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景辉
厦漳泉交界地区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早、范围广、面积大,危害程度重,是松材线虫病发生的重灾区。2013年,漳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的9个县(市、区)行政交界区有12个乡镇发生疫情或存在典型症状零星枯死松树,个别交界处松树集中连片枯死,成为落实防治责任、巩固防控成效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当年8月,厦漳泉3个设区市林业局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建立联防联控机制。2021年,厦漳泉联防联控机制已运转一轮,松材线虫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行政交界区疫病防控政府主导、部门具体落实的区域性联防联控典范。
松材线虫病是重大植物疫情。多年来,国家在管理上一直要求实现新发生县“限期拔除疫情”,已发生县“全面压缩、有效控制、逐步拔除”的目标。厦漳泉联防联控机制运转以来,在国内外和周边省份松材线虫病仍然呈现快速扩散蔓延的背景下,厦漳泉地区疫病防控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拔除疫区数量多。2013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公布撤销了福建省松材线虫病疫区10个,其中厦漳泉地区占9个,分别为漳州市的东山县、漳浦县、平和县,厦门市的湖里区、思明区、海沧区和泉州市的鲤城区、石狮市、泉州台商投资区。二是扩散速度减缓。2013年,厦漳泉地区松材线虫病疫区11个,占全省50.0%;乡镇级疫点21个,占全省47.7%;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1.80万亩,占全省53.2%;2021年(按2020年秋季普查),厦漳泉地区松材线虫病疫区12个,占全省22.2%;疫点63个,占全省14.9%;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5.03万亩,占全省3.6%。三是危害程度减小。2013年,厦漳泉地区高速、高铁沿线和城区周边秋冬季节枯死松树集中连片问题突出,枯死松树数量9.48万株,占全省35.5%。2021年厦漳泉地区枯死松树数量12.32万株,占全省8.8%。
厦漳泉9个县(市、区)主要采取的联防联控制度:一是轮流值班制度。实行轮流值班负责制,值班时间为1周年,9个县(市、区)轮流值班。轮值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厦漳泉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在轮值年度内,负责主持联防联控日常工作,签发联防联控工作相关文件,召集、主持联防联控工作会议,提出年度会议议题或工作方案,检查、指导联防联控区成员单位的防控工作。二是定期会议制度。根据实际需要,每年召开1~2次联防联控工作会议,传达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做好交接班工作。工作会议或年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等由轮值县(市、区)安排,原则上工作年会在每年的第3季度组织召开。三是交流通报制度。联防联控区各县(市、区)政府要在每年召开的厦漳泉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工作年会上,通报、交流本地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除治情况,并定期或不定期以书面形式向轮值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报送本地疫情发生面积与分布地点、新增疫点面积和分布、松枯死木清理与除害、防控进度与经验、存在问题与建议等联防联控工作情况。四是协同协作制度。联防联控区各部门协同组织开展防控宣传和巡山护林,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防控工作。边界区出现松树异常枯死时,互通情况,相关各方会及时派员到现场确认地界、权属和除治责任。在防控工作中,坚持边界优先、实施同步,及时通报边界区发生的疫木违规调运案件或流失情况,相关各方积极配合,协同执法,严肃查处。五是工作记录制度。由轮值县(市、区)负责记录和交接联防联控工作情况,记录内容包括边界区疫情发生除治、矛盾纠纷调处、相关案件查处以及联防联控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典型事件、年度工作大事等。六是监督检查制度。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联防联控区相互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边界区防控存在的问题,推广典型、奖优罚劣。七是交接跟班制度。交接班前,接班县(市、区)提前选派一名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到当年值班县(市、区)跟班,熟悉联防联控相关工作。交接班工作在每年7月底前完成,由轮值县(市、区)将值班年度内工作材料移交给次年轮值县(市、区)。八是经费统筹制度。联防联控各年度工作经费由轮值县(市、区)负责筹措解决,联防联控成员单位参加联防联控活动的食宿费回原单位报销。
松材线虫病具有危害性强、适生区广、防治和根除困难等特点,其危害有可能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而加剧,已成为许多国家森林生态系统的共同威胁。中国是受松材线虫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病害已经成为危及中国生态安全的重要挑战。福建省松林面积占比大,松材线虫病发生危害也比较严重,如何进一步加强系统除治、巩固防控成效,是十分现实的课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管理上,落实“双线”责任,突出主体责任。继续落实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县级政府将防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防治目标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压实属地乡镇政府的主体责任。林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行业技术和监管指导职责,及时对松材线虫病春季督导和年度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还应建立重点乡镇管理制度,对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问题突出的乡镇进行综合整治,落实重大林业疫情防控的乡镇主体责任。二是技术上,坚持“治改防”并举,以“改”为先。“治”,坚决有效除治。新发生区要把拔除疫情作为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果断采取措施,坚决不留隐患。老发生区要防除并重,把握关键环节,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歼灭战。“改”,松林改造提升。提前实施松林资源结构优化,优先实施“三沿一环”近成过熟松树纯林的块状皆伐改造、带状皆伐改造,混交林强度择伐以及稀疏林分林下补植套种等,营造乡土速生阔叶树为主的多树种混交林,增强林分抵御病虫灾害的能力。“防”,重要区域严防死守。重点落实松木及其制品山场检查、市场检查和落地检查等检疫制度,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区域实施重点防御。针对福建省总体上雨量较充沛、土壤较肥沃、造林更新和生态修复快等特点,当前要切实加大松林改造提升工作,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蔓延,降低灾害损失。对松树占比8成以上的林业小班及出现典型枯死症状又检测不出松材线虫的松枯死木分布小班,要提高应对级别,尽早列入改造计划,彻底消除传播隐患。三是尺度上,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联防联控。松材线虫病除治是系统性工程,必须加强疫情监测、除治技术和疫木监管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国家、省、设区市和县、乡镇要一盘棋进行联防联控,严防“治理一片、扩散一片”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要扩大防控宣传,重点是通过以案释法等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要依法保障投入,有效破解除治资金不足的瓶颈。要突出方案先行,尊重科学技术,把握防控规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要发挥市场作用,公开择优选用力量强、信用好的防治专业队伍,推广3-5年防治绩效承包机制,逐步淘汰“一年一包”“按株计价”等落后的除治模式。要加强质量监管,按照工程监理模式,引入第三方监理,科学评估除治质量,提升防控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