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珍贵合影谈谈我所了解的中国科学社

2021-12-01 10:49姚韧九
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祖父编辑部科学

姚韧九

家里有一张我祖父珍藏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科学社西迁前同仁合影照片,没有公开发表过。我从小就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略微知道祖父往年的一些经历。祖父姚国珣(1902—1981),字次仲,安徽贵池人,曾任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助理编辑、编辑佐理达13年。

在那个是非颠倒、人人自危的年代里,祖父很少谈及过往。记得上小学时,家里的许多古籍、照片等丧失殆尽。社会渐趋稳定后,有一天当着我的面,祖父神神秘秘地从枕芯里拿出一个用几层马粪纸包裹着的东西。我以为是什么宝物,层层拆开,原来是一张照片。大概是为了缩小面积便于保藏,照片底板边缘四边都向内折叠。祖父对着照片默默看了许久,对我说起照片上的人物和故事。当时我年纪小,似听非听、似懂非懂,后来在和祖父共同生活的岁月中,听了祖父的述说,脑海中才逐渐对中国科学社的人和事有所了解。

前两年,我找出这张祖父珍藏的折痕明显的历史照片,它勾起我探究的欲望,想要了解照片上的人是谁,当时拍照片的背景情况。通过查询多方面的资料,对当年中国科学社的情况也慢慢熟悉起来。

祖父1924年南京高师数理化部毕业,翌年修满学分从东南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几年后,应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主任王琎介绍,担任《科学》杂志助理编辑,并连续工作达13年之久。①王琎(1888—1966),字季梁,我国化学史研究和近代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1909年首届庚款留美生,1915年获里海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17年加入中国科学社,1921年当选董事(1922年后改称理事),1921—1934年担任《科学》编辑部主任。王琎是祖父的恩师和引导者,祖父就读东南大学时,他是化学系主任,对祖父很了解。

《科学》杂志的编辑人员

《科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1月,是我国较早一本向国人传播科学知识、介绍西方文明和科技进步的杂志。《科学》编辑部成员都是兼职,杂志内容与事务往往成为中国科学社年会讨论重点,最终形成按学科选举编辑负责每年文稿的制度,这些当选编辑皆为各学科领域的大师或佼佼者。如在祖父刚进编辑部的1929年,9月15日出版的第14卷第1期时,编辑部成员为主任王琎,编辑丁绪宝、朱物华、竺可桢、董时、翁文灏、钱天鹤、钱宝琮、钱崇澍;10月10日出版的第2期时,编辑部已大改组,编辑为吴有训、翁文灏、任鸿隽、庄长恭、艾伟、杨铨(杨杏佛)、钱天鹤、杨克念、萨本栋、蔡堡。1930年年会后,编辑部继续改组,1930年8月出版的第14卷第12期时,编辑部成员为主任王琎,专任编辑路敏行,编辑蔡元培、姜立夫、曾昭抡、吴有训、王崇植、胡先骕、赵元任、秉志、任鸿隽、钱崇澍、周仁、翁文灏。

与现在不同,当时《科学》杂志的编辑其实相当于“编委”,并不负责具体的稿件加工工作,编辑部一应事项大多落在祖父这个唯一的助理编辑身上(此前,柳大纲先生于1928—1929年曾任助理编辑一职)。1929—1942年,祖父在《科学》杂志编辑部任助理编辑、编辑佐理期间,翻译和撰写了大量介绍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及国内科技动态的文章和新闻,为《科学》的发刊与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1934年出版的第18卷第 1期为例,“杂俎”栏《1932年洛氏基金团之工作》《诺贝尔诞生百周年》,“国内科学”栏《中国科学社第十八届年会纪事》和“科学新闻”栏19篇中的17篇都是祖父撰述或编译的。这13年间,虽然工作量很大,却是祖父工作最为舒畅、工作最著成效的时期。以下根据祖父生前的讲述及部分史料,还原一些当年编辑部的人和事。

尽管不少编辑平时不在社里办公,但是他们对《科学》的按时出版是十分关心的。如王琎1929年自北平欧美同学会寄信给初入编辑部的祖父。信上除谈些业务事务,还关照祖父:“编辑部事仍偏劳,积极进行。”对初入职的祖父殷殷关切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中国科学社理事孙洪芬曾于1932年10月7日自北平寄函给祖父:次仲学兄大鉴:

顷奉惠示,诵悉一一,承赠之《科学》杂志十五卷总索引一册,赅括详明,允称佳作。敬为季讷②先生及足下致贺。洪芬曩日滥竽理事,愧无建白,本届又谬膺选举,自当努力,藉赎前愆,惟年内须赴欧洲一行,俟回国方能效力耳。为此申谢,顺颂撰秋。

