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梁奉磊 徐永秀 林肖肖 张博禹
烟台开发区作为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打出“1234”组合拳,纵深推进“党工委(管委会)+公司”改革,一体化、集成式、系统性提升国有资本市场化水平。目前,区属两大国企(业达经发集团、业达城发集团)总资产逾400 亿元,营业总收入近20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34%和102.04%,主体信用评级均达到2A+级。
组建引领发展“两大拳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放大国企规模效应,将7 个运营主体压缩至2 个,组建业达经发集团,集聚能源供应、创新创业、金融控股、招商发展“四大功能”;组建业达城发集团,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城市综合运营服务、产业培育与金融服务、会展文旅与海洋经济“四大板块”,国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营主业优化合理,发展任务清晰明确。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层级。健全“两会一层”法人治理结构,设立5 人董事会,制定董事会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划转监事会职能,监事会主席由派驻纪委书记兼任;建立起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打造“一级管资本、二级管板块、三级管运营”的产权架构,其中,“一级”企业负责战略统筹、资本管理,服务全区性战略落实,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二级”企业围绕主业分板块投资运营;“三级”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负责具体业务运营。
构建“1+N”政策体系。聚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19-2021 年),先后出台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为指导的15 个政策文件,形成了涵盖国资权责清单、财务预算管理、经营业绩考核、投融资管理等的“1+N”政策体系,保证国企改革有方向、有遵循。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围绕主业及上下游产业,采取引入战投增资扩股、新设混合性公司等方式,支持国企做大做强。比如,业达经发集团与烟台国丰集团、山东机场集团战略合作,推进市级重点片区——空港新区开发建设。再如,业达城发集团与济南城建战略合作,力争3-5 年发展成为烟台市骨干市政施工企业。目前,区属两大国企累计投资合作有实力企业28 户,投资额超16 亿元。
促进融资方式多样化。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021年4 月,业达经发集团实现区属企业改革后的债券首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完成首期5 亿元PPN 发行。2021 年5 月,业达城发集团完成10 亿元中期票据发行,发行价格创2020 年6 月以来省内同评级、同期限价格新低。
优先服务全区“双招双引”。成立全省首家国际人才集团,推出高层次人才“十全”服务举措,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创新推出“业达人才码”,投资3.1 亿元回购建设人才公寓,做足做实“引才”“留才”功夫。2019 年以来,引进省级以上高端人才80 余人,首开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合作先河。成立烟台市首家招商发展公司,搭建区域推介、人才引进、技术转移、创新团队孵化等综合性招商服务平台,配合招商部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激发招商引资新活力。
大型现代化会展服务综合体——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
烟台开发区海滨岸线上又一闪亮名片——扬帆广场
优先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业达经发集团坚持股权投资与融资担保一体化运作,支持四新四化项目。认缴出资8.6 亿元投资经海海洋、台飞半导体、夏研科技、蓝鲲号、创为新能源、显华化工等重点项目,推进25个在谈投资项目,有效推进全区项目建设。投入9.34亿元新建热网257 公里、改造老旧热网54.74 公里,启动筹建八角湾中央创新区等主干热网,配套完善全区热网布局,为重点片区开发提供基础支撑。业达城发集团承建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业达城市广场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高标准改造金沙江路、泰山路等一批城市基础道路,承担建成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生活垃圾收运、防汛清雪等多项民生业务,为建设亮丽滨海新区作出重要贡献。
优先服务重大战略实施。依托国际人才港及中韩、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等平台载体,配套服务自贸区烟台片区、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园区开发建设。投资4.13 亿元建成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产业孵化基地等6 个项目载体,启动建设烟台中科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等11 个创新平台,推动开发区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发挥国有资本引导撬动作用,以5.49 亿元参股设立9 只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上级及社会资本46.4 亿元,杠杆放大近10 倍,投向64 个项目,支持生物医药、半导体、跨境电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修订出台《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清单以外事项由企业依法自主决策,确保该放的放到位,应管的管得住。借鉴沪广深等地先进经验,出台《支持区属国企高质量发展17 条意见》,推出优化资本布局、加快混改、人才支撑及激励管控四方面17 条举措,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全面释放区属国企发展活力。
坚持市场化选人用人。对国企职工实行总额控制,鼓励企业区别不同管理层级和业务用人需求择优选聘各层次人才,为国企注入新鲜血液。采取委托中介机构猎聘、市场化公开招聘等方式,选聘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39 名,为国企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建立差异化薪酬机制。修订《区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对企业负责人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考核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出台《区属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国企职工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企业在工资总额预算内依法享有内部分配自主权。企业内部实行全员考核、岗位动态管理,薪酬与贡献挂钩,最大程度激发职工积极性。
坚持党建与改革同步。在区属国企设立党委,下属企业设立基层委员会或党支部,实行公司董事长与党委书记“一肩挑”,董事会、经理层和党委成员交叉任职,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党组织研究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前置程序,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