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产量的影响

2021-12-02 06:47:04肖玉苹方明沈足金徐建强金建华刘春辉
中国稻米 2021年6期
关键词:成穗率叶龄桐乡市

肖玉苹 方明 沈足金 徐建强 金建华 刘春辉

(1 嘉兴市农业科学院桐乡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桐乡314500;2 桐乡市农业农村局智慧农业发展中心,浙江桐乡314500;3 桐乡市开发区(高桥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浙江桐乡314500;4 桐乡市石门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浙江桐乡314500;第一作者:xyp_986@163.com)

水稻是桐乡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70%左右。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稻谷收购价格逐年下降,而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导致稻作效益差,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推广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对稳定桐乡市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桐乡市机插稻面积稳定在3 334 hm2以上,其中,单季常规晚粳稻面积占1/3 左右。移栽秧龄和栽插密度作为水稻机插栽培调控最关键的技术,前人研究多集中在杂交粳稻方面[2-6],而对于常规粳稻研究较少。为此,本试验以桐乡市大面积种植的3 个中熟单季常规粳稻品种秀水14、秀水134 和嘉67 为材料,设置不同栽插密度试验和不同移栽秧龄试验,探讨中熟常规晚粳品种在机插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明确浙北地区的机插适栽秧龄、适插密度,为该地区常规晚粳稻机械化栽植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条件

试验于2018—2019 年在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前作空闲田,供试土壤为潴育型水稻土中的黄斑田土属,粉砂质粘土,地力均衡。0~20 cm 土层养分含量为:有机质20.5 g/kg、全氮1.5 g/kg、速效磷14.6 mg/kg、速效钾105.8 mg/kg。根据桐乡市气象局的资料,2013—2017 年桐乡市5 月中旬至6 月上旬平均日均温为23.0℃,2018 年该时段平均日均温为23.3℃,育秧阶段气温与该地区近5 年平均差异较小;平均总降雨量为146.4 mm,2018 年该时段平均总降雨为145.6 mm,较常年同期略减少。总体上育秧阶段气象条件与该地区近5 年气象条件差异较小。

1.2 供试材料

中熟单季常规晚粳稻秀水14:主茎叶片数16~17叶,伸长节间6~7 个,千粒重25.8 g;中熟单季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主茎叶片数17~18 叶,伸长节间7~8个,千粒重26.0 g;中熟单季常规晚粳稻嘉67:主茎叶片数17~18 叶,伸长节间7~8 个,千粒重25.2 g。

1.3 试验设计

大区试验,大区面积600 m2(15 m×40 m)。各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的田埂隔离,四周设保护行。采用全基质叠盘暗育苗,软盘(规格58 cm×28 cm)水育秧,于5月16 日播种,落谷量90 g/盘,采用东洋PF455S 式插秧机机插。

商品有机肥施用量10.5 t/hm2,氮肥施用量240 kg/hm2,按基肥∶蘖肥∶秆肥∶穗肥=25∶40∶15∶20 施用。基肥为缓控释复合肥(15-4-6),追肥为尿素。蘖肥于栽后7 d和14 d 分2 次施,秆肥于倒4 叶期施,穗肥于倒2 叶期施;N∶P2O5∶K2O=1∶0.25∶0.5,磷钾肥一次性基施。田间管理措施按机插常规栽培要求。

1.3.1 株距试验

行距固定为30 cm,设3 个株距处理,分别为14cm、16 cm 和 18 cm。叶龄为 3.5 叶,每丛插 3 株。

1.3.2 叶龄试验

设3 个叶龄处理,分别为 3.0、3.5 和4.0 叶。栽插行株距统一为30 cm×14 cm,每丛插3 株。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生育期

