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国峰,赵任重
(1.西和县何坝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 西和 742100;2.西和县十里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 西和 742100)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北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优良品种。其蜂种善于利用零散蜜源,采集力和抗逆性强,适合在山区、半山区及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1]。饲养中蜂不用粮草、不占耕地、不污染环境、劳动强度低、投资小、见效快,而且有利于植物的传花授粉[2]。西和县大多是林草山地,蜜源植物种类广,饲养中蜂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而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对养蜂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1.1 中蜂飞行敏捷,分蜂性强,不易维持大群由于中华蜜蜂长期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为了适应外界恶劣的环境,逐渐形成了很强的分蜂习性,在当地春初夏末分蜂季节表现得尤为明显。若养蜂农户长时间不进行蜂种的选育,强群育王保种,分蜂的弱小群很难高产,也很难用活框饲养成功。
1.1.2 中蜂喜静恶躁,喜暗怕热 中华蜜蜂生性脾气暴躁,但喜欢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下生活,若农户长时间惊扰蜂群,尤其是养蜂新手无规律的开箱检查、长时间的露天暴晒、人为的震动也很容易让蜂群发生飞逃,导致饲养失败。
1.1.3 中蜂抗巢虫、囊状幼虫病和胡蜂的能力较差 中蜂抗巢虫和胡蜂以及囊状幼虫病的能力较差,在饲养过程中,若农户对巢脾、蜂箱不消毒,越冬结束后不及时清理蜂箱底的蜡屑,很容易引发囊状幼虫病,带来巢虫危害。中蜂个体较小对巢虫的清除能力较差,大量病敌害会影响蜂群数量的发展,甚至整群死亡;若蜂场有胡蜂出入盛行,不及时捕杀也会对蜂群造成威胁,甚至引起蜂群全群飞逃。
1.2.1 农户文化理论水平低 西和山区有很长的养蜂历史,大多数农户用背篓、木桶、树墩制作而成的蜂箱随处可见,其中以“棒棒巢”方式饲养的较多,饲养方法简单,人人都可以参与,但这种传统饲养法在日常检查中多有不便。农户以种田务农为主,对养蜂的重视程度不够,蜂农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直接影响着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技术的推广时效与成败。
1.2.2 活框饲养实践技术水平不高 西和山区中蜂活框饲养的技术人才较少,农户活框饲养经验不足,在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私自盲目地进行过箱、合群、人工分蜂等,造成蜂群过弱或飞逃;秋季饲养管理中,没有培育大量的越冬适龄蜂,越冬后蜂群数量急剧减少,秋繁不当不但影响越冬安全,而且也影响来年的春繁。当地秋季蜜源逐渐减少,取蜜太多底糖预留不足,不及时补饲或补饲时不慎将糖水洒落在蜂箱周围时,容易引起盗蜂;其次山区昼夜温差较大,或蜂群越冬时保温防寒措施不当,在没有进行任何保温的情况下,很容易冻死蜂群,或保温太厚使蜂箱里的巢温过高,致使蜂群新陈代谢加快而寿命缩短,严重时则缺氧捂死或散团直接飞出箱外冻死。
蜂场位置尽量选择背风向阳、场区安静、蜜源丰富、植被面积比较广的山区或半山区,远离马路边缘,避免在池塘低洼周围。
禁止盲目引种,选择本地抗病能力强、能维持大群、性格比较温顺、产蜜量比较稳定的蜂群进行育王繁殖保种。
中华蜜蜂病虫害主要有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敌害虫主要有巢虫、胡蜂、蟾蜍、蚂蚁。其中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性的疾病,此病发病及传染速度快,对于蜂群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3]。为了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养蜂户应常年坚持饲养强群,加强蜜蜂场、蜂箱、蜂具的消毒。及时清理箱底的残渣蜡屑,保持蜂箱干净,尤其是对越冬后的蜂群,彻底打扫一遍,把蜂群中抽出的多余巢脾用硫黄熏蒸杀菌,将蜂箱糊严防止蜡冥夜间钻入产卵滋生巢虫。对胡蜂的防治,主要是人为捕杀。对蟾蜍可以人为用砖头垫高蜂箱,以免其爬在蜂巢门口吞食蜜蜂。
首先,养蜂户在日常管理中要遵循“王优、蜜足、脾新、群强、防盗”的管理方式,这也是养好中蜂的关键。蜂王的产卵性能直接影响着蜂群数量的发展,一个蜂王可以使用1~2年,通常情况一年一换王,甚至一年两换王。其次,巢脾的质量对蜂王的产卵也有很大影响,中蜂蜂王喜欢新脾厌旧脾,而旧巢脾蜂王不容易产卵,即便产卵出房,幼蜂个体也比较小,生长发育受限,生产性能低下。太过陈旧的老巢脾蜂群很容易啃咬,增加蜂群负担。再次,在常年饲养的过程中,不能让蜂群缺蜜,在巢房里一定要留足日粮,维持蜂群生理活动,尤其是在取蜜过程中不能一扫而光。最后,做好蜂群的防盗工作,尤其在外地意蜂转场追花夺蜜时,或本地蜜源枯竭时特别注意蜂群盗蜜。防盗不仅要防止本场蜂群之间,还要防止异场同蜂种之间的盗蜜,更要防止意蜂盗中蜂蜜。在养蜂过程中常年要坚持养强群养大群,强群才能夺得高产,切记不可贪群贪脾。
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养蜂过程中要积极参加养蜂技能培训,向有活框饲养经验的师傅请教学习,在平时养蜂中学会箱外观察,善于思考。在每次查完蜂群后,要善于做笔记,对有异常的蜂群及时处理,通过养强群夺高产,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