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露
(绥阳县乡村振兴局,贵州 绥阳 563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作为实施重点[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2],在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后,产业兴旺更成为链接乡村振兴和脱贫成果的纽带。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阶段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围绕原有扶贫产业发展基础,将扶贫的目标任务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有效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在推进脱贫攻坚时期,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扶贫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果[3],但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当地农业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鉴于此,分析绥阳县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加快当地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绥阳县农业扶贫产业主要包括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中,特色种植业包括蔬菜、辣椒、金银花、粮烟和饲草等;特色养殖业包括生态鸡、生猪、肉牛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包括金银花、茶叶和粮食加工。据统计,2017—2019年全县重点农业扶贫产业项目中,特色种植业总投资超3.2亿元,带动脱贫人口超2万人;特色养殖业总投资超3.8亿元,带动脱贫人口超8 800人;农产品加工业总投资超35亿元,带动脱贫人口超1 400人[4]。当地已形成辣椒和金银花两大优势产业为主,水果、蔬菜、食用菌等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5],2018年全县辣椒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6],金银花产值超2亿元,蔬菜产值超4亿元[5]。
产业链包括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也包括产业所需的冷链物流等配套体系。近年来,绥阳县出台各项政策鼓励金银花、辣椒、方竹笋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但因产业发展规模小、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产品研发技术不高等问题,即使有发展意愿的产业,因受土地、自然环境因素、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产业发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更难以形成产业链。另外,因研发技术水平低和专业技术人员少,产品开发难度大,产品附加值不高。
扶贫产业项目投入有限,规模小,产量小,产品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不高,经营主体对接市场能力有限,没有建立健全市场销售信息的传播机制,出现扶贫产品滞销现象。另外,因销往外地市场的运输和保鲜储存成本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不足,销售困难,也使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农业扶贫产业发展的薄弱一环是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影响大,而生产者存在“靠天吃饭”的侥幸心理,自身防范和化解自然风险的能力弱,产业主管部门也未建立健全产业风险防控和灾害补偿机制,导致部分产业遭受自然风险后损失较大,严重制约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扶贫产业需要相应专业技术指导和支撑,尤其是处于扶贫产业发展一线的基层。在具体的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参与项目指导少,即使有技术人员指导,但专业论证不足,缺乏相应专业技术知识,指导能力受限,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各类突出问题,制约产业正常发展,甚至导致整个产业失败。
一是针对基层扶贫产业项目分散、投入资金小的现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突出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的产业发展方式,既要发展一批“短、平、快”的产业发展项目,又要发展长效主导产业。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需求,鼓励龙头企业在当地建立原料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加工厂,结合农村电商发展需求,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间紧密的利益链,让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农业各种资源禀赋,找准目标市场,形成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链接的市场机制。三是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认证标识,依靠科技创新手段,从口感、外观包装、加工工艺等方面加强产品改良,并利用电商助农平台,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涉及种养殖业发展的部门主要以县农业农村局为主,但受专项资金限制,产业发展自主性、协调性机制不强。因此,应加大涉农部门的资金整合力度,将整合资金投入到具有长期效益的产业项目,并强化部门工作协调,对具体实施的产业项目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措施,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同时,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等投身产业扶贫,建议县级设立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创新扶贫开发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市场化、自主化、规模化、参与广泛化,并为产业项目融资及项目推进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防自然灾害防控机制,针对具体的扶贫产业项目建立相应的产前、产中、产后防控风险机制,做好防灾减灾应急处理措施。同时,聘请专业的技术机构及技术人员进行产业项目的事前调研及预防、事中防治、事后管控的风险处理方案制定,健全产业项目全过程问题解决机制,及时解决产业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加强化解和防范社会市场风险能力,产业项目面临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影响大等风险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提高扶贫产业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从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利益链接共享机制,加大扶贫产业保险投入力度,强化各利益联结机制的风险共担机制,科学应对和防范化解扶贫产业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完善技术人员职称管理,提高产业技术人员待遇水平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机制,鼓励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引进产业专业技术人员,提倡产业技术人员下基层开展实地指导,服务产业扶贫项目。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专业化培训,提升专业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指导产业发展。搭建专业化、综合性的产业扶贫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农业生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强化基层人员技术培训,如邀请农技专家到乡、村针对性开展农业技术专题培训和讲座;开办劳动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强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为基层扶贫产业发展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农技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