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

2021-12-02 17:15:40
乡村科技 2021年3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资源

施 琴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1000)

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各方支持配合,调用各类相关资源。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缔造的红色文化大多数诞生于农村,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振兴乡村产业、组织、人才和文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1 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现代化程度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两句话明确传达了产业兴则乡村旺。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乡村,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两大瓶颈:一是乡村产业基础薄弱,现代化农业普及率低,产业链短,产值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氛围不佳,资源利用率较低。

其次,村民文化素质低,乡村文化活力不足。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性、乡土性的文化,是乡村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和乡村的灵魂。但当前,村民文化素质大都偏低,乡风文明建设步履缓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农村文化活动活力不足,乡村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低。

再次,乡村组织政治功能弱化,政治能力有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大大弱化,战斗力也随之削弱;政治能力有限,威信不够,群众工作被动;政治生态建设滞后,缺乏足够的滋养“土壤”。

最后,建设乡村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乡土人才是农村重要的人才资源,要盘活、用好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广大农村人口众多,但是可用之才稀缺,主要表现在有担当、讲政治、有能力的基层领导人较缺乏,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少之又少,农民回乡创业、工作的意愿低下等。此外,农村生态环境较差,生态保护意识不强也是阻碍乡村振兴的因素之一。

2 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2.1 红色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文化本身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反过来会对经济和政治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方向的修正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体表现为“人、物、事、魂”,即革命志士、烈士,革命旧物、旧址和遗址,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及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红色精神,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丰碑。这些文化表征多半存留于广大农村地区,是乡村重要的、不可复制的人文资源,群众基础深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乡人。在价值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髓,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村民的文化自信,解决村民精神困惑,修正某些不良社会价值观,而且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组织振兴,优化政治生态,呼唤村民回馈乡村等。

反之,乡村振兴能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传承和创新,打造更适合群众学习、观瞻、体验的基地,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使红色文化走出乡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效益最大化。

2.2 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

2.2.1 红色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在一个阶段,由于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呈现的习尚、风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精神面貌。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积极乐观、勤劳朴实、道德高尚的现代市民,维持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经历历史洗礼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革命时期红军干部、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无私为民、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广为传颂,人民群众积极拥护、与革命同志共同抗敌的事迹也被传为佳话,这对于传承优良传统、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乡村巧妙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乡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乡风。近年来,各地纷纷举起红色文化旗帜,建设红色基地,打造红色经典,宣传红色精神,重温红色记忆,使红色精神重回人们生活,乡村社会风气逐渐向好。如近年来井冈山市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红绿井冈》《红色故事会》等,对乡村中小学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其中《红色故事会》设计“五个一”环节,即唱一首红歌、讲一个红色故事、种下一份红色感情、弘扬一种红色精神,开展一次红色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在学生心中种下红色种子,让学生深刻体会红色精神内涵,灵魂得到锻造。

2.2.2 红色文化助推乡村经济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世界文化和经济日趋一体化,文化力和经济力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扎根于乡村的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发展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红色旅游。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红色故事、红色遗迹甚多,一些革命老人及其传人仍居住在农村,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可以带来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自2005年推出红色旅游以来,该主题热度不减,尤其是近几年,红色旅游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板块。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及经典红色景区共实现旅游收入2 524.98亿元,2019年首次突破5 000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9 886亿元,未来万亿市场规模指日可待[2]。消费群体中,“六零”“七零”“八零”“九零”后是主力,足迹踏遍全国各地的红色景点。

除了红色旅游,乡村红色文化还引爆了红色影视剧拍摄热潮,很多剧集都在原址拍摄,同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红色影视基地建设。近年来,江西省先后有赣南苏区红色影视基地、兴国红色影视基地、瑞金红色影视基地等项目建成或建设中。有的影视基地还拓展了商业街、步行街等功能,活跃了市场,带动了经济发展。

3 深挖红色文化底蕴,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重点[3]。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集合多种力量,盘活各类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或缺,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广泛宣传,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3.1 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旅游市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红色旅游是人们了解和体验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我国,红色旅游方兴未艾,万亿市场指日可待,是旅游市场的重要角色。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往往地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资源分布不集中,单个地方数量不多,利用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

