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思想与农学思想、“三农”思想等概念存在相似之处,但其内涵更加丰富、要素更加多元,理解、分析、运用农业思想需要从历史维度出发,才能全面、系统、立体地予以解读。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主要构成包括两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与中国传统农业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及相互之间的制约性、共存性,从中国传统农业思想角度出发,则涉及到农业史、农村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及乡土文化等。进入21 世纪以来,这两方面的问题逐渐统一起来,作为当代中国农业思想的研究者,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需要基于“三农”建立起更宏大、具体的研究范式,将单个问题置于“三农一体”的框架中去反思、探究,这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逻辑。
同时,中国农业建设发展进入21 世纪之后,涌现出大量新事物、新主张、新政策,关于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问题议程,已然跨越了“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朝向“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农民全面发展推进,特别是以“乡村振兴”为代表的农村改革、发展、创新战略工程,成为承担中国特色农业思想践行的主要平台与渠道。《中国当代农业思想的演变与实践》一书由许建文编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 年10 月出版。作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出发,对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特色农业思想如何践行展开了深度解剖,全书紧扣妥善解决“三农问题”这一主旨,内容上做到了承接前人观点、联系国情实际、展望未来创新,该书既可以看作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农业建设的经验总结,也可以视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思想指南。
客观上,农业思想的产生、演变与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该书通过追根溯源,对我国特色农业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全书(除“导语”外)包含三篇、七大章节,全部内容可概括为“借鉴部分”“本土部分”和“创新部分”。其中,“借鉴部分”围绕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农业思想展开,分别叙述了国外农业思想的产生特点、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经济政策等,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农业思想为参照,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农业思想改进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本土部分”围绕着毛泽东的农业思想展开,是本书研究的主体所在,包括毛泽东对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关于土地革命理论的建设与实践、关于农业集体经营的构思与落实等。“创新部分”围绕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农业思想展开,改革开放初期阶段(20 世纪80 年代)的农业思想创新主要表现在“科技兴农”“两个飞跃”“农业基础地位”“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改革开放深入阶段(20 世纪90 年代)的农业思想创新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态优化”“农业经营体制”等方面;通过追根溯源,完成对中国农业思想脉络的系统整合,也为21 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提供了充分依据。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当代农业思想的演变与实践》一书夯实了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理论基础,其中马恩、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农业思想,均是从社会主义视角出发,对于21 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该书没有止步于此,作者将“新世纪”作为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背景,进一步将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内涵明确化、显性化,从而赋予中国特色农业思想践行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以21 世纪为节点,中国特色农业思想明确了新任务,即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盘活存量”的新思路。其次,以新世纪为起点,重新界定了“三农”的地位,将其提升到党的经济工作重心层次上,将“三农”问题视为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着力点,这一主张促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再次,以21 世纪为起点,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的路线,包括农业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等思想理念,从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持续强调要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这一时期加速了“新型农民”的身份确立。最后,以21 世纪为起点,明确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以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为抓手,旨在可持续地优化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
《中国当代农业思想的演变与实践》一书的主体部分集中在“本土部分”(第三至第五章),该部分内容包含了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土地政策、农业集体经营等议题,从“毛泽东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切入,详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后期我国农业政策制定的影响,为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指明了方向。从历史角度说,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特色”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特殊性,土地、农民、农业等要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形成的农业政策文本(如《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构成了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重要承载媒介。二是中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农耕文明,造成了农业思想的相对封闭性、孤立化,突出表现是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因此强调“农业集体经营”是一个重大思想突破。该书依据“本土部分”的研究成果,立足21 世纪以来的现实国情,在农业思想理论指导、价值取向及构成内容上做出了进一步完善。
其中,关于农业思想理论指导的完善,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原则,为了提高农业产能、改掉落后局面,不能简单地采取“输血帮扶”模式,要坚持城乡统筹、工农协同的发展思维,消除影响农业生产力的不良因素,既包括直接相关的技术、资源、设备等因素,也包括间接相关的生态环境、民风民俗、基层治理等因素;关于农业思想价值取向,消解传统的“政府为本”理念,认识到政府尤其是基层管理组织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有限性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通过保障农业生产需求、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优化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等方式,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在农业思想构成内容上,进一步丰富内涵,事实上从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特色农业思想内容体系就进入了日渐完善的新阶段,在强调农民增收的农业思想主题基础上,指出全面城乡统筹、实现经济互助互补的手段,是化解长期依赖中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中国当代农业思想的演变与实践》一书结构简明、逻辑清晰,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逻辑,详细列举了近代以来我国农业思想的演变历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特色农业思想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中,对于“承上价值”的解读,重点对接了1990—2000 年间我国特色农业思想建设的探索成果,包括明确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作用、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城乡统筹下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指导理念等,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思想整体上表现出对“三农”的保护、帮扶、支持、促进等主张。而“启下价值”,则是在展望未来的基础上,明确21 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价值(即“时代价值”),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思想整体上表现出对“大农业”的发展格局指引;首先,在新世纪(尤其“十四五”为起点的更长时期之内),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应朝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中国社会顶层设计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亦可以看做是中国特色农业思想朝向这一目标演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所带来的正面、积极影响,并不局限在农业生产或“三农”领域,而是对全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将有效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瓦解,促进教育、金融、文化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其次,21世纪以来(具体说是2010 年以后),互联网成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变量,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大农业”的发展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互联网经济理念、技术、平台及工具等优势,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应聚焦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改造,事实上,“农业转型”“新农村建设”等从来都不属于新命题,在缺乏具有颠覆性力量参与的前提下,中国特色农业思想践行都是“小幅度、小步骤”进行的,“互联网+”的出现无疑开辟了21 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农业思想进化的新局面,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农业企业到农户家庭,创新创业成为了中国特色农业思想践行的重要方向。再次,中国特色农业思想在践行中谋求发展、谋求获得更大的生命力,应该具有自身的“底线思维”,那就是保障并稳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这一过程中我国农业发展进步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甚至可以说,农业成就直接决定了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时至今日,“三农”问题并没有彻底化解,农业退步是小康社会“开倒车”的最大变数,因此具有强烈的底线思维是中国特色农业思想践行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