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2021-12-02 20:36宋红豫
乡村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乡土建设文化

宋红豫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国文化的根基就在于乡土,而乡村就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没有乡村文化振兴,就没有乡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核心,努力营造乡情体验、乡土感受。

1 坚持文化支撑指导思想的构建工作

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因素,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基本保障。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塑造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满足农民对健康向上精神文化的需求;必须从多元角度活化乡土文化,从多元功能发挥乡土文化;必须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乡村文化产品的创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发展乡土文化品牌,打造各地不同的乡土文化名片,从而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1.2 坚持以党管文化建设为统领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指出了文化建设应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华文化建设方案。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这是打造乡村文化的基石。

1.3 坚持以乡村文化生态化发展为目标

坚持乡村文化生态化发展,切忌以建设城市的思维搞乡村建设。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为目的推进乡村建设,不刻意追求城市现代化各种指标,以自然和谐理念壮大乡村文明。

1.4 坚持以乡村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为宗旨

乡村文化产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尊重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杜绝盲目或者急功近利地开发,应通过合理规划,把当地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间文化艺术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整合,形成多元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1.5 坚持以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我国乡村文化存量巨大。各乡村的文化特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坚持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尊重已有文化资源、保护现有多元乡村文化基础上,把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与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营活动、农民生活富裕紧密结合,调动农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乡村文化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1.6 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乡村发展的动力

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乡村文化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基层民主建设奠定基础。推动形成良好的文明乡风,能帮助农民树立乡村发展信心。因此,乡村振兴要坚持文化先导,使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原动力。

2 实施乡村文化支撑体系战略

2.1 推进乡村文化自信工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唯有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根脉,才能让乡村振兴找到源头和活水。现代文明制度的冲击以及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导致我国原有乡土文化体系遭到了一定破坏。传统文化的缺失、西方文化的侵蚀,让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失去了以往的淳朴与活力。

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耕文明,多种形式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要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和康养深度融合;要全面提升文化自信,以文铸魂,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书写最令人心动的乡愁。

2.2 培育乡村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提升产业层级的有效手段[2]。伴随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我们必须全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挖掘农业的休闲体验功能,增加传统农业的文化内涵,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已不再是单一的产业,文化创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尘封的文化遗存,唤醒宝贵的文化资源,激活农民创新热情,把陈旧古板的农业培育成生动时尚的文化创意产业。

为此,各地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要积极拓展农业的其他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2.3 加强乡村文化品牌塑造

每个村庄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和人文风情。利用自身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更是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塑造文化品牌要坚持乡土化、整体化、生态化、多元化的原则,从每个乡村的实际出发,挖掘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资源,创新创造未来发展方向,完善自身发展脉络,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品牌。各地在塑造乡村文化品牌过程中,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整合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精品,培育知名品牌;另一方面要凸显乡村特色,保护田园风光,保留原始风貌,保持乡土味道。

3 乡村文化建设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乡村文化精神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奋斗进取、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化精神是乡村振兴之魂,是找回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3.1 文化学习进机关

把历史文化精神和地方文化纳入各地领导小组的日常学习中,同时推进“正乡风、举孝廉”活动,即以党风文化、乡土文化等对党政干部队伍进行思想改造。

3.2 文化自信进考核

文化资源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各地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历史文化精神和乡土文化,把学习历史文化和乡土文化作为干部提拔、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形成党政机关干部公务人员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3.3 文化宣传进媒体

各地电视台、广播台应开辟当地乡土文化栏目,为乡土文化宣传建立宣传平台,以促进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普及、传播、交流,积蓄文化软实力。乡村文化要想从亚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就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与引导作用。各地应充分动员农民群众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要素,对良好乡风进行宣传,形成以田间地头为中心的文化宣传主阵地。

3.4 文化教育进学校

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的传播,让文化教育活动进入党校、中小学、大学、社区和家庭,注意组织形式要有多样性,内容要有趣味性,要积极顺应当前宣传潮流。文化教育需要长期投入,切忌急功近利。各学校的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强化校园文化元素,发挥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5 文化活动进社区

乡村文化要与现代化城市形成文化互动,主要是实现乡村文化进入城市社区。各地要积极组织精彩的文化活动,将乡村文化符号、文化行为向城市社区进行有效传播扩散。

3.6 文化名人进主流

要深入群众寻找模范人物,树立典型,用鲜活的普通人的故事传播乡土文化,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流,发挥乡村文化复兴发展的作用。

4 实施文化兴业、百工复兴工程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成为推动很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产业。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新的发展瓶颈,突出表现为:随着电视电影、移动互联网传媒行业的发展,老百姓有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致使民间文化活动开展、手工技艺传承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乡村艺人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等。

近年来,各地都针对互联网新时代,如何科学开发和利用非遗传统手工艺实现精准扶贫和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为主题开展相关研讨活动,以期能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民间传统文化技艺永放魅力与光彩。

实施文化兴业、百工复兴工程,主要围绕民间曲艺、民间音乐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等进行专业化的系列开发。如开展百工技艺博览会、非遗技艺商标共享分成计划;设立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的公益基金和文化产业复兴基金,利用高校、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艺术研究院等机构,实施非遗传承人发展计划;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从技能到管理,从衣食到艺术,进行全产业链共同开发、共同繁荣。

