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渐江山水画构图法特点

2021-12-02 16:58邹明磊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2期
关键词:边角山石画幅

◆ 邹明磊(北京)

渐江存世的山水画作品,主要分为手卷、图册、立轴等几种形式,很少出现统一的构图程式,有着奇纵多变的构图面貌。上文中提到的几幅描绘黄山的名作,都是立轴,并且新颖独特,无一雷同,令人耳目一新。在他的画作中,手卷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1956年仿元人笔意而作的《山水图三段》(上海市博物馆藏),蕴含禅机的《画禅图卷》(上海市博物馆藏),1961年所作《晓江风便图》(安徽省博物馆藏)以及1663年所绘《疏泉洗砚图》等等。

除了立轴、手卷之外,渐江一生还绘制了大量的图册,如十二开《山水册》(藏于上海博物馆),六十余幅《黄山图册》等。从渐江的存世作品来看,除少数应酬之作或是学术界对于真伪尚有争议的画作,作品在构图时无不用心布置,精心经营。渐江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对自然的细心观察,让他的作品无论是何种形式,几乎一图一法,奇纵多变。笔者根据其作品中所采用的不同布局与章法,将其山水画构图归纳为几何式、边角式、截断式、复合式四种主要形式。

一、几何式构图法

渐江山水构图中的几何式特征,首先表现在其画面中夸张和简化了的物象轮廓(尤其反映在山石上),渐江加强了物象的几何形态特征,通过穿插、叠搭的方式进行布局。这种具有极强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方法,既使画面具有了稳定的结构张力,同时也保留了山石林木的自然形貌特点,突出了物象神髓。渐江描绘黄山的作品中,最能反映其山水构图的这一特征。以《黄山册页》为例,画面左、右、远山都成锥形,尤其以画面右山三角形态最为完整,是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渐江在山脊以浓墨点苔,让山峰给人以内角较小的错觉。山脚成正方,因而显得右山奇诡挺拔,在视觉上夺人眼球,三角形的几何特征又加固了整个画面结构。中间山较矮,轮廓接近矩形,给人以稳定、结实的观感,山头碎石则成标准的横向长方形,重叠穿插。这既是对中间山顶结构的交代,也加强了整个画面的矩形特征,打破了中间山体、瀑布、河滩碎石以及纸张尺幅本身纵方向的单一性,又聚而形成了统一的长方形调,让画面具有了视觉节奏和丰富的韵律。而在《林泉暮春图》中,物象的几何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右山成矩形,中山由四五个三角形的山石团块组合而成,远山成方形,又与中间的锥形山石合成一个矩形的整体轮廓,远山稍施淡墨交代前后空间关系。图中几乎没有前后中景的区分,中段山石连成一块,仅用山前一块墨色较深的立石稍微打破了中段山石的方正轮廓,整幅作品中的山石以勾勒为主,几乎不加皴擦,造型带有非常强烈的平面性。渐江仿佛将山峦置于观者眼前,让人有非常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反映了渐江自身对审美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渐江画中的几何形骨架,是他山水画几何式构图的第二大特征。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经过时间的发展,“布势”已经成了中国画中构图的代名词。“势”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抽象概念,是中国人对宇宙万物结构和状态的理解。对于画家而言,骨架是根据审美经验,对画中单个物象,或是多个物象进行排列、布置,所形成姿态形体的简要概括。骨架是“势”的延展和外化。渐江善于将画面物象以几何形体的形态进行布局和结构,结合自己的立意,通过单个或多个几何形体组成的骨架所赋予看画人以不同的观感。

二、边角式构图法

“金角银边草肚皮”是围棋中的术语,指的是落子于边角价值最大,而下在棋盘中腹效率很低,需要花费更多功夫才能达到效果。“金边银角”同时也暗合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律。南宋画家马远、夏圭深谐此道,画面内容多落于边角,画幅中大面积留白,给人以空旷而意境悠远的感觉。而在渐江的山水画构图中也具有注重边角布局的特点。在渐江的恢弘巨作《黄海松石图》中,画幅左边一座巨障绝壁傲立,上下贯穿画幅,崖壁上两棵古松峥嵘而出。画幅右下角置入一高一低两座险峰指向天空,画的右上角大幅留白,除了简短的跋文外,空白几占了画面的四分之一,顿时让人感觉到奇骏雄伟的磅礴气势。这幅作品之所以能称为渐江的巨作,不仅得益于渐江娴熟老辣的笔墨技巧,更是基于渐江精彩的艺术构思。几乎顶天立地占据画幅左半边的峭壁与画幅上下垂直,峰顶的劲松垂直向下,让观者不自觉地视线下移,峭壁中横向穿出的两棵古松又领着观者的视线顺着松枝方向移向画面的右下角,右下角的两座峭峰直指上方,仿佛让观者看向天空,渐江题跋的位置也就成了观者视线所汇聚的中心。渐江布局上的巧思让画中物象如同有生命一般引领着观画者的视线,使此图产生了丰富的画面韵味。渐江在此画中对边角的精彩布局,让画面大面积的留白赋予了观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这幅画产生了悠远的意境和雄浑挺拔的气势。

