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银梦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传说在上古时代,神农尝尽百草,一次偶然的机会,神农煮热水的时候,几片树叶掉落到水壶中,热水喝入,口中瞬间感觉生津止渴,解乏提神,茶叶从此出现。饮茶起源于中国,在中国,不管男女老少都爱喝茶、爱品茶。喝茶需要经过一道道工序,茶事由此而来,采茶、煮茶、茶具、品茶,一系列的工序中繁衍出具有中国地域的的茶风格和茶文化。茶文化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独特领域的风味、悠久历史的传承。发挥茶文化强大的教育人、引领人、感化人的思想作用。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茶文化教学课程,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增强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茶文化源于中国人民制作茶相关的一系列工序中形成的特定文化以及相关精神。人们习惯于将茶与当时的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茶文化是一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茶不仅可以生津止渴,还具有保健养生的功效,茶文化是融合儒释道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打磨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包括茶具、茶事、茶德、茶艺、茶人精神等文化,这些文化既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以锻炼心智、打磨耐心。在中国境内,有的地方把茗茶当作待客的礼仪和礼貌,形成了“客来敬茶”的习惯,代表了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重视,充分展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好客之道。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代表着一种淡泊名利、娴静淡雅、远离喧嚣、宁静致远的情怀和节操,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待客之道方面,待客以茶,是对客人的尊敬和礼貌,也是体现了主人家的良好的素养和品德。
茶联德集大成者在《百茶联》中对茶德有独到的见解,“茶有八德”即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有八德,德馨味厚[2]。丹青难写,瓯鼎易烹。芳名鼎立,大器天成;康乐甘香,有八德处有嘉饮;和清敬美,无一物中无尽藏。
陆羽认为茶德是品茶之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饮茶者追求德是一个真善美德精神境界,饮茶不是仅仅为了解决生理上德渴,而是饮茶之人应具备简洁朴素、高尚品德德品格。唐朝末年德刘贞亮在《唐十德》中指出,茶不仅可以修身养性,塑造人格,还扩展到人际关系的交往上。总之,饮茶须饮茶之人拥有较高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素养,如饮茶之人须具备悠然自得的心态,敬爱他人的美德,轻利重义的节气。
茶事是一般指广大劳动人民在海拔险要的高山采摘初露的新茶,采摘回进行炒茶,在烧热的铁锅中用手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揉制,让茶叶的香味进行深入的融合,茶叶炒制完成,便是煮茶,煮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心得,对火候的掌握要得当,切不可大火,易火候过大,茶叶失去了原本的精华。制茶的过程繁琐细致,层层相扣,需要制茶者保持一颗返璞归真、怡真和静的品德。大学生学习茶,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传统茶文化,还有利于陶冶情操以及锻炼其做事的耐心和毅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的文化自信;敬茶可以表达好客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增进关系和扩大人际交往;茶艺可以陶冶情操,提神审美,感悟真善美。
茶精神指茶人精神,通常来说与从事茶叶制造、进行茶叶贸易、茶科研教育、爱好喝茶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形象,随着茶人队伍不断增加,茶文化内涵愈发丰富,茶人精神越来越显著。茶叶生长的环境艰难险阻,采茶制茶的人须不畏艰险,不怕吃苦,辛勤劳动,采制最新鲜的茶叶;茶商贩卖茶叶也须风雨无阻,所向披靡,甘于奉献,不畏艰辛,茶文化随着茶商的行径不断的传播和发展。
茶文化独树一帜的文化特征,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塑造人的精神风貌。茶文化涉及了多个领域,如美学,茶艺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活动;历史学,茶叶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文学,众多诗人围绕茶创作了优秀的诗集;礼仪学,敬茶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和礼貌,也显示了主人家的良好礼仪。茶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大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度,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和情趣。另外,茶文化中蕴藏着茶道、茶礼、茶德、茶人精神等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茶文化蕴含的这些精神往往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大学生在学茶、品茶、饮茶中受到茶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大学生在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被繁重的学业和各种考试一直推动着,毕业了还要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大量的大学生涌入社会,东串西跑,就业无门,找工作低不成高不就,难就业形式越发严峻,以及生活节奏的快捷都冲击着刚毕业的大学生薄弱的心灵和自信心,易压跨90后的年轻一代。如校园霸凌事件、以及大学生压力太大跳楼自杀等不良事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茶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润肺清肠的功能,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随之而来伴随着一些坚强不息、积极乐观、甘于奉献等茶精神,这些茶精神可以为大学生传播积极正能量,带来积极进取的劲头,最重要的能够缓解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压力,特别是煮茶的技艺,需要高度的耐心和细心,更加能够舒缓大学生紧迫的节奏感,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推动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精神世界得到满足[3]。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宣传茶知识、设立茶学会社团、茶艺学习小组等活动,不仅有利于高校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还有利于在茶学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高校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圣地,也是学习各种技艺的俱乐部,大学生可以在校园里参加积极向上活动,典型代表就是茶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同步学习到茶知识和茶文化,不断储备传统文化信息,推动大学生形成爱学习、爱探索的习惯。
