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冠华 张力展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工匠精神培养是对高职育人模式的积极探索,强调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能有效破解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教师专业课程思想引领不足、高职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难题。
课程思政改革是对于高职院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回应,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要求在专业课程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所有授课教师都要深入挖掘所授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寻找其与专业知识点的契合处,坚持有机融合的原则,有意识地开展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1],是一个人在工作方面的能力、道德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包含了从业人员对职业和产品的无比敬畏和热爱,不断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和对工作始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向高精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需求,也是高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高职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准职业人员,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实际需求,技能训练对接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评价标准对接行业规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满足当代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工匠。一个优秀现代工匠的培养过程本身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爱国、敬业、创新、守信、爱劳动、无私奉献、遵纪守法、修身崇德、追求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要求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本身就是高职院校培养准职业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然的思政元素,并且该《纲要》中明确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元素。
因此,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既符合高职院校育人特点,也对接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工匠精神培养是高职院校建设与自身育人特点相匹配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的光荣使命,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无不在国家职业教育中对准职业人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因此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改革和工匠精神培养两者都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都是为了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都强调价值观引领和“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统一。工匠精神担负重塑职业人的精神使命,针对“重传技”“轻育人”的“唯技术论”,大力培育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等精神,是全面育人理念的回归,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因融入工匠精神而更加丰富和鲜活。因此,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价值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两者在育人价值目标上具有同质性。
高职院校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职业性,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面向的是职业岗位,向社会输出的是对接岗位需求的职业人。而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从广义上说,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和目标都是围绕培养现代工匠展开的,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合在所有课程中,授课教师即使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培养工匠精神,也必然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中得出这些内涵,而这些工匠精神的元素就是符合高职特点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散落在各个课程中的元素在经过理论化、体系化和标准化之后,就成为课程思政的天然载体。
1.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极佳切入点
教育天然就是全面性的,教做事和教做人是融合在一起的。当今社会和企业要求高职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精通岗位技能,掌握岗位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充满工作热情,无私奉献,专注于产品和工艺提升,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本质上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受教育者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因此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以工匠精神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满足了新时代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
2.工匠精神培养契合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特点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重设教学机构或重新开设一门课,也不是在课程中生硬插入思政内容,它有隐性教育的特点。课程思政的内容分散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中,像盐溶于水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而高职院校重实践、重技能,高度关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培养,在学生日常养成教育、实操和技能训练时对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学生在燃气线路检修、电气线路端接时,操作的先后顺序、现场警示标识的放置位置、线缆的预留长度、线缆标识的规范性、施工物料的管理等都有着明确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无不体现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职业需求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恰恰能够使结合工匠精神而展开的课程思政元素自然流露,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
3.工匠精神包含了课程思政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表述了公民应坚守的基本道德和规范,属于每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准则,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蕴含着从业人员对职业的敬畏执着、对岗位的热爱和对职业理想的坚持,体现了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敬业”的要求。在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系(以下简称“城安系”)燃气订单班,通过引入燃气伤亡事故和因细小操作不到位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案例,能够让学生认真谨慎地对待每一步操作,培养敬业爱岗的素质。工匠精神培育中要求从业者养成诚实守信、公道办事的行为习惯,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引入职业人关于 “诚信”“友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价值引领。比如要求工程工艺要真材实料、严守规范,服务标准和产品质量要始终如一、童叟无欺等。针对燃气集团、地铁集团、自来水集团等服务性岗位,要求学生和蔼友善,能同情润心。
4.工匠精神为评价课程思政的成效提供了新视角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以注重实操的过程性考核为主,以理论试卷考核为辅。通过系统性地融入工匠精神,为更全面考察育人成效,需要修订单纯以技能考核为标准的考核标准,把课程思政中的内容转变为职业角度可测量的职业能力、行为和态度,为评价课程思政的成效提供依据。比如从职业角度出发,爱岗敬业的考核点有:规范着装、服从管理、爱护实训场地、爱护工具、珍惜耗材、实训完毕能关窗断水断电,操作不违背安全规范;精益求精的考核点有:能对系统或产品的操作流程、功能、工艺的改进进行反复思考和实践;职业责任感的考核点有: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不推诿报怨,能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开拓创新的考核点有:能参与课题和竞赛,对遇到的问题有新思路和新方法。