孙洪芬拜上

廿一、十、七

王甸平兄尚未有信来,附及。

关于《科学》主编刘咸主持编选“科学文库”收入孙洪芬《改进吾国制纸工业之商榷》一文,孙洪芬与祖父也有书信往还。1940年5月8日,孙洪芬致函祖父:

承示科学文库选辑制纸论文,并附示目录,贤劳足念。惟此项论文中,对于机械、木浆、牛皮纸之制法似未论及,系一缺点。鄙意刘仲熙③先生最好即征集此等稿件,登之《科学》,同时即列入文库,以成完【之毕】璧。是否有当,请与刘先生便中一商为幸。

对于所收论文的校样,孙洪芬5月14日致函祖父说:“前校旧拙著纸业论文一篇,诵悉一一。左右校对极细,以如此拙作,累及清神,真真惭感万状。”信中也对手民误植予以指出,并对自己论文写于五年前,“而吾国纸业状况仍未改进,不禁感叹系之,惟一大半要请邻居负责而已”。他与祖父的信件反映出,其对学术的严谨谦逊作风和尊重下属的真挚态度。

银幕初识华罗庚

在祖父提及的《科学》杂志编辑时期的种种往事中,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有发现华罗庚的故事。

记得在文革时期,祖父和我一起去家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当时电影正片之前往往先放映《新闻简报》,介绍祖国在科技、工农业战线取得的成就。当银幕上出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介绍他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发明了“优选法”和“统筹法”等成果时,祖父很激动,说华罗庚的确是个人才,从年轻时就可以看出来,听口气好像还认识他似的。原来当华罗庚十六七岁在家乡江苏金坛杂货铺做小店员时,向《科学》杂志社投稿。祖父记忆犹新,说他寄来的稿子都是寫在杂货铺包南北货的那种黄草纸上的。当时,王琎叮嘱大家多关注华罗庚的投稿。华写的那篇著名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就刊登在《科学》1930年12月出版的第15卷第2期上。华罗庚后被数学泰斗熊庆来赏识,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宗师。祖父时常自鸣得意地说,是他们发现了华罗庚这个人才。

正气凛然的杨杏佛

关于杨杏佛遇难,祖父也常挂在嘴边。当时祖父住在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口的步高里,走去社里上班也就五分钟路程。杨杏佛是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是《科学》编辑部首任部长并担任该职长达七年,实际负责《科学》的编辑和领导工作。也曾任东南大学教授,祖父在大学求学时经常听他的课。他家就住在明复图书馆旁边的一幢小楼里。因为住在社里,每有空暇,他便会在图书馆楼里转转看看,也经常到《科学》编辑部看看同仁。他为人随和,有时候还和大家开开玩笑,全无大人物的架子。见到祖父埋头在摊满文稿的桌前审稿时,他拍拍祖父的肩膀亲切嘱咐,要注意身体,锻炼锻炼。为此,祖父及同事们都很开心。杨有个爱好,早晨时常喜欢骑马在亚尔培路一带溜达,当时马路清静,人迹稀少。有时候也会带着儿子杨小佛坐车出去。

除对中国科学发展有重大贡献,杨杏佛还积极投身民主革命。他因与国民党政权政见相左,受到忌恨,被列入暗杀名单。据祖父讲,1933年6月18日是礼拜天,正好他值班。上午约8点,祖父像往常一样出弄堂口,往北朝社里的方向走去。走到离明复图书馆门口不到几十米的地方,杨的汽车刚驰出大门,准备右转往北,只见几个黑衣持枪人飞奔到汽车旁朝着车内开枪,“砰!砰!砰!”一阵枪响,杨本能地扑向身边的儿子,用身体挡住了罪恶的子弹。杨杏佛与司机被送到一条马路之隔的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上的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治。亲眼目睹这一惨景,祖父惊呆了。每每谈及此事,祖父悲从中来。杨遇难后,宋庆龄、鲁迅等极度悲伤,纷纷写文章和悼词怀念。

杨杏佛为人达观正气,对待生命乐观洒脱。其实他遇难前并非不知道国民党当局对他的仇视和威胁,但是他毫不理会,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祖父说早年一次纪念会上,杨杏佛在演说中就谈到了生命的意义,大致意思是,中国人太爱命,做事情又怕这怕那的,结果却是一事无成。死不可怕,要死得有价值。后来我在家藏的《社友》第2号上看到全文,这是杨杏佛在庆祝中国科学社十五周年上海社友庆祝会上的发言,择要摘录如下:

中国人每不知游戏精神,常言“慷慨捐躯易,从容就义难”,这就是悲观太认真,太爱惜生命,做事常怕人家说是非,……这都是看得太认真。只要心存游戏,然后遇事无所规避即有时失败,不但不懊丧,反增加了精神。如骑马游水,这两种是准备死的游戏,不必因怕死而不做。……然人皆不免一死,一人之失,众人之得,不过是历史上进化的结果。……