教育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和依据,教育目标是否准确决定了教师授课方案和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制定出的教案和教法才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定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停留在知识目标的教学上,并未深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教育,没有重视茶文化教育中学生学习品茶、煮茶、欣赏茶等动手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以及思想上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水平、正确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品质等,而茶文化教学目标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上的提升,二者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能够减少教学失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求。
高校是培养人,塑造人,向国家输送高技能高文化水平人才的产地。当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层次要求,大力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素质,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某某大学生压力过大跳楼自杀,以及校园暴力的频繁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正是因为学生心里素质薄弱,道德水平低下,人文素养过低,内心想法过于狭窄,以及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形式化,不重视实际效果等因素造成的,在当前这种状况下,茶文化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应致力于挖掘茶文化中积极因子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缺,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培养出就业技能高,以及人文素养和品德高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高校开始将茶文化引入教学,随着时代潮流的瞬息变化,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引进了茶文化教学,但就目前来看,茶文化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述,学生听的形式,以教材和教师自身经验为依托,开展教科书式的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被动的接受茶文化,接收到的茶文化知识停留于表面,仅仅是对茶、茶商、茶事的了解,未深入对茶文化蕴含的内在精华进行挖掘,导致教授的茶文化知识过于浅显,没有真正发挥出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总之,高校对茶文化教学使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开展茶文化学过于注重于课本,以及“学术化”教学,忽视了实践性,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接地气”抢救行动,深入挖掘茶文化教学手段。
茶文化教学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缝对接的前提就是明确茶文化教学目标[4],教学目标清楚明了,才可以对茶文化教育进行探索和创新,挖掘其囊括的丰富教育宝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目标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具体、可操作。第一,明确知识目标。茶文化将儒释道的精华加工整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底蕴与风格。高校开展茶文化教学,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和学生整体水平,深入开采适合学生发展的茶文化,挖掘其蕴含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学术水平。第二,明确能力目标。茶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贴近生活,贴近趣味,贴近实践。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开展各类茶文化活动,丰富茶文化实践经验。第三,明确情感目标。茶文化教学立足于情感和价值观角度,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茶文化为代表,展现其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高校应加强重视茶文化教育的力度,实施自上而下交互式教学推动茶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一,高校加大经费投入。高校校长应高度支持,督促财政部门下拨经费,监督教师购买高质量高品质的茶具以及茶学经典著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学教师的待遇,吸引高水平高技术茶艺师。第二,高校茶文化课程改革。高校积极推动茶文化课外活动以及文化实践系统性建设,促使茶文化不仅融入课本,且结合实践,系统优化,重新整合,从而扩展茶文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如开设茶学公共必修课,并开设一系列茶学历史、茶学艺术、茶学文化等等选修课程,学生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第三,组织学生团体创建茶文化有关的社团。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是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手段,在玩的过程中学到茶文化,从而熏陶自身的思想修养。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时代,学生对各种新鲜的事物都感到新奇,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更加主动和深入。创新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学习茶文化,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茶的影片,通过视觉上带来的影像,加深学生对茶历史、茶文学、茶道等的理解。第二,创新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中国大学生MOOC、翻转课堂,以及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实践上直观的受到茶文化的积极因子,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第三,增设茶文化实践平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仅仅依靠理论上学习茶文化是不够的,还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创建茶文化微信公众号,利用推文或短视频来宣传茶文化;参观茶叶试验基地或者走访乡下观察茶叶的生长环境以及体验采茶煮茶制茶的乐趣[5];与茶艺馆进行对接,体验煮茶,品茶的高雅和宁静。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将茶文化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最大教育效力。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在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中孕育而生,有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奋发向上的精神、宁静致远的情怀,其代表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梦想。高校开展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响应了国家号召,充实了教育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面对中外文化相互渗透的现状,弘扬茶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和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精神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