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家明 赵晓 黄平(陕西镇安县达仁镇中心学校)
近几年,在参与不同类型的多所农村学校督导评估时,有不少的教师提出:如果不优化目前农村的执教环境,大多数教师就很难走出慵懒倦怠、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困境,农村学校的育人质量就很难真正得到提升。
不少的管理者过于强势,伸臂过长,越俎代庖,管了分管者该管的事,做了下属该做的事,这种长期过度的“热心”,不但没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相反,这种越位换来的是更多的等待和依靠。曾在多所学校看到诸如本该由教导主任分管的学生学籍办转、教学“五环”评价,总务主任负责的办公用品购置,都要经校长同意才能办理。这些管理看似细致,也最大限度地堵塞了遗漏,但却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什么事都是领导说了算,等他说了我再做”。
“痕迹管理”虽可责任追溯,但过多过滥的痕迹同时也禁锢了教师的思维,很多教师在“碰壁”后,好创意不敢用,好做法不敢推行,都按部就班执行那些生搬硬套的“方案”“要求”,都在为了“痕迹”而“痕迹”,却很少关注工作的实际效果。在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务时,很多管理者常常不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而是为了上级考核赋分,体现“痕迹”,临阵磨枪,经常让教师疲于完成那些朝令夕改的表册编造,繁重的教案抄写,学习笔记字数的拼凑,而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身心成长等中心工作则成了一般性事务,多是“走到哪算到哪”。虽然上级检查考评,完成了可查的“痕迹”任务,但由于分管领导“习惯性”的惰性管理(如领导只说“你们做”,到底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没有下文),教师“习惯性”的惰性做事(如只需一会工夫就能完成的事,看到大家都在混,他也要拖上一天半天),因此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很多急需完成的工作,常常无法按期完成。
一项大的工作从安排部署到执行落实,各环节都应分工明确,鼓励教师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始有终,按时间节点完成相关任务。但不少学校在落实过程中常常临时变卦,随手抓壮丁,突击应对,结果不做事者逍遥自在,挑刺劲头十足,分外做事者总有做不完的事且受累受气甚至担责。久之,能做事的人也都学会了“消极”的处世哲学:“做的事越多,出的问题也越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务能推就推,工作能拖就拖。比如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人会写材料的怪象,就是因为学校常常把本该由各分管者完成的任务随时转嫁到“小写手”身上,费时费神却得不到实惠,“能写者”自然就“消失”了。
奖罚分明是管理的主要举措之一。然而不少学校遵奉“以和为贵”,虽有激励方案,但真正落实者很少,长期的“大锅饭”,让干事者得到不实惠,老实人总吃亏,善于做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消磨殆尽。如每学期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兑现,学校害怕奖惩差距拉大,会带来矛盾,经常采取“和稀泥”“打和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再加上负责人对少数偷懒、耍滑头教师的不断“容忍”“关照”,更让很多干事者心灰意冷,能找关系调动的想办法走人,不能流动者对工作也就敷衍塞责,更不要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了。
虽然教师流动的政策很好,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困难,很难引来活水。农村学校不少的教师参加工作十几年就没挪过“窝”,在这里既没机会交流学习,也不愿读书上进。长期的地域限制,闭关自封,不少的教师变得麻木愚钝,眼界狭小,几无“荣辱”,还自我陶醉。虽也有不少教师激情满满,但民主生活会的变味走样,积极分子也学会了圆滑:沉默和回避。
人们常说,一名善于做事的好校长,是能够带出一支好班子,培养出一批好教师,办出一方好教育的。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校长的引领示范作用。一是以德服人。校长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事公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处处是教师的榜样,让教师诚服。二是廉洁自律。校长要洁身自好,不贪念小恩小惠,不沾染恩怨是非,法律的高压线不碰、纪律的红线不踩、道德的底线不越。三是勤于学习。校长要勤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熟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少说外行话,少搞瞎指挥。四是勤政务实。尤其是只有几名教职工的农村学校,一方面校长要带头任课、听课、评课,带头搞教学研究,让教师看到引路人是教书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校长要克难奋进,有“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良好作风,让教师看到领头人的务实精神。五是团结聚人气。校长要从工作大局出发,对性格各异的教师给予包容引导,让教师有相识相知的幸福感,从而不断提升整个队伍的凝聚力。
一把手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把握方向,统揽全局,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一名校长如若对别人干事总是不放心、不放手,所有的行为都由一把手去管控、所有的决定都由一把手去裁定、所有的细节都由一把手去统筹,自己干得很辛苦不说,而且工作效果还未必好,甚至还会让“管与被管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校长只有善于用人,善于放权,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校长才会从每天的琐事和应付中解脱出来。遇到干工作不如意的教职工,要通过沟通方式明确权责划分,传授做事的方法,不越位,好心不办错事;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紧要问题把得住,无关紧要的问题放得开,清醒地过一些糊涂日子。
