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依纯,曹梦琪,马翠,叶钰娟,严兴科
(甘肃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黄褐斑(Chloasma)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多呈蝶形,故称“蝴蝶斑”,祖国医学又称“面尘”“肝斑”等。皮损多表现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形状不规则,界清或弥漫,对称分布于颧部、颊部、颏部,局部无炎症及鳞屑,患者一般无自觉发热、瘙痒、疼痛等症状[1-2]。因其严重影响美观,治疗周期长且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诸多生理、心理方面的烦恼和痛苦[3]。
治疗上,西医常规选择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C、E,配合剥脱剂、激光等使用,临床能达到一定疗效,但易复发,且会产生表皮刺激、接触性皮炎、炎症后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较差[2]。中医多采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疗效突出,无明显不良反应[4],特别是穴位埋线疗法,作为针刺疗法的拓展和延伸,操作简单,治疗频次少,疗效持久[5],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黄褐斑的治疗[6]。现就近10 年来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黄帝内经·灵枢》[7]中提到:“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厥阴……则嗌干,面尘,脱色”,“肾足少阴……面如漆柴”,“胃足阳明……颜黑”等提示黄褐斑虽发生在面部,但与足少阳、足厥阴、足少阴、足阳明等经脉的异常变动有关。隋代巢元方[8]认为风邪袭表,脏腑受邪,气血失和,不能濡养头面皮肤而致色斑。明清医家[9-10]多从脏腑辨证,提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现代医家在古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黄褐斑可从阳明、肝脾肾三脏及血瘀论治[11]。田淑霄教授[12]认为三脏功能失调是根本,“血瘀”是脏腑失和的结果,而瘀又会加重气血郁滞,造成恶性循环。故本病脏腑失和为本,血瘀为标,治当内调脏腑,活血化瘀。
穴位埋线疗法基于传统针灸理论“深纳而久留,以治顽疾”,结合现代埋线疗法经验,将可吸收线体植入人体穴位进行持久且强效的刺激[13],集针刺、腧穴、线体功能为一体,以达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效应[14]。20 世纪60 年代初,我国率先开始了穴位埋藏疗法,从初期的留针、埋针,到发展期的临床推广应用,穴位埋线的针具不断改进更新,线体也从最初的羊肠线改进为医用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15],现这一方法已逐渐完善,进入以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持久而被医患青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黄褐斑患者多病程较长,症状反复,遵于“久病而留之”理念,可借助穴位埋线的长效刺激作用,通调脏腑及气血津液,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使气血生化有源,以荣于面[16]。
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多选用:肝俞、脾俞、肾俞、膈俞、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面部皮损处等穴,诸穴共奏泻肌表之邪,调面部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润泽皮肤,消散褐斑之效。刘婧[17]纳入168 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96 例和针刺治疗组72 例,经治疗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针刺组83.33%,穴位埋线治愈率50.00%,明显高于针刺组22.22%。杨才德等[18]研究以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埋线组总有效率90.0%,针刺组69.7%,提示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
临床中穴位埋线多结合其他针刺法、灸法、推拿、中药、激光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较佳,可有效减轻患者色斑,改善症状。张丽君[19]治疗黄褐斑,先用董氏奇穴法中倒马针针法针刺灵骨、大白、驷马、下三皇,后选取肝俞、脾俞、肺俞、血海、三阴交等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6 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达86.7%。贾宁等[20]研究发现与单纯穴位埋线法相比较,穴位埋线配合温针法不仅能加快黄褐斑局部症状的改善,而且可以缓解月经不调、失眠、腹胀纳呆、恶风恶寒等伴随症状。苏霞辉等[21]研究发现穴位埋线结合自血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5%,可通过改善内分泌失调、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面部微循环等对黄褐斑起到治疗作用。研究显示[22]雷火灸组成药物具有抗氧化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可有效减少黑色素生成,淡化褐斑,其联合穴位埋线法在总有效率、皮损面积及颜色积分方面均优于一般针灸治疗。王光安[23]等治疗黄褐斑先予以捏脊、摩腹等手法,然后选取肺俞、肝俞、肾俞、胃俞四穴进行埋线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口服维生素C、E 组。临床多将化斑饮、消斑汤、活血化瘀汤、逍遥散等中药汤剂与穴位埋线结合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组。华敏等[24]将160 例黄褐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组、中药组、埋线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E 内服和氢醌乳膏外涂,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内服,埋线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联合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用逍遥散内服和穴位埋线治疗。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其他三组。焦芳芳等[25]用调Q1064nmNd:YAG 激光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对照组予以单纯激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76.92%,同时发现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黄褐斑患者的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陈晓琼等[26]发现穴位埋线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在MASI 评分、总有效率、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激光组。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有一定进展,但目前尚未明确。除内分泌、日晒、遗传、皮肤血管因素外,氧自由基改变、精神状态等因素均有机会致使黄褐斑的发生。Gupta 等[27]提出,内分泌是影响黄褐斑的首要因素。金亚蓓等[28]研究发现穴位埋线可使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之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降低黄褐斑皮损处雌激素受体水平,限制黑素皮质激素受体(MC1R)表达,从而减少黑素合成,以达到改善黄褐斑症状的目的。研究发现,黄褐斑的发生与患者体内氧自由基改变有关,穴位埋线配合口服消斑汤可使患者体内过氧化脂质(LPO)下降,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上升,改善患者的氧化和抗氧化失衡[29]。此外,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诱导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的释放,从而导致色素沉着。临床发现黄褐斑患者血清中的α-MSH 较空白组升高,经穴位埋线治疗3 个月后,α-MSH 明显下降,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29]。王丽娜等[30]提出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通过复合刺激、提高机体营养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良性诱导效应几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黄褐斑是一种较为常见且难治性的皮肤病,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31],通常情况下其局部病灶不痛不痒,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因其好发于面部,严重影响面容美化,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且病程缠绵难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治疗黄褐斑的西医疗法多依赖口服药物及剥脱剂、激光等外治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症状,但易复发,长期使用不良反应明显。综上所述,穴位埋线作为一种良性刺激,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且结合其他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提高免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缓解黄褐斑患者的伴随症状。
但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整理,发现目前穴位埋线应用于黄褐斑治疗还存在一些问题。穴位埋线基于中医针灸理论发展而来,应用于临床时当遵从辨证选线取穴原则,上述文献中辨证论治观念较为淡薄,缺乏经络理论的相关阐述。多数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指标较为单一且主观性较强,缺乏远期观察。一般研究仅做疗效观察,鲜有机制探讨。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重视辨证论治基本原则,增加样本的临床病例总结,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索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机制。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黄褐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嘱其注意面部清洁,避免日晒,适当进食维生素含量较高的蔬菜水果,调畅情志,树立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