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敦煌市盛牧医药有限公司,甘肃 敦煌 736200)
近年来,我国禽畜养殖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整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显现。为保证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打造成熟的产业体系,除了进行良种推广之外,还需要从疫病防控的角度出发,认真开展落实疾病控制与防疫管理等工作。
对现阶段畜禽疾病发病特征进行梳理,掌握畜禽发病特征,逐步明确临床兽医疾病控制、防疫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要求,可有效界定工作内容,理顺兽医疾病控制工作的思路,提高防疫管理水平。
秋冬季节,在冷空气的刺激作用下,畜禽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低温使得畜禽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削弱,抵抗力的下降导致畜禽呼吸道发生感染风险加大,从而影响畜禽正常的生长发育[1]。部分养殖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对饲养区域没有定期进行通风、消毒等处理,养殖环境较差,诱发了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部分养殖场饲养条件较为落后,如果发生疫病,难以彻底消除病原,造成老病未消除、新病又出现的局面,使得养殖动物极易发生混合型感染。多种病原体共同侵入动物体内,使得病畜的临床病症表现复杂,难以根据疫病的临床表征对疫病类型进行准确判定[2]。
近年来,畜禽疾病种类不断增加,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畜禽受到饲养环境、管理方式、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疫病感染的概率较高。随着国内外畜禽养殖产业的有效联动,在加速国内畜禽良种化、饲养方式现代化的同时,疫病风险也在增加,新型病原体的涌入使得畜禽疾病种类增加,造成畜禽疾病的防控难度加大。
临床兽医疾病控制与防疫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从实际出发,结合现阶段畜禽疾病发病特征,认真组织,有效防范畜禽疫病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应做好养殖场规划布局及饲养环境的管控工作,在养殖场规划建设中要确保养殖区域与生活居住区的距离,养殖场要建在地势高、排水通畅、通风和采光好的区域。科学合理地建设养殖场可以更好地消除外部影响因素,有利于畜禽的健康养殖,降低疫病发生概率[3]。同时根据生产需求,划分生产区、生活区以及隔离区,通过功能区域的划分,确保疫病畜禽可以得到有效处理。
完善防疫管理体系对于畜禽养殖安全性、稳定性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畜禽养殖场要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完善生产及防疫管理制度,根据养殖实际情况组织人员定期开展消毒、监测以及扑灭等工作。在防疫管理工作中,使用的消毒药物需要针对畜禽种类以及季节特征作出调整,以保证消毒的有效性。对患病畜禽进行治疗需要严格控制治疗药物的剂量,避免治疗药物用药过量,造成药物残留,影响畜禽产品质量。养殖户要对染病的畜禽做好隔离、扑杀,消除疫病病原体的传染源,控制疫病规模,降低疫病发生概率[4]。
积极做好畜禽的良种引进工作,通过引进优良畜禽品种,使禽畜品质、抗病能力得到稳步提升,降低禽畜疫病发生概率,控制饲养成本。对于新引进的畜禽品种,需要做好免疫接种以及品质检测工作。为保证畜禽良种引进的有效性,在良种引进环节,养殖户开展预先性的调研、分析以及评估工作,在确定畜禽良种引进类型的基础上,明确良种引进时间节点、注意事项,降低畜禽良种引进概率,保障良种引进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为确保养殖技术推广成效,可以将互联网引入养殖技术推广之中,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需要转变认知理念,全面评估互联网特性,总结分析农业产业现状、养殖技术使用需求,做好养殖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通过人才的定向招录、培训,持续充实养殖技术推广队伍[4]。通过对养殖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稳步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推动各项技术推广有序开展,利用“互联网+”养殖技术,形成“线上+线下”的养殖技术推广机制,持续提升先进养殖技术应用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