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楠 沙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福建沙县 365050
关健词 猪场 批次化 生产技术
批次生产就是把一个猪场的全部母猪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母猪数相同,同组母猪采用相关技术达成同时配种、同时怀孕、同时分娩、同时断乳,同批次的猪采取在相同环境和统一条件进行饲养管理,且每个组之间间隔时间相同,从而达到批次化生产,实现均衡产出、批量出栏。
1.1 提高猪群健康度 采用批次生产后,每批生猪因品种、日龄等相同,更利于采取统一营养供给、环境控制、药物保健、疫病防控和饲养管理,进而阻断动物疫病,提高猪群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猪场生物安全。
1.2 省时降本 批次生产过程中配种、接产、防疫等工作都有周期性和可预见性, 有利于猪场人员工作的安排和配置,减少猪场人员。 同时,批次生产猪群的免疫状况和均匀度较为一致, 不接触其它批次的猪群,能使猪群更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从而降低兽药和疫苗费用,达到省时降本效果。
1.3 提高效率 批次生产便于全进全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场舍的维护、环境消毒、疫病防控等可一次进行,提高生产效率。
1.4 便于饲养管理 生猪个体无论品种、日龄还是营养、环境都相同,在饲养管理上可采取统一行动,便于饲养管理。
1.5 提高猪舍利用率 批次生产由于每组母猪数相同,因此,每批次生产的仔猪数大体上相同,便于在相同舍内饲养,提高猪舍利用率。特别是对老旧猪舍,可最大限度利用原有的设施设备。
2.1 母猪的发情处理 后备母猪成熟发情后,不能同时进行配种进入同一个批次, 应根据批次组内淘汰多少、补充多少的原则,分批进入。 未配上的母猪应处理后进入下一个批次进行生产, 这样需保持一定数量的待配母猪,以保证各批次的稳定性。
2.2 稳定的公猪群 根据批次生产组群的大小,需饲养足够数量的公猪, 才能在配种时段内提供足够的精液, 且在本场不需要精液时采精频次要保持不变,以保证公猪采精的适应性,增加了采精工作量。
2.3 工作安排 批次生产因批次间隔时间和周期性相对固定, 场内工作人员只能按周期性工作日以外休息, 工作安排一定要按批次生产的周期性进行统筹,否则,工作日时人员紧缺。
3.1 批次间隔时间选择 根据母猪的发情周期特性,规模小的猪场,由于母猪数量相对少,建议采用3 周一个批次较理想;规模大的猪场,可采取1 周或2 周为一个批次间隔时间, 具体需考虑猪场母猪群体、设施设备等实际情况而定。
3.2 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 批次间隔时间选定后, 根据猪场具体的分娩舍和分娩床数量来确定每组母猪群的数量, 原则上以分娩床够用但不空置为宜。
3.3 分娩率 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影响,以及最近几年本场各时间段的实际分娩率情况, 准备每批次待配母猪的数量,以确保每批次相同的生产成绩。
3.4 后备母猪数量 根据本场年淘汰母猪的数量,培育充足的后备母猪群, 同时按批次实际需要补充到生产群中, 后备母猪选育数量应与批次生产需要相一致或更多, 以保证个别批次发生情况时, 能有足够母猪进入批次生产群,确保猪场稳定生产、健康发展。
3.5 母猪生产期恒定 母猪从发情、配种、怀孕、哺乳、断乳整个生产期定为147 d,为保持批次生产的稳定和间隔时间恒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哺乳时间。
4.1 集中断乳法 依照本次发情、配种、怀孕、分娩实际时间及以往本批次母猪断乳后发情的时间,测算断乳的实际日期,同批次采取一刀切集中断乳。
4.2 激素调节法 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发情排卵药物的方法,诱导母猪同步发情、配种,批次母猪若出现2 头开始生产,则应采用肌肉注射药物,使本批次所有母猪在3 d 内分娩结束。 即怀孕期第114 d上午9:00 注射氯前列醇0.2 mg/头,24 h 后即第115 d 上午9:00 注射缩宫素17.5~35 ug/头。
4.3 更新繁殖母猪群 根据本场生产母猪群的使用年限及母猪正常淘汰率的要求, 确定更新母猪数量, 按一定比例把更新母猪合理安排到每个批次的生产群中,确保每批次的母猪群有稳定的壮年母猪。
4.4 怀孕诊断 批次生产中母猪发情、配种后30 d左右应采用有效方法对配种母猪群进行一次全面早期怀孕诊断,及时剔除空怀母猪。
1)根据猪场规模的大小、人员技术操作熟练度、设施情况,选择可以实施的批次,设定好批次管理的目标。
2)完善猪场记录体系。 猪场要建立完善生产档案材料,对各批次母猪发情、配种、怀孕、哺乳、断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时刻了解各批次的生产能力情况。
3)根据选择的批次和猪场猪群的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制定合理的疫苗免疫和保健计划。
4)根据猪场现有设施设备及生产母猪群的现有条件,采用大数据分析,找出本场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实现效益最大化。
批次生产在利用设施设备、节约成本、防控和净化重大动物疫病特别在阻断外来疫病等方面效果显著,是今后生猪生产发展的趋势。但如何选择进行批次生产应根据各场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