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洁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2017 年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铸魂、打底色工程,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贯彻落实执行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1]。作为高校音乐专业,音乐教育要利用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立足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根据时代需要选取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借鉴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专业的传承路径,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成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使命,从而提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当前,我国无论是综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还是专业的音乐院校,在其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绝大多数还是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为标准,以十二平均律为基本,以西方管弦乐团的乐器为正宗,以学习意大利歌剧、芭蕾舞蹈为专业教育。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所应当认为西方音乐是高级的,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是守旧落后的[2]。据笔者调查: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如乐理、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基础理论课程,均以西方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很多高校将钢琴课规定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却没有此地位,即使开设也是以选修课程类型进行教学,教学对象也仅限于部分有器乐学习经历的学生,并非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如何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学生如何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重任?
高校传统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以“欧洲中心论”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音乐教育都是借鉴西方的教学体制和教学体系。当时中国传统音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没有纳入系统的教学范畴,其结果就是:导致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绝大部分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有限,对中国传统音乐不甚了解甚至是非常陌生。现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团队,有丰富中国传统音乐舞台创作表演经验的老师更是寥寥可数。2017 年8 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3]。很多学校积极响应,纷纷把京剧、昆曲、豫剧以及地方花鼓戏等优秀传统剧种引进课堂,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教授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唱段,由于教师在传统戏曲知识方面的欠缺,课堂上以西方音乐的模式进行教学,以钢琴伴奏花鼓戏,并自配丰富的西式和声,其效果是不中不西、不伦不类。音乐专业开设的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课程,用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标准的发音吐字唱出了民间小调的“四不像”,不同民族民间音乐变成了统一标准化的演唱模式。对此种种现象,笔者深感担忧,戏曲音乐、民族乐器、民间歌舞这些中国传统音乐如果真正走进高校课堂,谁来教?怎么教?
2018 年3 月5 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做客中国文明网《两会话文明》访谈栏目时谈道:“中国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传统音乐,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提出了“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坚定文化自信,建立中国的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只有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才能更加地自信和独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的音乐学院。作为高校领导层以及音乐教育者来说,音乐教育要重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构建高层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首先,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递或是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教育学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做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其次,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层次,而应该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4]。
构建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的主线就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构建出一个以中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为目标,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掌握为基础,以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为两翼,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
1.拓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资源
通识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中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等。高校要拓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资源,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加强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满足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如开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经典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以及中国书法、传统体育等课程。如:我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出“秦篆汉隶写人生,唐诗宋词筑精神”口号,每年在全校举办语文素养大赛,比赛分“字字珠玑——汉字听写、追本溯源——成语能力、诗海撷英——诗词补充、文思泉涌——即兴作文”四个环节,同时还有书法、绘画和吟唱才能展示环节;我校依托焦作太极区域优势,开设陈氏太极拳课程,每年定期举办师生太极拳大赛等。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设,采取演出+比赛的形式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
2.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专业课程建设
高校音乐教育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两方面进行。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基础乐理,基本是以西方乐理为蓝本,使得学生对我们自己的乐理知识缺乏认识,该课程可加大中国传统乐理知识的比重,如传统记谱法(琴谱、燕乐半字谱)、五声音阶、传统曲牌等知识的讲授;在视唱练耳课程,可增加中国民族元素,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视唱条目,熟练掌握传统音乐的调性感;在音乐欣赏课程,可增加中国戏曲、民族器乐、宫廷音乐等欣赏内容,从历史沿革、艺术风格、音乐特点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教授。同时可增设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达到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高校音乐教育在器乐方向学习方面,可加大民族乐器的课程比重,如中国传统的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等,让学生系统掌握传统乐器的发展、乐器的分类以及乐器的演奏方法等知识。合唱方向的学习可尝试演唱《诗经》《论语》等经典篇目,用歌声传诵国学经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深邃内涵。专业课程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真正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
3.培育传统音乐文化课程特色
高校音乐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地方,体现优势,培育特色。如:我校地处河南焦作,有着极其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戏曲文化厚重,除豫剧之外,其他剧种更是丰富多彩。因此,我校音乐学院将地方戏曲文化列入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音乐学院自2009 年以来开设了专业核心课程豫剧演唱、地方戏曲怀梆演唱(怀梆于2006 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业选修课程朱载堉律学方法数据研究(朱载堉系河南焦作怀庆府河内县人)、覃怀音乐文化概述(河南焦作地区古称“覃怀”)、传统音乐(戏曲)概述等多门地方戏曲课程。我校音乐学院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无疑为丰富当地区域的音乐课程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核心部分就是要立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把传统音乐文化贯穿到音乐教育教学整个过程。
1.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着眼于音乐表演技能的培养。我校音乐学院开设的传统戏曲课程豫剧演唱、地方戏曲怀梆演唱,在这两门传统戏曲课堂教学中,提出“以演促学、以赛促能”教学理念。构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即教学在舞台上进行,在专业技能学习同时进行舞台表演训练,让学生“学中演、演中学”,强调演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考核+比赛”考核模式,即传统音乐课程的考核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安排专家现场提问和点评环节,手把手、面对面直接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舞台上准确、完美、自信地演绎传统音乐作品,让学生去切身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2.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
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师资匮乏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可以尝试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首先,“请进来”:高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专家、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优秀专业人才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全程参与传统音乐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其次,“走出去”:与校外实习实训单位签署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协议,将课堂建立到企业一线,选拔优秀学生到企业上岗实践锻炼。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学习领会传统音乐文化内涵,我校音乐学院与河南省怀梆艺术团、河南省豫剧团深层次合作。在保证文化课程、专业课程顺利完成前提下,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剧团学习锻炼,在剧团许可范围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剧团的剧目创作、排练演出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扎根于传统音乐土壤,探索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3.完善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机制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化,其目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贯穿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高校传统音乐的教学,教学生会唱几段戏曲唱腔、会弹几首民族乐曲、会跳几部传统乐舞,这仅仅是外在形式的一种学习。我们学习了传统音乐不等于就懂了传统文化,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智慧、神韵,只有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化于心,才是真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校音乐学院根据高低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标准。低年级教学评价标准,以掌握传统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对传统音乐的说、唱、弹、跳技能培养为主;高年级学生,要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传统音乐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做到理性思考并深入研究。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反馈统计表,对毕业生毕业后十年内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科学技术能力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我国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还是首次。作为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如何做好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教学能力,是每一个高等音乐专业教育的参与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能够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