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李苏琴
常有学生把有作文课的那一天称为“黑色星期×”,教师遇到作文课也开心不起来,作文题难出,作文课难上,作文本难改。对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大自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像一位胸怀博大的母亲,又是一座最好的习作素材的宝库。
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是习作的第一要素。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就低、中、高三学段的写话和习作有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所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观察也有技巧。人民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给我们很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我们不妨像李老师那样,尽可能地把大自然当作习作的课堂,带领孩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置身大自然,孩子们也特别乐意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聆听,用小手去抚摸。
教师的引导对促使孩子有效观察必不可少。可以适时激发:想一想,小鸟在唱什么呀,小草聚在一起说什么呀,池塘里的小鱼儿在玩什么样的游戏呢……一到这时候,孩子们总是叽叽喳喳,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就是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作文”。
当然,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作为教师自己一定要修炼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精心选择场景,选择观察的对象,选择最佳的观察时间。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除了观察大自然,还应该观察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了解社会,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人民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她的《情境教育三部曲》中有这样的话:“观察社会生活,我总是选取社会生活的光明面,选择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小学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用美首先去占据儿童的心灵,用美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引发他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进而去崇尚美,追求美。有了美的铺垫,再让他们认识丑,就会因为爱美而鄙视丑,进而憎恶丑。”
我常用“一周一人”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熟悉的人。自己的同学、老师,学校的保安、保洁工,小卖部、早餐铺的老板……都是便于孩子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说话的神情、习惯性的动作和语言,并坚持上课前用5 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写人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习作主题。
学生从早上8 点进校,到下午4点左右离校,每天8 小时的时间一起学习、生活,共同面对的事情真不少。课间的游戏,中午的午餐,同学间的摩擦、友爱等,都是值得观察的活生生的素材。哪怕是上课时飞进教室的一只蜜蜂,忽然倾泻的大雨……都是绝好的习作素材。
周围的新居民楼落成,老旧居民区改建,也不妨带着孩子们去看一看,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附近的街铺,也是绝好的观察对象,那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包子店烧饼铺、馄饨面条店、花卉宠物店、文具店……每一处都闪耀着生活的光彩,弥漫着人间的喜乐;城市中流淌的河流,河上各异的桥梁;保留完好的老街小巷,置身繁华街市中的爆米花老人,卖麦芽糖、冰糖葫芦的小贩,积淀岁月的雕塑、博物馆,展示时代印记的慈善馆、科技馆……所有的这些,都是值得孩子观察的社会事物,在这样的客观情境中,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丰富,在情感的驱动下,他们自然就拥有了思考,拥有了想象和表达的欲望。
如果我们的作文课是这样上的,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哦,原来可写的东西真不少,习作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学校的操场北侧,紧挨着区民楼。有一次,我发现居民楼与操场之间的小小的院子里,竟爬着扁豆,养着鸽子,种着花草。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操游戏时,总爱离得远远的,因为一个院子里的鸽子棚传出了异味。一天早上,做好广播体操,我跟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一起去世外桃源欣赏一番。”孩子们欢呼雀跃,惊喜地瞪大眼睛,不知我又带他们去哪儿观察。我告诉他们“世外桃源”就是居民楼前的小院儿!也就是这个小院,让这些城里的孩子第一次与扁豆、丝瓜、牵牛花等亲密接触,成了童年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世外桃源”。以下,是一个学生的习作。
《世外桃源》
我们学校操场的北面,紧挨着居民楼。楼下的小院子被居民们收拾得各具特色,有的种上了菜,有的栽上了花,有的养上了小动物。
长得最旺的是丝瓜。碧绿的丝瓜藤爬满了棚顶,铺满了栅栏。星形的叶子被风吹得随意摇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金黄金黄的小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小小的花蕊,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瓣。蝴蝶和蜜蜂忙碌地飞着,仔细看,墙角来了一群小蚂蚁,排着队赶来度假呢!
丝瓜身着绿色的外衣,看上去水嫩嫩的,很惹人喜爱!有的丝瓜又长又粗,拉扯着丝瓜藤霸道地垂挂下来。有的小小的,只有小拇指那么粗,头上还顶着一朵金黄金黄的小花,好像一位可爱的小姑娘戴着一顶黄色的小草帽。在金黄的丝瓜花中间夹着几朵雪白的牵牛花,它们朝太阳欢快地微笑着!
不知是谁家的院子,摆着几盆雀舌,姿态优美,我想雀舌的主人一定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还没等我们靠近鸽棚,鸽子就“呼啦”一声飞离了笼边,在笼子里上蹿下跳,“咕咕咕”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是谁呀?离我远一点!
其中有一个院子与众不同,里面干干净净的,一览无余,一只狗悠闲地躺在地上眯着眼睛,在温暖的阳光中休憩。
我最喜欢的就是养着多肉的那一个院子了。院子有好多盆可爱的多肉,有一盆多肉就像串串晶莹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
“叮叮——”上课铃敲响了,我们猛然醒悟,欢笑着跑向教室,可是我忍不住又回头望了望——“世外桃源!”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拥有一双会观察的“慧眼”,还会悟出一些习作的“道道”来,逐步消除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建立起对习作的兴趣。
养成了勤于观察的习惯,可以让学生习作“有东西可写”,怎样把“布料”加工成一件看着美观、穿着舒适的衣服,还需要在表达上下功夫。
要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样一个事物,不同人去表达,结果是不会一样的。新的语文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第二学段(三至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
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支撑我们语言,怎样把学过或读到的精彩语段内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我觉得,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先学会“模仿”。书上写“黄山松千姿百态”,我们就可以写写“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美文中有“春雨是彩色的,染红了桃花,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畦”,我们可以仿照着句式来一段“春雨是无私的……”。仿写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规范、净化、美化自己的语言。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记住让我们把时间花在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上。
要写好作文还必须学会一定的技巧。习作技巧从哪儿来?最便捷的就是从阅读中学。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谋篇布局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学习构段方式,如总分、总分总;再比如,用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来增强语言感染力;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显现人物的特点;学习文本开头的精彩、结尾的精当……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处处做个有心人,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说与写、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在与大自然、社会生活的亲密接触中“情动而辞发”,那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将不再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我们的笔一定能生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