同时,对于课程思政的成果一定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我们通过深入企业,针对特定专业毕业生开展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创造性等的调研并统计分析,获取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可量化数据,找到薄弱环节,修正和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为课程思政持续效能提升提供支持。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为课程思政注入了新内涵,是高职课程思政的新使命,也是专业教学的新要求;反过来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也使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有了可靠有效的途径。
在课程思政改革之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更侧重技能传授,关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等能力培养,虽然偶尔也会有要求,体现工匠精神的部分特点,但更多的是教师的无意识行为,没有统一标准,实施效果也因不同老师的要求不同而参差不齐,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大多数时间是被忽视的,育人效果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引。
课程思政改革为如何落实“三全育人”,如何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如何在课程中融入育人元素,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价值目标的同质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革,为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在课程思政体系下,不论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核心课,所有教师在这个体系中都不断挖掘各自课程中的工匠价值元素,使之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协同育人,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为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任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发挥渗透和辐射作用,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引导,把工匠精神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之中。
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之前,部分认识不到位:或认为育人与自己无关,有排斥倾向,或认为部分课程纯是技术和理论,完全无法开展课程思政;部分育人能力不到位:思政和课程两张皮,思政内容假大空。通过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大量实践,教师们更新了教学理念,思路逐渐由封闭到开放,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首先是能发现思政育人元素无所不在;其次能不断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育人元素,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三是价值引领上春风化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些都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要围绕立德树人,从系统设计入手,构建各个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把育人目标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案课件的编写等各环节, 核心是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培养能力。针对条件成熟的专业,积极探索以学徒制培养为途径的育人新模式,并在订单班开展工匠文化塑造试点,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立足工匠精神,系统设计各个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每一门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实践的开展,都要突显并落实工匠精神的养成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明确隐性的价值目标,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根据各专业与课程特征,深挖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元素,讲好中国特色工匠故事。
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有价值引领的案例。比如针对通信中的光纤领域讲授,引入世界上最大的光缆企业武汉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针对安防监控系统的学习,引入世界上最大视频监控厂商海康威视的案例,激发学生对中国制造的自豪感。要结合工匠精神培养重构教学内容,比如针对同一个问题要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讨论和思考,以锻炼学生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品质。同时,还要针对一个知识和技能点进行难度不断递增的训练,以锻炼学生专注和持之以恒的品质。更要针对实训任务中细微处的工艺处理和规范要求提出明确考核要求,以锻炼学生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品质。
在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面,在价值引领环节,更多采取人本主义或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使用探究发现、问题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对问题进行深层次、多角度思考,使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融合成为一种艺术。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守土有责,既教授知识和技术技能,也教做人的道理。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需要教师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所包含的工匠元素,并找到有机融入教学的契合点,进行大量的学习、培训和备课。这里有几个要求:一是除了专业能力的培训,青年教师要多参加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开阔自己的思路,达到知识和价值观的自然融合;二是教授同一门或同一类课的教师组成课程思政团队,集中备课,分享优秀工匠精神的开发案例,课程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授课标准,降低课程思政的实施难度;三是邀请思政课教师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指导,同时邀请企业名师对技术内容进行把关,使之符合国家规范和实际工艺功能要求,并围绕工匠精神培养组建教学开发团队;四是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工匠型教师的培训,为工匠精神培养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等立足工匠精神培养的育人新模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技艺统一、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新型工匠,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重要途径。我院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结合专业特点与北京燃气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学生拜企业名师名匠为师傅,教师与师傅携手传授知识和技能,校企双元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为培养工匠精神、创新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提供了有效抓手。
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工匠文化的支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工匠精神引领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工匠文化环境的塑造。一是在校园内展示匠心独具的产品和工艺环节。作为工匠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匠心独具的产品和工艺环节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如在飞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和实训大楼橱窗中的飞机维修工艺标准展示等。二是试点在订单班中引入对口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管理。比如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引入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分别请职业发展好、企业认可度高的优秀校友、劳动模范和北京大工匠进行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比如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聘请北京燃气集团企业大师高顺利来院与学生进行交流。四是在校园环境空间的布置中,增加工匠精神的元素,落实环境育人。
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与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在特点、内容、实现路径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复杂且具体的系统工程,由于不同高职院校行业背景不同,专业设置和就业岗位的职业特点不同,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载体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