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中意外低体温救治体会

2021-12-01 03:04赵想任慧娟陈怡辉顾斌韩丹陆慧红陈鹤扬孙贵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寒颤参赛者帐篷

赵想 任慧娟 陈怡辉 顾斌 韩丹 陆慧红 陈鹤扬 孙贵新,4

1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上海200120)

2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麻醉科(上海200120)

3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内科(上海200120)

4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创伤外科(上海200120)

意外低体温是一种医疗急症,是指患者在体温调节机制不存在缺陷的条件下,核心体温意外降低至35℃(95°F)以下[1]。在马拉松比赛中意外低体温鲜有报道,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导致生理紊乱,甚至死亡。Porter[2]报道在1982年法纳姆马拉松比赛中有数目不详的参赛者出现意外低体温,其中6 人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当暴露于冷环境时,人体最初主要通过主动运动和寒颤来维持正常的核心温度(大约37℃)。在初始阶段患者的意识、循环、呼吸系统都是完好的;但随着温度的持续降低,这些系统会受到损害[3]。核心温度低于28°C的患者会发生反常暴露,心脏骤停的风险会显著增加[4]。201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出现了群体性、意外低体温参赛者,由于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场医疗救治,参赛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置。现将本次意外低体温院前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第23 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有来自85 个国家和地区的92330名选手。天气情况:最高温度14°C,最低温度10°C,相对湿度60%,小雨,西北风5~6 级。终点医疗保障组共设置8个医疗点,2个医疗帐篷。每个医疗点配备4 名医务人员,配备毛巾、铝箔保温毯、体温监测仪,监护仪、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等;每个医疗帐篷配备4张床位,11名医务人员,各类抢救药物及抢救设备如强力空气加温器、铝箔保温毯、心电监护仪、氧气、除颤仪等,另有11名后勤保障人员进行患者转运。

1.2 临床分期和治疗

使用瑞士低温临床分期对意外低体温的参赛者进行评估(HT Ⅰ至HT Ⅳ期)(表1)[3],其中,意识清楚指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良好,回答问题准确;意识受损指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昏睡;无意识指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比赛期间,我们采用红外线电子耳温枪测得的鼓膜温度代替核心温度,所有操作均由医护人员完成,每五分钟复查一次,并有专门医务人员记录。HT Ⅰ期患者复温超过1小时体温仍低于35℃或HT Ⅱ期的患者被转运至医疗帐篷进行救治,HT Ⅲ期及以上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患者出医疗点的标准为: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5℃以上,无寒颤。救治时间为患者入医疗点至出医疗点的时间。

表1 瑞士低温临床分期和治疗措施[3]

2 结果

2.1 救治情况

终点医疗保障组共收治552 名意外低体温者,占全程马拉松参赛者0.6%,其中男性351 名、女性201名。543 名患者HT Ⅰ期,男性345 名、女性198 名,平均体温33.9℃,最高36.4℃,最低32.3℃,其中465 名出现四肢厥冷,无寒颤,78 名HT Ⅰ期患者出现寒颤,行走困难。9 名患者HT Ⅱ期,男性6 名,女性3 名,平均体温30.7℃,最高31.0℃,最低28.3℃,9 名HT Ⅱ期患者均出现意识淡漠。

意外低体温参赛者进入到救治点后,医务人员对参赛者进行体温监测、意识诊断,对于Ⅰ期患者,给予去除湿冷衣物,用运动毛巾擦拭,并用铝箔纸包裹全身进行复温;对于有寒颤的患者,适量补充温水,每5 分钟进行温度监测。对在医疗点复温超过1小时体温仍低于35℃的参赛者,转运至医疗帐篷进行救治。对于诊断为Ⅱ期及以上患者将快速转运其至医疗帐篷。医疗帐篷设置高功率空调,室内温度在27℃左右,进入医疗帐篷的患者用保温毯包裹,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吸氧;对于意识受损的患者则静脉输注温热生理盐水,意识清醒的患者适量补充温水。每5 分钟进行一次体温、心率、血压及意识监测。若患者意识丧失或体温降至28℃以下,则紧急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治疗。

