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鹏 黄莹仪 白冰
(海南医学院体育部 海南海口 571199)
基于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已被智能化设备所代替。社会群体的休闲娱乐时间增多,其日常生活活动也逐渐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男性社会群体沉迷于网络游戏,使我国男性身体素质整体呈现严重下滑趋势[1]。有关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当下国内超过85.0%的男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一问题已受到有关健康研究单位的重点关注[2]。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研究者提出了高强度间歇训练的身体素质提升方案,即HIIT,是一种让人体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方式。通过此种训练方式,人体在运动中,心率得到快速提升,并燃烧更多的脂肪与热量。在此种运动方式下,人体在短时间内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可能会出现短期的缺氧现象。但此种方式训练可以加速身体内无机物的消耗,使人体代谢率在24~48h内得到全面提升[3]。为了进一步了解高强度间歇性训练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该文以男性为研究对象,对此方面开展深入分析。
该研究将某高校体育专业的60名体质健康,且身体素质无明显差异的男性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将30名学生设置为实验组,另30名学生设置为对照组。按照预定的训练方案对60名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实验干预,并根据试验后得出的数据,对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男性身体素质提升的作用进行分析[4]。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在一个月的时间中,体重不发生明显改变,且保证每天进行有规律的作息,不参与任何除该实验研究以外的规律性训练和锻炼[5]。该实验研究中的因变量为选取的60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自变量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参考依据,身体形态、机能以及素质3个维度作为评价研究对象身体素质的评价指标,对研究对象各项指标进行测试[6]。身体形态维度: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身体机能维度:肺活量、1000m跑时间;身体素质维度:50m跑时间、坐位体前屈成绩、立定跳远成绩、引体向上成绩。
高强度间歇训练由训练和间歇两个部分组成。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的耐训能力及主观体力感觉,调整其具体的训练方案(包括训练时长和间歇时长),以此实现对研究对象运动负荷的控制。
正式进行训练的时间为6周,每周分别进行3次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和中强度持续性训练,共18次训练。在每次训练过程中,将训练内容划分为准备、训练和放松3部分,其时间分别为15min、25min和15min。通过为期6周的训练后,对比两组实验前后3种维度指标的测量结果,并以此作为后续作用分析的数据基础。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干预动向均相同,但干预的方式不同。实验组间歇的时间相对不充分,间歇方式主要以走和轻跑为间歇,在进行下一次训练时,其特征主要按照心率达到115次/min左右作为基本标准,将连续动作结构作为相对稳定的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充分发挥研究对象机体进行以糖酵解为主的混合式功能代谢。对照组保证充足的休息,在进行下一次训练时,确保研究对象的心率达到正常水平,并保持动作结构的基本稳定,设置负荷强度为中等水平,以此让研究对象完成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功能。按照上述研究方法,完成实验研究,并根据相关数据对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男性身体素质提升的影响进行验证。
在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训练前后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归纳和分组,并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和分析,最后,通过平均值、显著性检验等方式将所有数据进行展示,以此为该研究分析提供数据条件。设置P>0.05时,证明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不满足判定标准;设置P<0.05时,证明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满足判定标准;设置P<0.01时,证明数据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满足判定标准。为确保该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正式进行训练之前,还需要对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处理,组内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与组之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确保得出的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身体素质的P值满足P>0.05,开展上述一系列实验研究方案。
由表1可知,实验组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肺活量、50m跑、引体向上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1000m的P值小于0.05,说明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中强度持续性训练研究对象仅在体重和肺活量两项指标当中表现出P值小于0.01,在其他指标中P值均大于0.05,说明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1 研究对象训练测试研究结果表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在经过6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后,各项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50m跑可以看出,在每周完成3次高强度间歇训练时,男性大学生身体速度素质的提升十分显著;从引体向上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每周3次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对男性大学生的上肢力量素质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经过6周中强度持续性训练对男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干预后,仅有部分指标数据呈现出明显差异。中强度持续性训练同样能够对男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一定的影响,但从整体效果上来看,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中强度持续性训练,并且两组实验研究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应当在充分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耐训程度的前提条件下,选择更加符合运动员的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方法,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男性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男性运动员而言,在进行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时,教师应当制订合适的锻炼负荷与时间,以此在保证安全和高效的前提下,提升男性运动员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