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妍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关键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策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2017年10月,“乡村振兴战略”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城乡二元制发展等多种客观原因使得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因此,脱贫攻坚的战略重心在农村,这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重心是相同的。
脱贫攻坚主要围绕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摆脱贫困。这与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振兴内容是相通的。两大战略具有顺接的逻辑关系,脱贫攻坚侧重于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乡村振兴是对乡村发展的全面布局,二者既统一又互补。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旨在通过减贫帮扶政策,带动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两者的目标都是要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0年8月,西安市29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唯一的贫困县顺利“摘帽”,共有6.84万贫困户摆脱贫困,脱贫人口达24.24万人。2019年,西安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 271元,脱贫退出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2 916元,产业帮扶建档立卡户累计6.3万户,户均增收2 500元,绝对贫困问题基本消除。总体来看,西安市“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实现全覆盖,因病致贫率大幅度下降。西安市在脱贫攻坚期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挖掘出猕猴桃、奶山羊、葡萄、石榴等扶贫主导产业和食用菌、中草药、草莓等小众特色产业,以大带小、大小互促的产业扶贫格局业已形成[2]。目前,西安市发展带贫益贫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808个,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有286家,并且建立了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以电商带贫。
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西安市的农村资金、劳动力等资源不断流向城市,乡村发展“失血”严重。目前,西安市种植、养殖等经济类生产劳动有一定的盲从性,受销售渠道和市场行情的影响,农产品存在滞销的情况,价格波动大,优质农产品缺少竞争力,影响农民增收。当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脱贫攻坚工程主要围绕消除绝对贫困展开。2020年,西安市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工作重心转向缓解相对贫困。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相对贫困,让全体农民生活富裕。因此,就要界定清楚相对贫困人口。人们普遍认为,相对贫困是指基本生活、发展机会等都低于社会平均值。目前,世界各国关于相对贫困线的界定标准不尽相同,我国是以人均收入中位数的特定比例为大致标准来划分相对贫困线。但是“人均收入中位数”是以哪些人为标准,“特定比例”定到多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划定。
产业发展是摆脱贫困、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较大,一是因为涉农产业辐射面窄、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二是农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受自然条件限制比较大,三是山区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风险较大。因此,目前西安市乡村产业的产业化运作程度不高,农民实际收益低下。
在脱贫攻坚阶段,西安市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针对性强、应急性的减贫帮扶政策措施,对脱贫攻坚起到了明显的推动效果。原来那些工作规划、政策和机制是否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得到无缝衔接沿用,还需要综合调研、有机整合、统筹协调。
西安市应进一步调整完善领导机制,强化推进“五级书记抓落实”,平稳有序地做好各级扶贫机构职能调整优化,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驻村工作制度[3],确保工作队伍基本稳定;进一步完善社会帮扶机制,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倡导结对帮扶单位携手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承接产业梯度转化升级。在过渡期内,现有的主要帮扶政策总体保持稳定,然后再逐步逐项优化调整,渐渐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助推乡村振兴,完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的平稳衔接。
西安市应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让闲置的土地、宅基地等资源流转起来。政府部门应搭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努力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确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顺利入市,充分发挥土地出让收入在农业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西安市应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是要打好秦岭保卫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乡村,以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业资源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订单农业和乡村旅游。二是大力推广农工、农商、农旅和城乡等融合的发展模式,以特色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培育做强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乡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三是提高农技推广、农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农业信息化水平,创建地理标志产品清单,打造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4]。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建立市场主体与脱贫县(市、区)、脱贫户利益有效联结机制。
在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间,西安市政府要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保持政策总体稳定,适度扩大惠及范围,延续相关税费优惠政策,优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调整财政支持重点,资金使用上向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倾斜和提高。此外,当地还应不断完善信贷政策,努力提升投放的精准度,鼓励金融保险机构为乡村振兴战略开辟“绿色通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全力支持企业、组织和个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西安市应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延续脱贫攻坚时期的人才政策,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乡村振兴主体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选拔“三农”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到乡村振兴的一线岗位。政府部门应扩大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和定向招录选调生工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农技机构及其专技人员组建科技团队、担任技术指导员,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实业家和创业者到农村流转闲置农房和土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实现城乡资源的对接升值;扶持农村乡土专家、种养能手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激发内生动力。基层政府要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引导和规范工商个体资本下乡参与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