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国(陕西榆林市绥德县明德小学)
新时期,基础教育更重视均衡优质、持续纵深发展。聚焦学校内涵发展,关注学校内在品质,在理念文化、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件”层面上的提升已成为一种共同的趋势,成为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办学水平的主攻方向。在认真梳理我校十年来的办学历程、分析学校当前所处时空的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践行科学论证、把脉定位,描绘出今后一段时间的办学主张路线图:一是守正科学的理念文化体系,建立学校发展的愿景规划;二是实施精细的治校管理策略,推进学校规范、创新、特色发展;三是尝试课程、课堂的深度革新,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之根本。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彰显着学校的个性和品质,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动力。
坚持“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创新中跨越”的工作总思路,本着传承学校历史沿革、发掘校本文化基因的原则,遵循王永庆先生捐资兴学“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深入提炼学校十年办学的优秀成果,发掘《大学》所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和习近平总书记“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内涵,结合新教育实验“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核心理念,确立了“明德”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体系,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德”字引领(立德、厚德、铸德)、“实”字奠基(真实、务实、扎实)、“新”字跨越(纳新、创新、唯新)的发展规划,在办真实教育、做务实教师、育扎实学生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向“一年求规范,三年促发展,五年创特色”的奋斗目标迈进。
学校围绕文化核心理念,不断完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打造“123”文化框架,初步构建了“德”文化体系——“一园两墙三廊”。
“一园”即“书香乐园”,通过书香班级、图书漂流、开放书吧等平台,举行亲子共读、品读创作、诗词大会等活动,形成“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体系,营造书香校园。
“两墙”是“厚德”和“修身”主题文化墙,“德”是学校之魂,五育之首,引领师生尚德—立德—厚德—明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修身”文化墙,紧紧围绕“自信自立自强”的学风和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设计图文并茂的内容,熏陶感染学生,达到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的教育目的。
“三廊”是指一楼的“汉字传承廊”、二楼的“诗文品鉴廊”、三楼的“道德感悟廊”。汉字传承廊,借助书法社团和语文教学,引导孩子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每学期举行汉字书法大赛,评出优秀作品,在汉字廊展出并颁发证书。诗文品鉴廊,除了定期更换优秀诗词、熏陶孩子诵读积累外,每学期举行诗词大会,孩子们吟诵的同时,也可以现场即兴创作,选出获奖作品,以资激励。道德感悟廊,廊内定期更换仁、义、礼、智、信等十个主题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篇目,使学生受到感染。另外,精心评选校本德育课程和活动中的优秀学生作品,激励引领师生做德高、品正、学优的楷模表率。
朱永新教授说,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借鉴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理念,把“缔造完美教室,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实验探索的切入口,把教室建成图书馆,让孩子畅游书海;把教室建成习惯养成地、人格的成长室,让教室成为每一位师生的幸福乐园。
学校统筹兼顾、织密网格,形成点、线、面相互支撑的“166”网格化管理格局,即:
“1”个面,指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管理的整体“面”。
“6”条线,包含党建+扶贫线、安全德育线、教学课改线、教科研培训线、后勤服务线、专项工作创建线,涵盖了学校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
“6”个点,指一到六年级的各个年级点。
具体工作中,学校借助“面”进行顶层规划、统筹部署,按照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需要将任务分配给各条“线”,由“线”上各分管单位具体落实;涉及班级或学生个体的工作任务再落实到年级或班级点,班级再分解任务落实到班内小组及个人。“面”上由校长总负责,各“线”由分管校长负责,各“点”由包级领导或班主任负总责。班级“点”的机构由班主任和本班科任教师及班干部组成;各班建立自主管理小组再细化网格分工。
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中,要积极落实“三个一”:“蹲好一个点,管好一条线,衔接好一个面。”落实“五要求”:早谋划、细布置、勤检查、重落实、达目标。实行各抓一线,各管一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完整管理体系,使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逐步实现自动化、常态化和高效化。
师生自主管理体系日趋完善,运行有力。从值周校长、督查领导、行政护导、包级领导到班主任及各位老师,人人明确职责、行使职责,做到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各个岗位和环节都不留死角,不敷衍失职,还放手重点培养了学生干部,力争做到想管、会管、管好,保证管理工作自上而下实现推进有序、有力、有效。其次,夯实二级层面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委员会领导亲自检查落实各班级自主管理体系、制度的健全和落实情况,重点督导自管组别的分工健全,各学习组、纪律组、卫生组和公共组四组的学生干部分工、运行、评价和与校自管四部对接执行;校级、班级管理委员会的各部组管理中做到一日一通报、两周一表彰、一月一小结、两月一总结整改。期中、期末对学生自主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近年来,和诸多学校一样,我们把集体备课和“模式论课堂”有效性改革作为校本研修的主阵地、作为质量提升的主抓手、作为课堂改革的主渠道,抓好抓实、抓出了成效。
概括起来,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即:“钻研教材,个体初备——中心发言,集思广益——形成预案,二次备课——教后反思,理论提升。”
基础——钻研教材,个体初备。学期初,各备课组认真学习,共同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周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主备人),主备人要围绕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重要的教学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形成预案。辅备人在集体交流前必须研读教材,厘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
深化——中心发言,集思广益。集体备课研讨时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先由主备人研究教材、调研学生、资源利用方法等,讲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然后由组内教师共同研讨、集体交流,各抒己见,补充完善,集体交流后形成共同教案。
创新——形成预案,二次备课。为了保证教案能够被及时发放到执教者的手中。学校规定,集体备课的教案至少要提前两课时复印到执教者手中,每位教师特别是执教者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成为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提升——教后反思,理论提升。教案实施后,要求所有教师每一课或一小章节的教学结束后都要撰写教学反思,就教学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进行整理,及时总结教学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其成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有益阶梯。
本着“实验推行、分批推进和全面推广”的三推策略,遵循“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理念,推行四环节教学模式——“学、交、展、测”,即:依标自学、独立探究→组内交流、合作提高→小组展示、互动点评→达标检测、总结提升。当前,教育的发展正处于深化改革、突破瓶颈的关键时期,学校建立了制度考核激励机制,三查三课强力推动改革工作的展开,通过“走课、巡课和导课”三课督导,教案作业“三查展评”引领,推进改革。同时,坚持强化校本研修、师资培训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整合工作,做到研训兼顾、以研带教、以教促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名州教育革故鼎新、焕发生机的新时期,明德人将奏响文化引领、管理驱动、改革提升三部曲,谱写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