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人民性”价值特征研究

2021-12-02 15:41熊晓辉
齐鲁艺苑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民性音乐创作音乐作品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在新时期所进行的音乐创作中,弄清和把握好“人民性”价值特征,成为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人民与文艺”的问题时,便着重强调了“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及“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1](P54)同时还对“人民性”文艺创作本质内涵做了全面深入的阐释。音乐创作作为人类一种艺术的创造,不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也是创作者的个体行为,其广泛涉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对社会变革也会产生极大影响,根深蒂固地融入了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新时代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政治价值。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的文艺创作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2](P98)他在论述中特别强调我们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3](P197)邓小平同志希望我们文艺创作者能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文艺创作内容不能脱离群众,时刻与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可见,在文艺创作中,坚持为人民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守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并且确定了“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本质,而且还重申了音乐创作“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对音乐工作者的创作行动和审美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创作“人民性”价值特征内涵

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我们发展繁荣社会主义音乐提供了可能。音乐工作者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创作一系列论述的过程中,多侧重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经验,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内涵则少关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4](P203),所以很有必要重新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思想内涵,实实在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中,“以人民为中心”被看成是音乐创作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来源,是群众音乐文化生活根本动力,是一切音乐创作活动的“总开关”。习近平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5](P3)习近平肯定了文艺创作“人民性”的观念,并且从民族复兴、人民需求等大视阈中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理论逻辑。确实,“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发展观念是“靠谁发展”的准确定位,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观的基本确认。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坚守和发展。因为:第一,作为社会主义音乐创作的主题,“人民”的概念进入了审美视野,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根本问题。从共产党人的革命初衷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家园,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党和人民始终是同呼吸、共命运,在党的带领下,破除一切障碍,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毫不夸张地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当代音乐创作题材及内容的生成基础。在音乐创作中,人民群众一直处于关键地位,群众的民俗生活是广大创作者创作的主要源泉,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充分渗透了人文环境的审美趣味,其背后蕴含了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了执政党的文艺主张,同时也体现了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发展文艺过程中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根植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6](P55)无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音乐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真理性认识,它具有实践性的独特功能,现实的、大众的、地域的、民族的、审美的错综复杂,这是得以形成社会主义特色音乐作品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人民向来都是音乐创作的最当然和最丰富的源头活水。几千年来,经典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来源于民间,从《诗经》《楚辞》《相和歌》《乐府》等到冼星海、聂耳、贺绿汀等的创作,无不与人民群众题材相关联,他们以人民生活为内容,深入民间,为人民抒怀。二胡演奏家华彦钧在创作《二泉映月》时,紧紧围绕自己的现实生活,创作出的旋律仿佛使人看到了贫病交加的作者,坐在泉边,走在小巷,充满对人生的无奈和生活的无助。从“二泉”到“现实经历”,活生生地叙述了一个普通小市民的形象,获得了良好的审美意象与效果。第四,音乐作品必须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情感,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要热爱人民”,“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7](P55)在音乐家眼中,音乐形式是生命之有意义的组织者,它使我们能够应付所面对的环境,指引并制约我们自身的发展。所以,音乐创作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现实生活的方式,它赋予了创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一种生机勃勃的艺术创造,从而达到完美的精神享受。

