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耕地改良技术措施

2021-12-02 13:49
农技服务 2021年4期
关键词:耕层养分耕地

董 莉

(灵璧县禅堂乡农村经济技术工作站,安徽 灵璧 234228)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东部,气候属暖温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同时,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黄泛冲积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宜于机械化农业生产[1],为当地种植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万hm2左右,总产约113.5万t,是安徽省和我国商品粮生产大县[2-3]。因长年种植模式单一,当地多数地块耕地质量出现问题,对当地粮食和经济作物优质高产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急需对该县耕地实施改良。鉴于此,对灵璧县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耕地改良技术措施,以期为提高当地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和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供参考。

1 灵璧县耕地资源概况

灵璧县耕地面积15.33万hm2,有潮土、砂姜黑土、石灰土、棕壤四大土类。其中,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唐河以南地区,主要土种有黑姜土和白姜土,因所处地势低平,大部分排水不良,土壤质地粘重,整体土壤肥力中等。潮土主要分布在唐河以北地区和古汴堤高滩,主要土种有砂土、淤土和两合土,其中淤土质地粘重,整体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两合土质地中等,整体土壤肥力较高;砂土质地较轻,整体土壤肥力较低。石灰土和棕壤二大土类总体面积较小。

2 灵璧县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地块存在土壤板结现象。部分农民地夏季进行板茬直播玉米或大豆,秋播小麦前进行旋耕土地,种植模式单一,较少施用有机肥,长此以往导致部分地块土壤板结。二是部分地块土壤中病虫残留量大。禁烧农作物秸秆以来,灵璧县持续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模式,但含有大量病菌和虫卵的秸秆被持续还田,导致部分地块土壤中病虫残留量大。三是大部分地块土壤的养分含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砂质土壤中有效硼、锌含量少,需补充所需养分。

3 灵璧县耕地改良技术措施

3.1 正确秸秆还田,改良土壤板结

秸秆还田时应选用植株长势较好的秸秆,对有病虫害的秸秆必须禁止还田,以避免造成病虫害的蔓延和传播。另外,土壤疏松、病虫源基数大的地块,不宜进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要点如下。

3.1.1 尽早翻耕 采用机械收获作物后,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撒在田地中,并尽快翻耕,让秸秆能深入土壤,最佳方式是边收获边耕埋,不仅可使秸秆保持一定含水量,有助于加速秸秆分解、可减少因秸秆隔离土壤导致下茬作物落干,还可减少秸秆损失,如秸秆粉碎后不能够及时翻入土壤之中,干燥后易被吹走或成堆,影响耕地质量,造成下茬作物出苗变得困难,降低出苗率。

3.1.2 充分粉碎秸秆 对秸秆应进行充分粉碎,可采用机械粉碎法,长度控制在3~6 cm,以减少还田后土壤跑墒、漏风及所种作物出苗差等问题。

3.1.3 足墒还田 注意浇水,可加速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并可减少还田后土壤出“跑风”问题。

3.1.4 补施氮肥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秸秆需一定量的氮素,会与下茬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的氮素。因此,可按100 kg/667m2秸秆加碳酸氢铵10 kg/667m2或4 kg/667m2尿素的比例进行补肥,以有效避免下茬作物因苗期缺氮对其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3.1.5 用量适度 以玉米为例,其秸秆施用量在300~400 kg/667m2为宜,过多会阻碍下茬作物根系生长。

3.2 采用土壤深松机械化技术,改善耕层结构

针对当地砂姜黑土质地黏重,适耕性差的问题,耕作时应改变长期以清除秸秆,连年浅翻或旋耕为主的模式,确保耕层土壤的松紧度适中,并创造合理的耕层构造。可采用2+1旋耕(免耕)+深耕技术,深松、深耕18~25 cm,打破犁底层,有效改善耕层结构,利于作物根系向下延伸生长。

3.2.1 深松作业技术要点 一是注意适耕期整地。砂适宜耕作的砂姜黑土水分含量在28%以下,一般适宜作业的土壤含水量在15%~25%,达不到适耕水分要求的适宜免耕种植,有条件的可开沟排水,可减少烂种,避免土壤黏闭。二是注意深松作业深度。旋耕深度应在12 cm以上,深耕深度应在23~25 cm[4],耕作深浅一致,耕深稳定性≥85%,耕后地表平整度≤5%,碎土率≥50%,耕作后应适时镇压,以保证播种质量。另外,因土壤底土较干有利于深松作业并保证作业效果,可在深松前种植耗水量大的作物,并多施氮肥促进其生长消耗下层水分。

3.2.2 深耕作业技术要点 一般间隔2年深耕1次,1年深耕2年内旋耕整地即可。深耕是重负荷作业,必须合理配套使用大中型拖拉机等农机具,作业前对深耕机械深松铲的间距进行合理调整,如采用凿式深松机,松铲间距调整范围通常为40~50 cm;如采用铲式带翼深松机,深松铲间距调整范围为60~80 cm。另外,原耕层浅的土地宜逐渐加深耕层,不可将心土层的生土翻入耕层。翻耕后如持续干旱且缺乏足够的灌溉条件,宜适当浅耕,盐碱地也不宜深耕,以避免加重土壤耕层的盐化。

3.3 合理轮作,减轻病虫害

将灵璧县北部乡镇农民长期采用的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改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或花生)的轮作模式,增加夏茬豆科作物种植面积,既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养分,也能有效减轻土传病虫危害。

3.4 合理施肥,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秋种小麦时结合深耕施有机肥,并增施硼肥和锌肥。施肥种类和数量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平衡施肥。一般施有机肥4 000~5 000 kg/667m2,标准钙镁磷肥80~90 kg/667m2,尿素35 kg/667m2,钾肥10~15 kg/667m2,硼镁肥5~7.5 kg/667m2或硼砂0.5 kg/667m2,硫酸锌肥1.5~2 kg/667m2。

猜你喜欢
耕层养分耕地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养分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