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武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天津 301505)
众多农作物中,水稻是种植历史悠久的一种作物,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人们的生活主食。水稻属于稻属谷类作物,有籼稻、粳稻、早稻、糯稻等多种类型。根据留种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等,我国在水稻产业研究中有多位科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袁隆平院士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水稻栽培前,农业部会定期发布主导品种,对于经过大面积生产试验的优良水稻品种要系统的分析其优势和弊端,根据需求进行种子选择。一般在农民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区域内,需要在每公顷备种量15~18kg杂交稻,浸种前要在晴天晒种1~2d。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晒种和消毒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一般,消毒选用的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一天至一天半的时间。为了达到保温催芽的目的,可以使用营养液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保障水稻的高产和优质,应该做好一切栽种的准备工作。水稻的种植环境尤其重要,决定了是否能顺利种植,实现种植目标。种植环境中土壤是影响水稻种植质量和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稻田的选择过程中,要安排人员实地考察土壤,了解土壤的贫瘠状况、营养成分和肥沃程度等,也要考虑透气性、含水量等问题,充分满足水稻的生产需求。水稻生产中,需要大量水分。基于这一点的影响,农户在种植水稻之前应该了解附近水源的补给程度。除了水源,光照也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水稻是喜温喜光的作物,要满足其生产需求才能提高质量和产量。因此,水稻的种植环境应该为平坦开阔的稻田,附近水源充足,光照良好,便于施肥和管理。但一些地区受到地势地形的影响,无法满足水稻的种植要求,可以通过修筑梯田的方式凭证土地,满足要求后进行规模种植。
手工插秧和机械化插秧是育秧移栽技术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手工插秧的方式,但工作效率低,且劳动力强度大,跟不上水稻种植业发展的速度。基于这一点,后续的水稻种植和生产中采取了机械化插秧方式,其工作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特点,在种植效率和质量方面有大幅度提升,节约资源,高效生产。
水稻幼苗播种处于种植的关键期。水稻幼苗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被破坏,因此播种人员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幼苗播种时,需要严格掌控插秧环境,选取温度适宜、风力较小的种植环境。一般情况下,插秧的深度处于1.5cm~2.5cm,这个深度的种植能够保护幼苗,避免大片死亡的情况出现。此外,幼苗的生长密度也是播种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控的一点,因此要提升环境的健康性。密度过高或多低对水稻产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水稻质量受到供给营养元素的影响。水稻生命周期中,施肥是维持生长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水稻生长的土壤肥力,施用底肥时,应该尽量使用农家肥或有机肥。水稻幼苗移植栽种后进入了正式生长期,一定要定期施肥保证土壤肥力平衡,才能让幼苗茁壮成长。生产中追肥施加需要遵循水稻的生产规律,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水稻幼苗移植栽种后,要尽早施加分蘖肥,提高秧苗的生长速率。在达到分蘖期前1周时开始施加尿素等氮肥,生长到一定阶段后,要根据其发育的情况适当追加尿素与钾肥。进入水稻成熟期后,追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再配合叶面肥喷施当,提高稻粒饱满度和产量[1]。
农田灌溉管理是水稻种植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田间灌溉一般采用浅水灌溉技术,为水稻优质、高产提供保障。水稻作物生长到幼苗期就需要开始灌溉工作,但要注意水层不宜过深,注水过程中避免出现防倒伏的情况。进入水稻成穗期后,要加大注水量,但也要控制水层深度,大约为5~7cm。在水稻收货前一周,要停止注水工作,进行放水处理,晾晒稻田,方便后期的收割工作。
部分水稻种植人员没有充分地了解该地的土壤成分以及当地的种植条件,在选种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选种,没有选取高产以及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水稻品种。种植水稻高产产品之前,缺乏必要的耕地施肥步骤,因此导致水稻高产品种种植的营养物质准备不充分。除此之外,水稻种植生产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员为了提高产量,会播种大量的高产品种,不注意其密度,影响水稻高产品种吸收水分和接受光照不足。受到光照和水资源不均匀的影响,水稻生产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后期的产量替身和保持稻田的肥沃程度。