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题材来源是首要问题,音乐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从知识体系角度来看,音乐创作是按照时代背景、故事内容、人物塑造、环境导向、审美视角等方面展开的,音乐家进行创作脱离不了人的创造行为。由于时空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对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人的社会行为作为音乐创造的主题内容始终没有变化,只是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问题、新话语、新思想和新命题。所以说,音乐创作的根本问题还是作品为谁服务的问题。“文艺起源于人民生活,美感产生于人的劳动生产实践”[8](P8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9](P54)”,这些观点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且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把人民当作主体,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理论角度都充分体现了实践批判精神与创新超越精神的高度统一,而且实现了实践主体、实践评价和实践目的高度的统一。音乐创作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个体实践,它突出的是实践活动以音乐家个体形式而展开的创作,由于人既是特殊的个体的人,但也可以以集体的形式存在,所以,作为个体的音乐家,可以进行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体的艺术实践创作,也可以参与集体的艺术活动。马克思曾说过:“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自为存在。”[10](P127)马克思认为人是“特殊的个体”与“总体”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对文艺创作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具体理解必须作出反映,同时也将艺术家与人民的关系问题看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列宁曾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11](P435)列宁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的论述成为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基本纲领,而且在论述中高度诠释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实践证明,人民的音乐创作活动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因为人民的创造和审美为我们音乐创作活动提供了内在动力和目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力军,也是音乐创作的来源,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应“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12](P16)因此,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的内容其实已经跨越了艺术的框架,打破了艺术创作和故事空间的界限,使得人民将自己的现实生活投入到了艺术作品之中。这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3](P21)的逻辑起点,带动了人民与艺术家的互动与融合,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很显然,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能够体现出人民群众的人格与精神独立的社会行为,它完全符合艺术发展规律。

二、音乐创作“人民性”价值特征属性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一系列论述中,明确指出文艺创作的性质是文艺的根本问题,并且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就是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提出文艺创作要处理好艺术家与人民以及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14](P13)由此,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指示已经形成完整、科学的文艺思想体系。”[15]音乐创作,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具体情节描述,都无法避开“人民性”这个概念所赋予的历史性内涵,“人民性”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从19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今天,音乐创作的“人民性”问题都和每个时期出现的文化现象以及问题有内在的联系;19世纪初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带来了红军歌曲与红色文化,从而产生了对红色音乐文化的思考。“人民”是同劳动群众、被压迫阶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指涉性;延安时期,引发了人们对抗日歌曲的创作,大部分革命事业的奋斗者引吭高歌奔向抗日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性”的音乐创作也一直是音乐活动的核心命题。新时期,随着电信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形成了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多元社区空间,并且产生了一些新音乐研究对象,这些音乐现象中的特征性要素就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而且对个人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当今音乐创作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变化、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在一系列论述中提出了命题性的知识方案,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适应变化、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继承和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人民性”音乐创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最佳路径,它的价值特征具有以下属性:

第一,“人民性”音乐创作是提升音乐原创力的需要。音乐创作对“人民性”问题的思考与把握,是发展音乐的根本问题,之所以与“人民”联系紧密,是因为“人民性”概念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关乎阶级性、党性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都围绕“人民性”文艺创作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而且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多次提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16](P21)。总书记将“人民性”看作是提升文艺原创力的基本途径。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谱系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早已把“人民性”定义为用文艺作品反映和描述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其内容必须抒写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识,创作出符合广大群众思想爱好和审美趋向的优秀作品。冼星海如果没有了解黄河两岸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人们在欣赏贝多芬《英雄》《命运》等交响曲时,都会发现其音乐素材来源于生活,与人民日常生活及思想息息相关。歌唱家郭兰英所演唱的歌曲几乎是以人民日常生活为对象,歌曲的题材、主题、风格等从来没有离开过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提升了音乐作品的原创力。可见,音乐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不能脱离“人民性”的樊篱,同时在具体的故事描述中都应该以“人民性”为基础。

第二,“人民性”音乐创作是讲述好中国故事的需要。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音乐文化交流,中国音乐文化与其他国家音乐文化中的共性音乐文化元素为两者交流奠定了基础,使得音乐作品更富“人民性”,并且加深了普通民众之间的彼此理解,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音乐创作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音乐文化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跨度大、地域广、人口多、文化差异大、多民族、多宗教集聚,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都存在差异,但“人民性”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民族问题的隔阂,促进不同皮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融合。“人民性”音乐创作使中国音乐文化更容易成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唱好中国歌曲”[17](P78)的文化先行者。因此,开展好“人民性”音乐创作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第三,“人民性”音乐创作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民性”音乐创作的根本,音乐家在创作时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历程。我们发现,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中,传统文化是“人民性”音乐创作的思想来源,作品中呈现的故事情节、主题内容、音调及表演等,能真实地反映出“人民性”音乐创作的本质与血脉。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先贤圣人们都比较重视普通民众在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倡“民本”思想和“人学”文论。孔子提出“仁者人也,泛爱众,而亲仁”[18](P49),孟子则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9](P216),南朝梁元帝萧绎指出:“食乃民天,农为治本”[20](P32),唐太宗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21] (P6026),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们的创作中包含着很深刻的人民性的内容”[22](P423),可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提倡对人民的尊重。先辈们所提倡“民本”的思想和“人学”的文论,为我们后来构建“人民性”音乐思想以及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素材与养分。