4.1 实施产业政策激励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应制定倾向于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民间非遗技艺复兴的政策规划,激励相关资源向乡村文化建设倾斜。

4.2 实施百工复兴计划

深挖乡村传统技艺资源,完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找民间艺人、传统手工匠艺传承人,评估传统手工匠艺复兴的可能性与价值,制定详尽计划逐次逐批推动复兴。

4.3 支持文化百业创意

围绕各地特色文化,对文化元素进行全面普查,对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尽心挖掘保护;发挥相关人才能动性,以文化气质、文化设计为核心,打造不可替代的文化创意产业。

4.4 实施百工培训教育

围绕民间艺术、手工匠艺的传承事业,加大对相关培训教育的投入,逐步推进民间艺术、手工匠艺传承人进大学、院所、政府、社区,设立相关高校学院学科和技艺工作室,增加社会关注度,形成兴趣热点。

4.5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

乡村文化产业要想形成品牌,必须走产业化、专业化之路。各地应充分研究和发挥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逐步将当地专业品牌和主导产业打响全国。

4.6 实施宣传推介工程

乡村应依靠各方面资源,与多元主体合作,打造文化宣传品牌,推介当地手工匠艺;在全国各大城市商业繁华路段设立“文化产品推介中心”,拓宽传统技艺手工的知名度。

5 塑造文化支撑品牌

我国的优秀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广大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乡村在发展迈向城镇的同时,也丢失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地方要做好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监管工作,创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文化的遗失。

文化品牌是以文化为依托,浓缩了心理或社会内涵的符号系统,可提供给消费者多种精神享受,使消费者能够区分出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品牌既有普通商业品牌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属性。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首先,能树立文化自信心,提高文化凝聚力;其次,可以依托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文创产业,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再次,可以扩大地方知名度,增强地方影响力。

但乡村文化品牌的选择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有更细密的考量。

第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各级政府要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对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然后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情况,选取重点区域进行试点建设,在取得有效成果之后可推广至更多区域。

第二,要明确文化品牌定位。首先,要做好区域定位,各地民间文化资源众多,特色资源分布广泛,各乡村要明确所选文化品牌要辐射的区域及市场,尽可能做到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其次,要确定形象定位,要挖掘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典型文化形态,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IP。

第三,要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当前,单一刻板的农业正演变为时尚生动的新型混合式农业,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才是时代发展趋势。乡村文化品牌的建设既要充满乡土性,又要凸显创意性,不能拘泥于传统农业的单一性。这种多业融合会刺激新的业态产生,从而带动乡村基础建设、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实现良性互动。

第四,创新品牌营销模式。任何一个品牌只有通过某种渠道深入潜在的消费者和现实的消费者心中,其价值才能真正地实现。目前,乡村资源还普遍存在“小、散、弱”的问题,整合不够,宣传不足。因此,乡村文化品牌要想在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传统的广告、节事活动、营销推广、策划主题活动等形式依旧重要,同时也要创新营销模式,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发展,由乡民自发运营到专业化公司运作等。

5.1 建设生态博物馆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生态文化建设模式。建设生态博物馆不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新选择。

生态博物馆起源于文化遗产大国和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法国。法国政府对生态博物馆的定位为文化机构,具有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生态博物馆没有围墙,整个文化遗产留存的区域皆为保护范围。在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不移动文物的原始位置,且把文物、文化保持住其原生状态。这种形式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中国的传统村落蕴含丰富的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本载体,是传统习俗、观念、道德、家庭形成的根源所在,其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生态博物馆尤其适合古镇、古村落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

5.2 开展乡民·乡音·乡味系列活动

节庆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蕴含着浓浓的乡愁。打造富有乡土特色的节庆文化品牌,展示浓郁的乡土文化魅力,带动乡村产业的繁荣,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的主力是广大乡村民众,乡村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民众。因此,各地可定期开展“乡民故事会”,邀请一定范围内的乡民“写乡村故事、讲乡村过往、刻画乡村人物”,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开展“乡音”采集活动,建立录音室,邀请讲家乡方言的人们进入录音室录制方言音频,建立方言资源库并做成软件及APP,记录和保存正在流失的方言文化,让乡民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提升乡民的文化自觉性。

5.3 打造研学旅行文化品牌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大多出现“空心化”问题,导致乡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城市青少年对乡土文化一无所知。发展乡村旅游,将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是传统村落保持生命力、获得发展机遇的一个重要手段。

自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发布后,研学旅行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各中小学校纷纷开展各类研学旅行活动,乡村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乡村研学利用农业生产、乡村生态环境、动物植物、乡村民俗文化等为青少年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们以休闲的形式和轻松的心态来完成研究。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亲近大自然,感受乡村风情,体验乡村生活方式,开阔眼界;同时也为乡村带去更多的社会关注,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可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各地可通过传统农业耕作和创意农业相结合的方式,从传统种植、水果采摘、特色养殖、生态景观等多领域进行发展,以满足研学旅行者对农业科技的认知需求。例如,各地可建设农业科普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科普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学习、游览、互动、体验的休闲农业场所,让青少年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农业生产的乐趣。

在这种体验式的旅游带动下,一方面青少年可以学习到基本的农业常识,体会到独特的乡村文化魅力,感受到淳朴的乡风乡情;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找到了新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帮助乡村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建设”,各地应主动研究构建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体系,着重探索文化支撑体系的发展建设战略,使乡村农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乡土建设文化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