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章 文 张亚雄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在航天员进入发射塔架之前,3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就住在这里。今天,他们要从这里出发,开启太空征程。
6月17日清晨5时许,媒体记者和来自航天城的各界民众陆续到达问天阁附近,大家满心期待、翘首以盼,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送行。
6时30分许,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一楼出征大厅,出现在圆梦园广场上。
广场内顿时彩旗飘扬、人头攒动。欢送队伍挥舞鲜花、国旗、彩旗,激动地呐喊着:“祝你们成功!祝你们凯旋!”“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在场的人们用各种方式为航天员壮行,为他们祈福加油。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聂海胜,航天员刘伯明,航天员汤洪波。”广场上传来洪亮的声音。
“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庄重地下达命令,并举手敬了一个军礼。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用力挥动着手中的彩旗为航天英雄送行。
一步、两步、三步……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迎着大漠朝阳,缓步走向开往载人航天发射场的专用车辆,此时的圆梦园变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
距离问天阁5公里外,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组成“最强双十二”组合,正静静等待主人到来。
晨光下,发射塔架回转平台徐徐打开,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托举着飞船,缓缓露出了全部面容,白色的箭体在蓝天和荒漠间傲然矗立,直指苍穹。火箭箭体上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CZ-2F”字样格外瞩目。
“30分钟准备!”8时52分,发射场上空,传来0号指挥员的口令声。此时,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正在神舟十二号飞船里,做着最后的准备。
“长征报告,运载火箭准备好!”
“飞船准备好!”
“神舟十二号准备完毕!”
这是时隔近5年后,中国航天员的又一次太空之旅,也是中国航天员的第七次出征。
“5,4,3,2,1!”“点火!”“起飞!”在场的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0号指挥员的口令呐喊,还一边极力稳住自己举着摄像器材的手。
9时22分,伴着震人心魄的轰鸣声,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托举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拖曳着红色尾焰直冲云霄,在蔚蓝的天空中留下绚烂的光芒。
视线转向北京。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科研人员正密切监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运行情况。
“最后靠拢飞行,最后靠拢飞行。”
15时许,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开始准备对接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这时,控制中心的大厅里响起了航天员在太空中传回来的声音:“外边看得到吗?”“看不到。”
坐在飞船窗口的首次飞行的航天员汤洪波,不时转头观看窗外的太空景象。在密切关注地面指令、查阅操作手册的同时,3名航天员也进行着轻松的对话。
“神舟十二号,我是北京。”
“神舟十二号到。”
控制中心里此起彼伏的指令声音,身着航天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的飒爽姿态,失重状态下微微漂浮的操作手册,令记者忍俊不禁的对话……一幕幕画面,都让定格在此刻的珍贵历史瞬间更加震撼。
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浩瀚的太空令人向往。在天和舱外定向摄像机的镜头下,蔚蓝色的地球与天和核心舱相对运动。
18时48分,3名航天员身着轻便的蓝色舱内工作服,在众人的目光中打开舱门,依次进入空间站核心舱。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星辰大海,就在前方。
(选自2021年6月18日《光明日报》)
——鉴赏空间 ——
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么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通讯的“故事”与小说的“故事”不同,它必须真实。通讯只能通过对事实的巧妙组织与描述,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本篇通讯分两部分叙写新闻故事:航天员进入太空的过程,以及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看到的神舟十二号的情况。全文按照时间顺序,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生动展现了新闻的关键之处。大家在阅读本文时,要注意它是怎样讲“故事”的。
——读有所思——
1.通讯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篇通讯的这三个特点。
2.本篇通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请结合具体情节,试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