三、截断式构图法

截断式构图,是一种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的构图形式。根据画者的需要,对描绘对象(一般是画面主体)进行裁剪和截断,保留画面最需要的部分。这种构图形式通常画面内容比较简单,画者通过截断画面来明确描绘对象的主次关系,使画面的结构关系更为明朗,同时让观画者产生对画幅之外的联想,塑造心里空间,让作品产生意境。渐江通常在“松石图”题材中采用截断式构图,在其《绝涧寒窠图》中,右侧山石几乎截去了一半,只露石顶,并且造型向左倾斜。而松树从右向左生出,更为强化了倾斜的趋势,从松树中段开始笔直向上,平衡了画面,次枝继续向左下方倾斜,形成了鲜明的节奏韵律。在古松次枝的枝头部分渐江又做了截断,让松树虬曲的姿态继续在画外发展,趣味十足。画中有一半留白,给观者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联系画题,观者仿佛看到了一颗古松在深谷绝涧之下峥嵘生长的生动画面,这都得益于渐江在构图上的巧思和对黄山松树的细心观察。截断式构图的特点在渐江的另一幅描绘黄山的作品《黄山蟠龙松》中体现得则更为明显,渐江在这幅画中一反描绘黄山时全景式的构图形式,险绝陡峭的山峰只截剩山头,山头上一棵状似蟠龙的古松曲折蜿蜒,松树从山顶碎石中穿出,倒悬而下,正画到精彩处时,戛然而止,茂密穿插的树头大半都出了画面。这种大胆的处理方式让观者将视觉重心落在古松盘根错节的树根上,点明了立意,表现出黄山奇松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截断式构图让整幅画面有了以小观大的审美趣味,以一个山头、半棵古松,使人感受到了黄山的真性情。

四、 复合式构图法

在渐江精心而制的山水画中,往往一个画面中会出现两种或多种的构图形式,也就是复合式构图。渐江的画里,多种构图方式之所以能和谐而统一为画面服务,原因有三:首先是源于画家对自然造化的深入观察;其次得益于画家对传统构图图式的总结;最后则是源于画家自己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所积累的审美经验。渐江山水构图中的复合性,最能代表其构图的特点。渐江晚期的大型画作多采用复合式构图这种富于创造性的构图图式,体现了他晚年愈发严谨、精妙的审美思考和广博而深厚的艺术功力。

渐江的《黄山天都峰》是描绘黄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渐江首先以大面积的团块堆叠,将天都峰的山势拔高,长锥形的整体轮廓让画中的天都峰展现出挺拔、险峭的气势,擎天之势仿佛要破纸而出。画面中的几何形团块大小分明,有整有零,大块山石呈梯形或锥形,只用线条勾勒外形,山腹中空,具有非常强烈的结构张力。小块山石多呈矩形,从山脚至山顶,小块山石或置于大块山石以旁或点缀在大块山石的山脊处。以淡墨渲染,极少皴擦。整幅画面的墨色分布极富节奏和韵律。近景两棵古松,出枝茂密而繁复,盘虬错结,前树是画面的主体,形态完整。离观者最近的松树墨色较重,在势上与主峰山脊上的碎石连成一线,一直延续到画面顶端,构成了画面中的“撇”画,而主体山峰的轮廓线则像右下延伸,与画面右下角的潺潺溪水相接,构成了画面中的“捺”画。两条势线交汇于山顶,成了一个“人”字形骨架。山体如一座丰碑耸立,给人以肃穆、稳定、雄浑的视觉感受。此图将“几何式构图”与传统“由”字形构图的变体相结合,使得画面生动,极具气势。

猜你喜欢
边角山石画幅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应用旋转的性质求边角
边角双核互相转,环环相扣不变心——解三角形经典题突破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公交车逃生窗为什么要砸边角处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全山石
别样风景“边边角”
全画幅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