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秦王逐客”为大背景,以李斯作为被“逐”之客时所采取的行动,即“游说”为主要行为线索,以最终成功化解“逐客”危机为结局。纵观全文,李斯高超的“游说”艺术成为结构文章的一大亮点,其严谨的“游说”逻辑、大开大合的行文格局、精美的“游说”语言为自己,也为众多有才之士争得了一席安身立命之地。
一、严谨的“游说”逻辑
说到严谨的“游说”逻辑,不得不提一提李斯的人生阅历。他少年时曾为郡吏,后来跟随荀子学习,再后成为吕不韦舍人,再到得秦王赏识。一路走来,李斯靠的可不仅是运气,还有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文章《谏逐客书》的问世涉及到的背景是因“郑国渠”事件而导致的秦王“逐客”,李斯要上书的对象是“秦王”,目的是劝诫秦王取消“逐客令”。“谏”是此文重点,含有“规劝”之意,也存在身份上的差别。对于李斯来说,此“谏”最大的难度在于他所规劝之人是秦王嬴政,因此,在文章的布局和措辞上都需要格外小心,既不能惹怒秦王,又不能过于谨小慎微,还要明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在多重考量之下,李斯精心安排了行文逻辑。
首先,李斯在开篇即点明个人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闻”和“窃”分别暗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明“逐客”这一言论已在坊间流传开了,有声势愈演愈烈之意;二是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李斯在这里至少向秦王表明了自己的两个目的,一是向秦王传达自己始终关心秦国民生发展,二是直明个人观点,引起秦王兴趣。开头一句话已经内含着可以使秦王软化的秘密武器,那便是一颗“真心”,也为接下来的论述提供了言说空间。其次,李斯巧用“例证”,将“举例论证”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他在第二段援引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四位君主,并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来反驳“逐客”之说;紧接着他联系当下实际,指出秦国重客国之物却轻客国之人的矛盾心理,并点明“逐客”的做法实在不是一个成就霸业之人所为。再者,李斯作为臣子、被“逐客”之一,他完美地将自己的私人愿望隱藏了起来。他从国家大业出发,所举之例皆以为“秦国”好、为“秦王”好为主,全文完全看不见个人目的。或许正是这样的赤诚之心打动了秦王,尤其是他指出的“逐客”无疑于“资敌国”,对秦王来说可谓强力一击,人才都跑他国去了,那秦国大业该如何呢?从直陈观点到举例论证,这一层层的论述中体现的是李斯严谨的论证逻辑。
二、大开大合的行文格局
严谨的“游说”背后是李斯对行文格局的绝对把握。李斯优异的政治成绩往往会使人们忽略其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政治抱负和文学创作具有相通的地方。常言道,“文如其人”,一方面,李斯的文学创作中暗含着其对政治实施的某些设想,另一方面,其政治实践何尝不是对其文学创作中提出的理想抱负的实际尝试。尤其是在《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中,李斯深知自己作为被“逐”中的一员,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将会有怎样的下场。因此,在其情深意切地写就中流露出了他的某种政治设想,比如想要一个重人才的明君,想要一个安稳强大的国家等。这里需要明确一点,他的谏言对象是秦王嬴政,身份上的区别决定着他的行文动机和行文方式。
前文提到李斯在开篇便直明个人观点,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立论。李斯仅仅是向秦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但在表明观点之后,李斯以秦国历史上著名的缪公、穆公、孝公和惠王为例,指出他们正是听取客卿之见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一下子将文章的格局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发展之列。并且,李斯接下来论述的着眼点依然很高,他以秦王为例、以客国珍宝为例、以客国客卿为例,从秦王对他们态度的不同,对比论证“逐客”之不该。又以国之地广、国之人众出发,以泰山、河海为喻,再次言明“逐客”无疑于“资敌国”。文章的最后一段,李斯将论述的视角拉回到现实,再次向秦王明示个人观点。总体来看,行文的结构以“总分总”为主,但贯穿行文的格局却存在着“总分”的特点。文章除了一开始点明作者观点时稍显平淡和低调之外,论述的过程可谓相当精彩。李斯的观点是朴素简洁的,仅仅就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但他的论述过程大开大合,从援引历史名人,到细数异宝奇珍,这或许是因为他看到的外在世界是壮观且宏大的。李斯的行文格局也反映着他的治世格局,这是一个有着大格局大抱负的人。在明知自己亦是“被逐”之人时依然能够做到心里全是家国天下,从秦国发展出发来规劝秦王,全然不为自己申求一二,令人敬佩。
三、精美的“游说”语言
就《谏逐客书》一文来看,李斯拥有高超的语言运作系统和敢于论辩的胆量。这里的语言运作系统包括丰富的词汇系统和运作词汇系统的手法。古文语句以警策为主,李斯在这一点上尤为看重。不过李斯要谏言的对象是秦王嬴政,因此在游说措辞上需要格外注意。李斯采取的策略之一是运用修辞手法,用排比增加行文气势,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用比喻润色文章情感,如“蚕食诸侯”。策略之二是多用短句,来增强情感的紧切,如用三字句“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用四字句“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等。策略之三是对书写对象的华丽修饰,如写秦王:“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修辞手法增加了情感传递的技巧,短句增加了情感传递的节奏,对书写对象的修饰会增加欣赏的距离,李斯的种种手段都在指向一个目的,即成功谏言。
除此之外,李斯还擅于运用反问句来增加游说的强度。如“客何负于秦哉”,这一问句是李斯在举例秦国历史上重客卿的几位明君之后发出的反问。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李斯竭力将自己隐藏在众多客卿之后,但情到深处也免不了喟问一句为什么,显示出作者的几分委屈和不解。再如:“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虽然是问句,但已然将答案公之于众。不仅推动了行文的发展,也暗含了李斯情感的过渡和变化。“问句”的运用更像是一场博弈,李斯作为臣子,往往以臣服者的姿态出现,但李斯在这里多次运用问句,显然情绪已经达到峰值,促使他向君主发问。不过李斯并不是冲动之人,他设置的问句都有更为稳妥的答案,这些答案最终指向作者心中期盼,即希望秦王放弃“逐客”。
史书记载秦王最终放弃“逐客”,李斯等一众客国人得以在秦国继续生活。秦王“逐客”决策的取消背后李斯起了关键性作用,他勇敢上书的魄力不仅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处的佳话,也成就了李斯人生政治事业的高峰,还给中国文学宝库中留下一篇经典之作,《谏逐客书》给后人展示了一个有别于政治官场上的李斯:行文敏捷,逻辑严谨,论述有据,文采斐然,难怪鲁迅有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