校长要敢于动真,少搞“头疼医头,脚疼治脚”的规定,不搞“临阵换将”性的事务转嫁,积极防范少数人的不作为“感染”大面积队伍的问题。对在任务面前经常“转手发包”的不作为的中层,要果断进行调换,要让懂业务、敢负责的内行人管业务,用科学、规范的方案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在给教职员工分派名目繁多的行政事务时要有效统筹,考虑平衡,关注教师的承受力。任务落实中,要多看实实在在的结果,剔除“作秀”浮饰性成分,摈弃让教师心烦气躁形式主义的“摆拍留痕”,减少重复、变花样的折腾,鼓励教师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按时把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多方协调沟通,不断减轻教师承担的行政性任务,让教师从名目繁多的应付中解脱出来,忙而不乱地专心抓教学,安心抓管理,真心爱学生,全心爱学校。
作为农村学校的负责人要有担当: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不随波逐流,不搞庸俗的好人主义,敢于啃“硬骨头”(如人走多年,占用职级指标,单位职工却无法晋职晋级问题),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坚决维护教师的切实利益。在出了问题时不是指责抱怨,当滑头,而是与教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让教师感到安稳踏实。在一些工作很出色的农村学校,我们发现负责人常用“你们大胆工作,出了事,责任是我的”的口吻交办工作,几乎每一名教职工都是竭尽全力将分派的工作做得最好。当有了成绩,负责人却将荣誉归结给教职工。这些学校校风正,人气旺,成绩突出,学校很少出扯皮、责任性的事情,在上级选拔重用的对象中,这些学校的教师占了不少。相反,在一所中等规模的农村小学,责任心强的教师遭到家长无理纠缠了,校长不吱声;教师晋职晋级遇阻了,校长不协调;教师生活困难了,校长不过问……近几年,学校乌烟瘴气,育人质量一年不如一年。
作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政策应体现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事事有规范,让全体教师明白学校每项工作如何才能有序、高效、良性运转。考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和认可教师所干的工作,千万不可搞猴子捞月,望梅止渴的许诺,或为照顾、袒护少数人,小圈子,朝令夕改既定的规范。评价结果要高调兑现,要让能力强、素质高、善做事的教师受重用、得实惠,让正能量得以弘扬,让教师工作激情得以激发,真正形成比能力、比干劲、比成绩、比奉献的竞争局面。
教师思想境界是办好教育的关键,人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和奋进的动力,就很少有对问题的思考,就缺少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因此,提振农村学校教师的“精气神”,让全体教职工精诚团结,不缺位,不错位,全身心地投身教育事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一是加强学习,开阔眼界。一方面要给教师推荐阅读书籍,下达读书任务,提升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要因人因才,分类指导,多开展实实在在的培训活动,摈弃那些花拳绣腿、不切实际的“假大空”式培训。对共同需求可以集中培训,对部分需求采取外派集训,对个别需求可采用谈心式培训。培训结束后开展必要的展示活动和跟踪性评价。二是将传统与潮流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师德站位。农村学校应将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的“三爱”活动和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的“三让”活动以及讲学校发展优良传统故事、讲艰苦奋斗教育先辈故事、讲刻苦学习标兵学生故事的“三讲”活动作为提振教师的“精气神”的突破口,结合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的“聚心气、提士气、扬正气、促发展”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将模范引德、生活养德、教学树德、活动育德、文化润德的“五德”德育模式渗透到校园的角角落落,不断培养师生的文明习惯、认知能力、家国情怀、公民责任和理想志向,最终将教师导向“个个想当好师长,人人争当真名师”的理想境界。三是以校为本,提升整体教师的素养。学校要准确自我定位,全面关注初入职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和处于高原期教师的心态,建立以校为本的管理机制,制订切实有效的师资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学校还要根据办学特色的需要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搭建教师交流发展平台,积极与高层次学校开展联谊,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真正解决教师“先天不足”与“后天营养不良”问题;解决职业生涯进入高原期教师职业倦怠、故步自封问题;解决名师少、骨干少,学科分布不均衡问题。同时乡镇管理机构还要进一步配套相关措施,将高喊多年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有效落实到位,不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有不同层次教师自我发展愿景得以实现,教师能自觉地把要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当成个人的私事去用心做,才能最终实现农村教育的长期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