第四,“人民性”音乐创作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需要。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欣赏音乐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实生活,因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就是对人民形象的塑造。所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需要创作出一大批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特质、反映音乐实践发展要求、反映广大群众心声的音乐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3](P108)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音乐创作需要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从情感的途径去思考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是音乐创作理论的一贯方式,因为诉诸音乐作品情感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同社会主义文艺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三、音乐创作“人民性”价值特征维度

作为音乐创作的本质特征,创新作品内容是音乐家们提升作品质量的重要前提。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直接反映出人民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也能彰显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音乐创作的过程包括了音乐家个人的创作思维及其与社会现实的维度,它不仅是音乐家的感性经验,而且还是人类文明有效延续的体现方式。因此,音乐创作题材内容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文艺创作是半自律的,除了艺术性,认知、表达、交流、实践等都应是文艺创作的构成因素。”[24](P11)古代,音乐家们就把“民”当成主体内容描述,古人视“人事”与自然为天人合一的过程,它是人们从事音乐创作活动的意象,也是古人文艺审美的气质与性情。音乐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存在,之所以受到人民喜爱,关键在于根据历史发展规律赋予其鲜明的“人民性”特色,是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25](P20)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论断不仅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艺创作”的知识命题和思想命题,而且完善了命题的主旨与内涵,要求我们在进行文艺创作时,一定要做到以群众为接受和欣赏对象,必须以人们熟悉的方式来阐释作品,要让广大群众能够接受、愿意接受。当然,无论从实践角度还是理论层面,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音乐创作的学理研究有着自己的基本维度。

其一,思想情感。音乐创作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音乐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同时也是创作者对音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它既是音乐家自我思想情感的表达,更是创作者对作品的情感投入。音乐作品都是有思想情感的,在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它反映着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音乐家对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主观态度。古今音乐家们在创作音乐作品时都非常注重情感的作用,据西汉《毛诗序》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6](P30)这些都充分证明了音乐家们是比较重视抒发情感的,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音乐创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27](P54)事实上,在音乐创作中,音乐家们就是用作品来传递感情的,因为作品就是音乐家创作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在欣赏肖邦《a小调圆舞曲》时,乐曲优美宁静,充满了忧郁和痛苦,但其内心感受到的,并非肖邦创作乐曲时在一定社会氛围中的情感内涵,而是拉赫玛尼诺夫处在那个变革时代而怀有的情感内涵。所以,创作者人生经历丰富,音乐修养好,其在审美体验中的情感就会越强烈。在音乐创作实践中,人民的真实情感是作品创作的需要,人民是音乐的“剧作者”和“剧中人”,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是音乐文化繁荣的动力和目的。