一是保护、修复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在历史进程中,因自然和人为等因素遭损毁的文化遗迹,需加以收集整理,区别对待:损毁特别严重的、不具有修复价值的遗迹尽可能保持其现状;具有修复价值的遗迹,一一修复、整理,分门别类存放、展示。二是制定文物保护工作制度。保护红色文化遗迹要做到“三落实”,即落实资金,落实存放和展示地,落实责任人,使遗迹有钱可用,有家可归,有人呵护。三是因地制宜,整合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带,形成集群效应。乡村红色区域一般山水相连、资源接近、人文环境相似,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一致的发展目标,要尽可能加以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抱团前进,形成特色鲜明、穿点成片的红色旅游产业群,推动区域性红色旅游。例如,江西省可以打造井冈山、赣州、吉安、抚州、上饶红色旅游带。四是发挥红色旅游的辐射作用,以“红”带“绿”,以“红”带“古”,将红色旅游发展为红色、绿色、古色、康养一体的综合旅游。红色文化所在的乡村常常山水环绕,古树参天,生态环境优美宁静,乡风淳厚,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独特的风俗民情,保存的古建筑较为完整,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可以与红色文化资源一起开发,借助红色旅游的东风,将红、绿、古等色一起发展,多色齐放。例如,江西省抚州市红色旅游,可以结合广昌莲花、南丰蜜橘、资溪大觉山等绿色生态游,抚州文昌里文化街区、黎川明清古街等古色游,打造色彩斑斓的抚州游。

3.2 运用乡村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助推乡村组织和人才振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实的后盾。强化农村党组织的引领力、号召力、组织力、执行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4],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是关键。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是开展组织教育和党员教育的重要渠道,其所蕴含的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等优良传统是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分运用当地资源,挖掘身边榜样,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参观培训,邀请革命老同志或他们的后人讲述红色故事,发挥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文化遗迹等作用,多举并行,注重实效,对党员干部开展红色教育,注重党性培养。以生动可感的实物、案例增强红色文化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切实让红色精神进党课、进头脑,扎根心灵深处,最终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能谋事、会干事、公而忘私、不谋私利的引路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运用红色精神教育广大乡民爱国爱乡爱民,奉献乡村,振兴乡村,与基层党员干部一道团结奋斗,建设美丽富裕的家乡。乡民是乡村振兴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加强对他们的爱国爱乡爱民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回馈家乡,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投入家乡振兴中。

学校教育中,要运用当地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亲历红色现场,参观学习,体验当年革命志士铸造的丰功伟绩,深化对红色精神的领悟。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红色的种子,使其立志为国为民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3.3 繁荣本土红色文化艺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居于极为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5],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发展经济、壮大产业,又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要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以本土红色文化为依托,着力宣传红色精神,号召村民弘扬优良传统,号召村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勤劳俭朴,发挥村干部、党员同志的带头作用,引领村民热爱乡村、建设乡村,打造积极向上的乡风、淳朴善良的民风、尊长有序的家风。

发挥现有红色文化艺术作品的精神魅力,在当地媒体、文艺活动、乡村聚集活动中融入这些文艺作品,倡导村民读红色读物、唱红色歌曲(谣)、演红色戏剧、跳红色舞蹈、讲红色故事,使村民个个知晓、懂得、能讲红色文艺作品,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其文化品位。另外,加强本土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相关部门将红色文艺创作列入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挖掘本土作家、编剧创作反映本土红色文化的文学、影视、歌舞精品,评选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宣传和展播;同时,力邀知名作家、导演下乡体验考察,深挖红色素材,讴歌乡村,传播乡村,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远的规划,是国家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直面现实,集合多种力量攻坚克难,充分挖掘、巧用、妙用本地可用资源,实现最大效益,发挥最大效能。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红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云南画报(2021年7期)2021-08-06 08:54:50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中州建设(2020年6期)2020-12-02 02:27:50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红色旅游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