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高庄小学 杨真子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教育中心 张 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中选编了一些较长篇幅的文章,这类课文尽管内容丰富,但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往往会把一篇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又事倍功半,也无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想要处理好这类课文,关键要抓住重点、大胆取舍,尤其要克服对课文的解读面面俱到的毛病。这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本文以《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三精”联动策略,落实“长文短教”。
所谓“三精”联动,本文指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进行“精准”定标;之后聚焦重点难点,“精简”内容;最后关注学生学情,“精炼”教学环节。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为只有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三部分有机结合,“三精”联动,才能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下文将具体阐述“三精”联动,“长文短教”的具体实施策略。
所谓精准定标,主要是指教师应该有精准明确的目标,确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大局观”、树立“整体意识”。在部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导语都由“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部分组成。教师备课时,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善于对“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读”进行解读,透析内容,明确本单元的整体目标,同时也整体了解一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精准定标。
以《牛郎织女(一)》为例,本篇课文出自“学习民间故事”单元,在教学伊始,教师可把单元整体目标呈现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导读”,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单元导语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同时,我们还关注到编者在这个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元素的学习训练,一项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另一项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这便是本单元的整体学习任务,明确整体目标之后,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再结合“课前导读”明确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初读,引导学生在掌握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完成简要复述;
再读,把握具体人物形象,从而分层次地进行创造性复述;
在两次复述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懂得故事表达的道理,感知民间故事的魅力。
所谓精简内容,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要简化头绪,而聚焦重点难点即可达成目的。对于小学语文长课文教学来讲,针对难点,突出重点内容,直奔教学目标,提取主要信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获取文本信息,加强自身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明确并抓住文章主线,删繁就简,使学生掌握长课文的阅读方法,以培养其快速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提高其阅读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可从“文章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先自行浏览和阅读文本内容,有目的性地要求其找出文章中的关键性人物、地点、时间、背景与故事情节等,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有所了解。
教师可依据教材中的“阅读提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阅读课文内容,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扫读、朗读、自由读或默读的形式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以便梳理文章主线及其脉络,以增强学生的文本阅读感受与情感共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是重要的构成部分,课后习题不管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编者在选文时已经先对文本做了研究,而课后练习正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只有弄清楚编者的意图,着力挖掘练习的价值,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脉络,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形成素养,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对课后习题进行系统分析,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教材,从而发挥课后习题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以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的重要作用。
以《牛郎织女(一)》一课为例,课后作业教师设计了如下两道练习:
(1)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2)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请你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
其中问题(1)直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到了主要人物及其生活经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借助小标题或者鱼骨图的方式将一幅幅生活画面串联起来,再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简要复述;问题(2)则需要学生在了解人物经历的基础上,关注不同的人物性格,然后借助想象将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和创作,进行创造性复述、演绎。
笔者认为,合理利用课后练习,可以帮助教师精简教学内容,更明确教学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在“精准定标”和“精简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已经基本明确,但是要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完成“三精”中的最后一步——“精炼环节”,要想炼教学环节精,提升课堂效率,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设计问题、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探索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精化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预习—提问—生成”这样的三步流程进行教学,同时在阅读中积极使用跳跃阅读法。
长课文篇幅较长,字数较多,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只靠课上的阅读是不够的,对文本的了解不够,课堂教学自然很难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课前的预习活动,学生只有经过预习,才能感知教材,熟悉教材,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布置学生预习一定要设计好“预习问题”。问题不能随便提出,一般要着眼于本课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而且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问题数量不用太多,一篇课文2~3个即可。如根据《牛郎织女(二)》可以设计如下预习问题。
(1)牛郎织女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2)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着和小伙伴说一说。
五年级学生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以及《牛郎织女(一)》的学习基础上,对复述已不再陌生,且高年级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两个预习问题可以在阅读时,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对故事的情节更熟悉,也就更能突破自读提示中“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的学习任务,并将语文学习和美术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学生在动手画图并配文字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民间故事的魅力。
要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课文的研读,无论是课文的导入,还是文中具体内容的分析,设计一个精妙的问题启发同学思考,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牛郎织女(一)》中关注到牛郎形象时,我向学生提出“牛郎是不幸的,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很悲惨,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拥有了奇妙的境遇,你能不能说一说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牛郎有什么优点吗?”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研读课文,探寻答案。之后以教师的问题作为示范,引领学生继续根据文章内容或是语言点进行提问,还可以依托课后题进行思考,在提问中思考交流,能有效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
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长文短教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长文短教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教师还应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问题,从学生的答案中寻找亮点。
在教学《牛郎织女(二)》的时候,班里有一名学生提议:“我们不仅可以画带情节的连环画,还可以为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画人物像,都说‘相由心生’,看一看不同性格的人,长相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孩子们画出了“厚嘴唇圆鼻子”的牛郎,画出了“高鼻梁大眼睛”的织女,还画出了“眼角向上吊起”的王母娘娘,通过手中的画笔,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再创造,学生对此很有兴趣,同时也为创造性复述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顺势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了解在中国的国粹——“京剧”中,有一门脸谱艺术,其中脸谱的颜色和样式就和人物性格息息相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眼界。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跳跃阅读法,所谓跳跃阅读法,就是指要结合学生的问题去寻找并阅读课文中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对于无关的内容则可以一跳而过,这样使阅读具有针对性,从而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将课文的重点段讲精讲透,非重点段则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既重点突出,又张弛有度,且学生在自学中锻炼了能力,不失为长文短教的一个好方法。
例如,在教《牛郎织女(二)》时,讲到王母娘娘这个人物,我引导学生采用跳跃阅读法重点阅读与之相关的部分,结合之前学过的方法,利用组织小组汇报的形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性格,揣摩她的心理,从而全面评价“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在体会人物形象的同时,综合应用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抓关键进行概括的能力,达到了“长文短教,短中见长”的目的。
总之,“长文短教”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三精”联动作为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的指导思想,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树立单元整体意识,精准确立学习目标,借助充分的文本阅读精简有效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阅读的潜力,再依据学情,精准施教,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样全面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明确、条理清楚,通过“三精”联动策略,真正有效地实现“长文短教”,提升学生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