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自摄影术诞生初期以来,当时的人们对于摄影的定义更倾向于媒介的传播以及探究。媒介是什么,是通过此方式或手法,可以我们眼睛所看到世界的某一定格,或是想要留住某一值得纪念的时刻,因而媒介就当时来说必然是包含一定的物理媒介,以及像相机、胶片、相纸材料以及工具,同时也囊括去进行再现工艺处理方式。
在当时,出现了两种声音,有人说摄影成功完美地复刻了当时的现实世界,这是绘画难以达到的成就,但是也有人觉得绘画是可以进行独立创作,可以做到有色彩,并传递情感,可以做到推崇主观表达的艺术品,因此摄影并不被大众所接受。当时的人大部分的人们给予艺术了一个大致的规范,其中包括雕塑、素描、绘画等种类。所以造成一些摄影师与其拥护者主张摄影术能够被定义为纯艺术,或许在他们眼里,我所留住的即是我想表达的,但遗憾的是更多选择拍照的人只是喜欢并享受拍摄的感觉。
就照片本质而言,或许因为创作手法过于单一,只是在复刻当时场景,成品没有稀缺性,造成照片对于当时上流社会并没有或只少有财产价值,而对于绘画来说,只有少数拥有精湛技艺与高超的绘画技巧的画师才能在画纸上或绢面上精确地描绘出人物的面部特征,但由于肖像画自身有作画时间长、对画师要求高以及价格昂贵这种局限性,自然而然的就上升了绘画的价值,但在摄影术诞生以来是绘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被弥补,人们更多的使用相机来记录自身影像,极大地降低了留影的门槛。在十九世纪,相较于相机拍摄的照片,肖像画在还原人物自身面貌时,可以有更多的修饰空间,增强了典型特征并象征社会地位所的特有的“角色脸”,使这张脸具有了一定的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特征。
在数字化照相机诞生之前,摄影师更尊重于被拍摄者本来的样貌,摄影师们无法通过后期手段改变被拍摄者原本的形象。因此很多的推崇摄影的艺术家极力想把摄影向艺术去靠近,所以以实际情况来看,当时可能就形成了一种趋向于绘画的主流摄影美学。受主流摄影美学的影响,当时的摄影师都致力于让自己的摄影作品看起来像是绘画。
由于受到了新兴艺术潮流的冲击,开始学会创新,奥古斯特·桑德在受人建议之后,摒弃对于绘画的模仿,取消了放大照片的之后的上脂处理,开始使用了正面摄影角度以及运用自然光去尽可能保留影像细节,在一次次尝试后,桑德的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作品可以贴切并深入地反应人物本真的性格与命运,此拍摄手段并成为了一种日常标准:桑德用这种风格来记录社会的现状,用来“讲述”关于他所在的时代和周围人们的“事实”。
这张奥古斯特·桑德的代表作《去往舞会路上的农民》(图1)拍摄于1914 年,拍摄的可能是桑德偶然在他的家乡德国乡下旅行途中遇到的人,照片里三位年轻的农民走在前往舞会的路上,三位农夫穿着正式的西服。自那时的二三十年前,这样衣服的价格农民们或许难以承受。而在那年的年轻人中间,像这样的深色西装在乡下也属于非常少见了,但在这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部分农民以及大多数工人都会在正式场合、庆典中身着深色的西装,图中他们每个人都带着礼帽,拿着手杖,亮出雪白的衣领;中间那位系着条纹领带,另外两位则是白色领结。他们精心打扮,轻松又自信,这些似乎将他们与农夫的身份分离了,这也是这张照片最主要的冲突点。
图1 〈二十世纪的人们去往舞会路上的农民〉奥古斯特·桑德1914
如果我们放大这张照片,尽可能关注它的细节,我们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三个人中,焦点最实的其实是最左边的农夫,他离另外两位有一定的距离,他的目光直视镜头,嘴里叼着卷烟,表情很坚定,他的头发有一点乱,帽子向后仰,加上他的手杖是斜的,这将他与另外两位农夫的形象产生出差异性,也为画面带来了更多生动的线条,他的性格也许是桀骜不驯的。中间的农夫左手抬起,一旁隐约可见怀表的链条,这些细节让他显得有些许稳重,与第一位农夫的形成了对比。最右边的农夫并不活跃,但眉形上挑,使他的形象独特。
桑德的这张照片恰恰反映出当时德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特质,1920 年之前的德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城市化变革的早期,很少有人能负担得起西服的价格,左边那位所抽的卷烟也并非农村里的常见,所以这三位年轻的农民也可能是在刻意追求当时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照片中的他们似乎已经远离了土地而进入了城市。从衣着让我们看到了它们被农民穿着在身时的形态特征。