准确记录不同处理的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的日期。

1.4.2 茎蘖动态

从每个大区选长势比较一致有代表性的连续10丛,定点定时调查记载茎蘖的消长动态。拔节前每5 d调查1 次,拔节后每7 d 调查1 次直至成熟,计算茎蘖成穗率。

1.4.3 产量及其构成

于成熟期每大区调查50 丛,计算有效穗数,取代表性5 丛调查每穗粒数、结实率和测定千粒重,测理论产量。对每大区实打单收记产。

1.5 数据计算和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 整理数据,用Statistica6.1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LSD0.05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茎蘖成穗率=(成熟期茎蘖数/拔节期茎蘖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由表1 可知,随着机插移栽叶龄的延长,常规粳稻产量表现出降低趋势。叶龄对产量及除结实率以外的构成因子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0 叶龄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73 t/hm2),比 3.5 叶龄和 4 叶龄处理分别高5.99%和15.14%。高产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的增加,3.0 叶龄处理下有效穗数(346.52 万/hm2)比 3.5叶与4.0 叶处理分别高8.33%和27.30%。而机插常规粳稻3.0 叶龄处理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低于3.5 叶龄和4.0 叶龄,其中结实率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1 不同叶龄对机插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2 可知,随着机插株距扩大,常规粳稻产量表现出降低趋势。14 cm 株距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34 t/hm2),比16 cm 和18 cm 处理下分别高2.86%和10.66%。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千粒重受株距的影响较大,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14 cm 株距处理下有效穗数(320.81 万/hm2)比 16 cm 株距和 18 cm 株距处理高3.85%和11.12%;14 cm 株距处理下总颖花数 (41.58×107/hm2) 比 16 cm 株距和 18 cm 株距高2.74%和9.04%;14 cm 株距处理下千粒重(25.53 g)比16 cm 株距和18 cm 株距处理高1.03%和2.41%。而机插常规粳稻14 cm 株距处理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低于16 cm 株距和18 cm 株距处理,且均达到显著水平。

表2 不同株距对机插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表3 可知,不同移栽叶龄对机插常规粳稻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以及分蘖成穗率均有显著影响。除移栽期外,不同叶龄移栽在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表现为3.0 叶龄﹥3.5 叶龄﹥4.0 叶龄,其中,拔节期3.0 叶龄分别比 3.5 叶龄、4.0 叶龄高 5.29%、14.09%,抽穗期 3.0 叶龄分别比 3.5 叶龄、4.0 叶龄高 4.81%、11.89%,成熟期3.0 叶龄分别比3.5 叶龄、4.0 叶龄高8.33%、27.30%。群体的茎蘖成穗率也表现出同样规律,3.0 叶龄处理的群体茎蘖成穗率分别比3.5 叶龄、4.0 叶龄处理高6.80%、16.86%。

表3 不同叶龄对机插稻群体茎蘖数的影响

从表4 可以看出,随着机插株距扩大,机插常规粳稻群体茎蘖数显著降低,其中移栽期14 cm 株距处理分别比 16 cm 株距、18 cm 株距处理高 14.20%、28.48%,拔节期14 cm 株距处理分别比16 cm 株距、18 cm 株距处理高3.94%、13.49%,抽穗期14 cm 株距处理分别比16 cm 株距、18 cm 株距处理高3.5%、8.86%,成熟期14 cm 株距处理分别比16 cm 株距、18 cm 株距处理高3.85%、11.12%。18 cm 株距处理由于基本苗少,群体竞争小,最终成穗率更高。密度对生育期的长短影响小。

表4 不同株距对机插稻群体茎蘖数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机插对秧苗叶龄有严格的要求,适龄移栽能充分发挥插秧机的性能以及培育机插稻本田高质量群体,对提高机插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邵文娟等[7-9]对常规粳稻机插的研究结果表明,最大适栽期的叶龄为3.8~4.1叶。前人在机插常规粳稻和杂交稻研究中都得出相同的结论,即随着秧龄的增大,产量随之显著下降;而不同秧龄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由于试验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3,5,8-10]。对照本研究结果,随着移栽叶龄的延长,机插有效穗数以及总颖花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结实率差异不显著,而产量呈下降趋势;3.0 叶龄移栽处理以有效穗数的优势弥补了穗型和粒重的减少对产量的影响从而获得理想产量。由此说明短叶龄移栽可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群体茎蘖动态发展较为合理,能够形成较高的群体茎蘖成穗率,有利于机插常规粳稻高产的形成。

不同栽插规格对机插稻的影响主要在于群体内部相互竞争环境资源,适宜的栽插密度是创造合理群体动态结构、形成优化产量结构的重要措施[11]。前人关于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产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朱聪聪等[12]认为,常规粳稻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降低极显著减少,每穗粒数呈相反规律,穗数优势是高密度群体高产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朱明等[13]认为,常规粳稻行株距30 cm×13 cm 是毯苗机插获得高产的最优配置,大群体颖花量和高干物质积累量是水稻增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果表明,机插常规粳稻随着密度降低,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及千粒重均显著下降,而每穗粒数增加不明显,产量随之降低;常规粳稻高密度(株距14 cm)机插高产的主要原因有效穗数、总颖花量以及粒重增加。

本试验结果表明,桐乡地区机插常规粳稻在3.0叶龄移栽、行株距为30 cm×14 cm 时,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成穗率较高,产量结构优势明显,最终产量最高。

猜你喜欢
成穗率叶龄桐乡市
裤子穿反的一天
都是『神医』惹的祸
不同叶龄移栽对四倍体水稻T569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种业导刊(2019年9期)2019-10-21 08:36:38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浅谈水稻叶龄诊断技术应用
论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
分蘖期控制灌溉对土温及水稻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016年2期)2016-06-03 01:42:58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
蚕桑通报(2015年1期)2015-12-23 10:14:31
浅谈水稻叶龄诊断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