堂形态,转变观课视角,推进课堂转型,在不断的碰撞和探讨中,确定了课堂“多元、融合、互动”的价值追求。我们希望借助专题研究,将理念深入教材解读、目标制定与教学设计中,改变教师备课、上课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学科组专题研修、常规调研的过程管理与指导、学科评价导向有机联系等举措,深化课堂教学的整体变革。课堂的转型,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激活,相互认可,形成了有融合、有协作、有生命的课堂形态。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学校扎实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了小组合作新常态,从合理分组、角色分配、组长培养、学习设计、学习反馈、學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思考,整体推进教学变革。通过课堂实践,学科组提炼了学习小组常规建设要点,探索了组内、组际交流的不同策略,梳理了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基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经验,组织他们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将课堂问题转变为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团队重视学习研修与教学实践的转化,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相关主题的讨论,聚焦课堂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畅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实践,从而更为明晰学习方向。同时,学校在推进项目主题探究方面也做出了探索。探究学习是在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学”,小组合作之下的“做”。通过“学”与“做”的结合,课堂成为研究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学校各年级从教材内容中确定探究主线,组织系列学习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探索作业变革路径,借助整合强化体验。一是日常作业强调内化巩固。教师团队对学生校内的知识性练习进行了精编,关注有效练习设计的典型性、迁移性、发散性、分层性,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思维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作业分层方面,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设计不同的分层作业,对作业内容和数量均做到分层布置。二是假日作业融入实践体验。学校重视学生节假日作业的设计,增加实践性作业、阅读性作业、劳动类作业、项目学习类作业,通过观察学习、专题调查与采访、手抄报绘制、实践操作、体育锻炼等作业形式,强化过程体验,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三是主题作业融合日常生活。依据学生学力,各年级的不同视角,整体设计并实施主题作业,作业更倾向于日常生活体验,增强作业的体验性、学科的融合性、评价的多元性。此外,学校以成果展示、专题汇报等形式进行作业专题研讨,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改革学业评价方式,增加课程评价维度。一方面,学校切实制定学科质量标准: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素养与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校本化的课程目标,细化关键能力要求,体现出层次性和系统性,促使课堂教学更具目标性,扎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努力拓宽学业评价维度:不断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建立更具学生立场的评价体系,从量化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整合评估的方式,给予学生较全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探索多元评价机制;通过“创意走廊文化”“我行我秀展”等活动,展现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记录学生每个阶段的成果。评价方式的变革与优化,进一步发挥以评价促发展的作用。

以创新研训机制为抓手,提升课程设计的理念

“教学、研究、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以“学科专业委员会”“文化工作坊”等一些非行政组织的建立,形成与行政性组织间的互补互动,激发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形成新型教育团队文化。每学期,学校会整体策划一系列以课程开发为抓手的研修主题,力求做到有主题、有序列、有成效。例如:语文学科聚焦“部编版新教材解读”“指向写作的阅读”等专题展开研修;英语学科指向体验式英语及口语的研学。此外,我们还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专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进一步夯实教师的人文底蕴、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基于核心素养努力构建“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的课程,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撬动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责任编辑:王梦茜

猜你喜欢
学科作业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快来写作业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作业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