其二,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创作的价值理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音乐创作价值主要是随着主体意识的形成和确立而进入音乐家视野。从音乐创作过程来看,坚持以维护人民文化利益为中心,实现音乐繁荣为了人民、音乐文化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的。谈到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28](P21)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存在于主客体的协调之中,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开人民群众生活及其物质条件的需求,去谈论音乐创作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从音乐创作的丰硕成果来看,改革开放40余年,充分说明了新时期音乐创作价值追求的科学道路,同时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音乐创作的成功实践。著名文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过:“人类的创作与审美关系历来是价值关系。”[29](P20)笔者认为,音乐作品的审美关系、价值关系都应该是以人民为核心的,物的价值与美的价值都应该是为人民而存在。这样,不仅为新时期音乐创作提供了价值遵循,而且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其三,理论逻辑。音乐家是专门从事音乐创作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艺术化,同时还需要把一些事件的经过外化成音乐形式,让群众得到美的享受。音乐创作其实就是音乐家们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在表现过程中,音乐家的逻辑思维、审美经验、技术技巧等都会在作品中起作用。如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其作品蕴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万物丰富变幻的敏锐观察力,使他对大自然的动态美有着特别的感受。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符合音乐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们开展音乐创作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原则,因为“以人民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央党校董振华教授曾撰文指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中,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科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30]我们知道,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会引起共鸣,因为它根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而且凝聚创作者的心血和智慧,融入了作者的呼吸和生命,显现出作者的情趣与学识修养。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性把握和现实运用。

其四,精神实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实践意义,它科学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31](P18)显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已经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实现文化发展为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的。从“以人民为中心”音乐创作思想的精神实质来看,人民利益是最终目标,所以人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归宿。音乐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对它进行简单化的评价是不恰当的,因为“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思想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最具有内聚力和内驱力,它能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作热情,推动创作思维的产生与发展,为音乐艺术精品的产生创造条件。

四、音乐创作“人民性”价值特征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期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重要论述的精髓,它坚持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与现实运用”,[32](P27)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时期的音乐创作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文化形态,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坚持人民利益为中心”有机整合,运用音乐艺术审美、艺术思维、艺术体验等手段,阐述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且以多样的音乐艺术方式吟唱、歌颂、描绘、记载和传承这一历史过程。

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音乐创作非同寻常,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体现形式与传播渠道,有利于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思想保证。如今,诸多音乐家们不愿意深入基层,不愿意接触群众,他们所创作的作品缺乏生活气息,优秀的音乐作品凤毛麟角。音乐创作只有客观地反映人民现实生活,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将描写的笔触伸向广大民众,通过对人物心理、细节及社会事件、风潮等的描写,再现生活真实,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33]用音乐作品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引领时代的传世之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一系列论述中,针对新时期的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新要求,因而音乐家们必须明德修身,要从人民中来再到人民中去,始终坚持音乐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探索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最佳途径,应该积极整理和挖掘传统艺术资源,使其能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本体依据,同时也为音乐创作与研究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音乐实践,不断选择、借鉴、融合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探究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音乐创作的现代样态,能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提供理论策略。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当今我们的音乐创作应该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源泉,为实施体验式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有效体裁与天然平台。在音乐创作中应该构建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机制,为新时期音乐创作与现代文化形态的融合提供理论模型。一部优秀音乐作品必须在当代主流文化构建方面具有承继优良传统和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在赋予作品“人民性”特征的同时,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揭示它的内涵,由此催生了承载着歌颂党的领导及其领袖人物,歌颂人民英勇斗争,歌颂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激情及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音乐作品。

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音乐创作,利于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和特点,指导音乐创作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服务于人们的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从音乐艺术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出发,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新时期音乐创作的特点与路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延伸,使我们的音乐创作更具体、更翔实、更全面。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的使命担当和艺术追求,一部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无不与时代和人民息息相关,对“人民性”音乐作品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和历史依据。

实现音乐作品内容的现实生活化,真实反映新时期音乐作品在创作与演绎过程对人民生活状态和艺术文化渴求的书写。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文艺作品以诗歌、小说、绘画、歌曲、舞蹈等样态呈现于中华大地,它们本身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时期文艺创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民是音乐创作的根本,人民的现实生活是我们文艺创作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源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记录人民的发展历史,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它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历程的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一系列论述,充分表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立场,阐述了人民与文艺的基本逻辑关系,坚定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并根据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指出了新时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民性”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新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创造性地丰富了文艺创作为“人民”的内涵,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文艺创作指明了道路。我们在认真贯彻与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同时,应该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心连心、心贴心,跟人民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创作出人民满意的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人民性音乐创作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创作骨干培训班”圆满结课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路径探析
音乐作品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