桑德在1913 年拍摄的《乡村乐队》(图2)集体合照,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看,首先,把乐队成员的脸盖住,只看他们穿着衣服的躯体,他们穿的西装让他们体态变形,穿上以后,过于宽松的西服显得乐队的成员们的体态看上去好像有些怪诞。我们再遮住乐队成员的身体,只看他们的脸。凌乱的头发,略带扭曲的表情,像极了乡下人的面孔,没有人会把他们想成是一群上流社会的管理人士。他们就是来自乡下的五个热爱音乐,并靠演奏赚钱的男人,赚钱的同时也带着一种不甘于平凡的自尊心做着这件事。
图2 〈二十世纪的人们乡村乐队〉奥古斯特·桑德1913
在桑德拍摄于1931 年图片中,与上边两个例子大不相同的是被摄者精致剪裁的衣服,毫无走样的体态,维持了身上穿着西装的人的身形特征和由此而来的自然而然地威慑力,也包含了当时上层社会独有的骄傲和自负。这幅照片清楚地展示出,图中的西装的确在增强了将它们穿在身上的人的身形特征。无论从表情、体态,亦或者这些衣服,与这些传递出与四个传新教士的面孔相一致,也和被他们遮掩起来的躯体的历史相一致的讯息。由此,西装、社会形态和功能达成了一致。
最后,我们再次回看《年轻的农民》这张照片,没人强迫农民买西装,但那三个走在去舞会路上的人却明显为他们身上的西装自豪,反而正以一种炫耀的姿态穿着它们。这正是为什么西装可以成为阶级霸权的经典且容易示范的案例。虽然西装包含了以上标准的、为统治他们的阶层所认可的系统,同时也将他们贴上了次等、笨拙、和自信与自卑兼顾的表标签,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文化霸权的屈从。即使每张照片的人们同样都身穿西装,但却无法掩饰穿西装者的社会阶级,正是他们的体貌特征和举止动作透漏了一种不易被发觉的不协调,而正是这种不协调从视觉上给观者以难以言说的荒谬感。
如果说把摄影归类为一门艺术,务必会要求一幅摄影作品需要艺术性,而艺术性的来源便是“审美”。作品中充满考究的构图,恰到好处的光线,同时需要摄影师兼备完美的构思以及娴熟的摄影技巧,来造就艺术品,这种美可以使得观赏者产生心里的共鸣。
纪实摄影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真实,这是每一个纪实摄影师都不能失去的初心,尤其对肖像摄影来说,在艺术性的基础上更需要进行严谨性并保持中立,在这种标准下,需要让被拍摄者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点,于是需要在拍摄过程标准化的基础上出现艺术性的干预——摆拍,但是即使是摆拍,但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真理而去摆拍,是为了拍摄出蕴含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肖像纪实的作品只是做出了基于拍摄对象的展示,所以桑德的照片并非仅仅是给出结论,只是做出了一种主观分类,但并没有就此来进行人类学的研究。但是他的作品给了后人一个科学考证,因为他的摄影虽然是包含细节和艺术性的,只是他的严谨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凌驾于他的艺术性之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严谨才会显得中立。
总而言之,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肖像摄纪实影并不只是随手一拍,反而是经过摄影师细致考究,意在把人物突出,传递细节。桑德的作品具有一种科学性并值得探究的纪实性的美,在给予视觉上感官体验的同时意在传达精神内涵,虽然是记录日常,但是会把当时那个年代最有特色的一面表露给后人,够后人考究,在还原真实的基础的同时要遵循道德准则,同时丈量人类情感和审美取向像,使作品成为既有社会价值,又蕴含着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注释
1 希尔达,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毛卫东译),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