杨杏佛的演讲透露出他对死无惧的生死观、人生观。他的一生真正体现了“一人之失,众人之得”。

成为中国科学社社员

祖父在中国科学社的任职期间,才华得以充分展现。孙洪芬对祖父关爱有加,介绍他入社成为中国科学社社员。

孙洪芬(1889—1953),安徽歙县人,16岁就考中秀才,1915年留学美国,先后就学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南大学理科主任、化学教授。孙是中国科学社主要领导人之一,于1917年当选司选委员,次年当选理事,长期任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曾任执行秘书、干事长兼董事等。

1934年11月23日,孙洪芬致函祖父告知介绍入社事宜等:

奉十一月十九日手教,拜悉一一。附来之足下入社愿书,兹遵嘱填具介绍字样,随函寄复,请查收。关于社中图书馆及编辑部事务,就洪芬所闻,自明秋起拟统由一位职员管理,不识将来有无变动。今日致函季纳先生时,洪芬已提及此点矣。

1935年7月10日出版的《社友》第49期刊登消息:据1935年6月26日中国科学社第125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姚国珣为新社员。

祖父生前经常谈起孙洪芬,说他全无名人的架子,非常随和。1936年夏,祖父赴北平参加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科学社第21次年会,年会举办时间是8月17日至21日。祖父在开会前一天乘火车去北平报到,想不到孙洪芬竟亲自到车站月台接他,一路上嘘寒问暖,并且送到燕京大学住宿处安顿妥当。祖父甚为激动,会议秘书长亲自去车站迎接一个普通的与会代表实属罕事。

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照片

从1927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入了新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科学社同仁积极抓住机会,自觉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所积累的科技知识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科学》编辑部也从其专业立场出发,奏出了属于自己的和弦。祖父辛勤耕耘、弘扬科学,乐此其间。他按月编辑出版《科学》杂志第14卷至第25卷,共计144期,编译《广宇宙开辟论》《正子发现史》《物质之转变》等众多文章,向国人介绍当时世界最新的科技发展,如刊登在《科学》第21卷第9—10期的《航空母舰之现势》,是国内最早介绍西方航母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文章,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当年美、英、日、法、德五国的17艘航母,及另13艘在建的航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孤岛”不存,中国科学社迫于无奈西迁重庆,《科学》在完成第25卷后被迫宣告停刊。科学社同仁们在西迁之前的1942年4月9日拍摄了这张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照片。照片底版右下角标识“皇家照相”指的是离中国科学社社址亚尔倍路最近的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上的皇家照相馆。照片上的人物经过努力考证,弄清了几位:

前排中间的长者是秉志(1886—1965),字农山,是中国生物学开创者、近代动物学奠基人之一,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09年首届庚款留美,1918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5年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正式成立,秉志是五位董事之一,是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1922年中国科学社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他自始至终担任所长。

前排左二是杨孝述(1889—1974),字允中,中国科学社第1号社员,1911年第三届庚款留美,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电工系。中国科学社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2月担任总干事,长期主持日常事务,1931年当选理事。他创办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创刊《科学画报》,担任总编辑。

前排右二是曹恵群(1885—1957),字梁厦,教育家、化学家。1905年江苏官费留英,1910年获伯明翰大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社骨干成员,长期担任上海社友会会长,1947年当选理事。《科学画报》创刊之初,他担任常务编辑,并与杨孝述等共同创办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后排左一是祖父姚国珣。

在探究这张照片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现存记录早期有关中国科学社人和事的照片很少,这张照片显得弥足珍贵。遗憾的是,上面的人没有全部认出,希望今后的研究能补全其余几位的信息。

由于《科学》杂志停刊,祖父的编辑生涯结束。随后几年,生活日益艰难,为了生存,祖父代课、教书,四处奔波。1947年进入中华自然科学社,任《科学世界》杂志编辑直到上海解放。

① 1930年5月1日出版的《科学》第14卷第5期发表有姚国珣翻译的《广宇宙开辟论》;1931年6月12日中国科学社理事会决议《科学》助理编辑月薪由80元加到90元。

② 路敏行(1889—1984),字季訥,化学家、实业家。1926年开始担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后兼任明复图书馆馆长。

③ 刘咸(1901—1987),字重熙,又作仲熙,人类学家。1928年江西官费留英,1932年获牛津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35年担任《科学》杂志专职主编和明复图书馆馆长,是中国科学社重要骨干成员和领导人之一,1940年当选理事。曾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人类学教授。 ■

猜你喜欢
祖父编辑部科学
祖父瓷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科学拔牙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鸡犬不宁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