培育水稻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产量的关键。初期培育的过程中,一些水稻种植人员没有进行选种、晒种和催芽。没有经过这些环节和步骤处理的种子不能通过光合作用消灭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这些不符合种植标准的水稻高产产品种植后,会导致产量下降。通常情况下,缺少催芽环节的水稻高产品种在种植过程中,不具备抵抗发芽时期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晒种、选种和催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一个步骤对水稻高产栽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合理的培育方式无法发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作用。因此,科学的水稻培育方式十分有必要的,需要水稻种植人员提前规划和统筹好相关工作。
水稻病虫灾害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常见的有稻飞虱、稻瘟病以及纹枯病。这几类病虫灾害各有特点。水稻孕穗阶段,可能会出现稻飞虱,吸食水稻中的汁液,被吸取汁液的水稻会迅速变黄枯燥,导致产量下降。而稻瘟病一般出现在水稻的抽穗阶段,病菌在恶劣天气下会迅速传播,影响水稻质量。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会让水稻直接空壳。出现多种病虫灾害造成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水稻种植人员的监管不当,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防护性措施,影响了整个水稻高产品种的培育。
育苗区域的选择是水稻高产品种种植之前要进行的工作。育苗要选取地势顺畅的背风区域,耕地要保证土壤的肥沃程度。除此之外,水稻生长需要丰富养分,可以通过施加农家肥的方式实现。为了保证稻田中的灌溉用水不会淹没秧苗,要提前规划好排水的渠道。排水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稻田中不存在积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水稻种植人员可以开始选种工作。首先,去除水稻高产种植品种中的病粒,通过浸泡催芽液的方式催促发芽。催促发芽的过程中,可以在水稻产品旁铺上稻草以及覆盖塑料薄膜,保证其生长需要的温度和湿度。水稻高产品种出芽形成稻苗之后,在适当的时机除去塑料薄膜,提供秧苗生长的空气。
培育水稻高产品种的过程中,要保证深耕浅种。土壤深耕与水稻秧苗栽插的深度应该保持一致。首先,在开始培育工作之前,应该监测种植土壤的肥力,根据土壤条件和种植经验等提前规划好水稻种植的规模、密度等。针对稻田肥力较差的土壤,应该控制水稻种植的密度;相反,肥力较高的土壤种植中,要提高种植密度,才能满足高产的要求。除此之外,培育水稻高产品种需要根据水稻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合理施肥。例如,调整水稻种植密度后进行移植栽种,需要适应三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施氮肥。这也是为了加速新移植栽种秧苗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成活率[2]。移植栽种一个月后要施加尿素,这是为了改善水稻生长的营养条件,使其茁壮成长。
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比较担心且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防治水稻病虫灾害。尤其是水稻高产品种,对防治病虫灾害的要求较高。基于这一点,水稻种植人员在开始工作之前,应该了解防治病虫灾害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并了解水稻秧苗自身防病虫灾害的能力。从防治的方法上入手,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保护水稻,为其健康生长提供保障。首先,稻飞虱、卷叶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和危害较大。但这种类型的害虫对光源十分敏感。种植人员根据害虫的趋光性,可以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害虫处理。具体方法为在水稻生长环境中有间隔的放置频振式杀虫灯,将害虫引入灯内诱杀。这种防治害虫的方式属于物理防治。其次,除了物理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也是处理水稻病虫的一种方式。农业防治的重点在于水稻种植人员要定期巡查水稻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稻田中含有病稻草,要及时清理,使其加速腐烂,减少病虫害的生存和繁殖空间,达到防治的目的。但要注意一点,不能对正常生长的水稻造成伤害。最后,采用化学药剂处理水稻病虫害也是一种可取的方式。不论是采取哪一种方式防治,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因此要做好水稻生产的保护工作。
由上文可知,水稻是我们国家主要的粮食生产作物,其高产栽培和防治病虫灾害的效果决定了其质量和产量。通常情况下,水稻生长需要跨越3个季节,生长周期较长,工序繁琐,精耕细作才能实现高产。从防治病虫灾害的角度来说,要尽早发现,预防和治理,才能避免灾害再次复发,从而降低水稻生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