2.3 救治效果

本次共救治552 名意外低体温参赛者,543 名HTⅠ期参赛者平均救治时间20.7 分钟,23 名HT Ⅰ期参赛者复苏超过1 小时体温仍低于35℃,被转运至医疗帐篷进行救治。9 名HT Ⅱ期参赛者全部转运至医疗帐篷进行救治,平均救治时间185.9 分钟(表2)。在达到出医疗点标准后,552名意外低体温参赛者均自行离开医疗站点。由于救治及时,本次终点保障未出现参赛者病情恶化的情况,未出现Ⅲ级及以上意外低体温患者,没有患者转入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表2 本次马拉松赛意外低体温院前救治情况

3 讨论

意外低温是一种医疗急症,当身体长时间处于冷水中或暴露于寒冷天气中就会发生意外低体温。原发意外低体温是指当人体持续不能脱离寒冷环境,调节机制疲乏而不能产生足够热量,产生低体温,尤其是当身体的能量储备耗尽时。体温过低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导致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心律不规则、肾功能衰竭、意识混乱或意识丧失。本次马拉松比赛在雨天举行,室外温度10℃~14℃,相对湿度60%,小雨,西北风5~6 级,参赛者长时间处在冷环境中,穿着单薄,并长时间运动,消耗了大量热量,可能是造成本次大规模意外低体温发生的原因。我们终点医疗保障组共收治552 名意外低体温者,其中HT Ⅰ期543 名,HT Ⅱ期9 名,虽然占总参赛人数比例不大,但对于65名终点保障组医务人员,短时间处理如此多的急症患者非常困难,救治不当可能危及参赛者生命。对于意外低体温,预防至关重要,组织者应关注气象情况,准备充分,避免参赛者长时间处在湿冷天气中。

目前意外低体温根据生命体征使用瑞士低温临床分期评估(HT Ⅰ至HT Ⅳ期)[3],当核心温度不易测量时,临床分期优于传统的分期(轻度、中度、严重和深度低温)[5]。某些现场急救如无法准确测量核心温度,相关治疗决策应基于瑞士临床分期。本次医疗保障人员使用了瑞士低温临床分期评估,543名患者HT Ⅰ期,9名患者HT Ⅱ期。根据临床分期,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对患者采取分期治疗,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对于聚集性急症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患者应该积极治疗,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复温以及转运至温暖的环境。对于核心温度高于32°C的轻度低温患者,建议进行被动复温[6]。被动复温可减少对流、传导和辐射的热量损失。一般会通过去除湿衣服,使患者与冷环境隔绝,避免患者受到冷环境持续损害。在被动复温时,患者应处于至少21°C的环境温度;温暖的空气可减少呼吸的热量损失;使用覆盖身体(包括头部)的毯子和铝箔绝缘体可实现与冷环境的隔绝。如果患者体温调节机制和内分泌功能正常,则可能会出现寒颤,寒颤可使患者核心温度每小时提高0.5℃~2℃[7]。对于HT Ⅰ期患者,本次院前救治通过去除湿冷衣物,换成干燥保暖衣物,并用铝箔纸包裹全身进行复温,其中23名患者需转运至医疗帐篷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同时保温毯包裹,补充温水。HT Ⅰ期患者体温均自主恢复至35℃以上,并自行离开比赛现场。

对于轻度低温不能对被动复温作出反应或中度低温患者,需要进行主动复温。主动复温包括主动外部复温和主动内部复温,主动外部复温方法还包括外部对流加热器、温水垫、温水袋、加热毯和温水浴等[8]。主动内部复温包括加热静脉注射液、体腔灌洗(胸腔灌洗和腹腔灌洗)、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等。静脉注射液应加热[38°C~42°C(100°F ~108°F)],以防热量进一步流失。在寒冷的院前环境中,静脉注射液可能会加重体温过低[9],体腔灌洗使温热的液体在胸腔或腹腔中循环,可促进直接的核心加温。血液透析是最容易获得的体外复温技术,它可以将核心温度提高2℃/h ~3℃/h,但需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10]。对于院前循环不稳定和心跳骤停者应转运至能够提供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体外循环的医学中心[1]。本研究患者均在HTⅠ期或者HT Ⅱ期,根据分期及时治疗,未出现持续恶化患者,无患者转入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4 小结

意外低体温是一种医疗急症,在马拉松比赛中鲜有报道,及时、有效的救治可防范产生灾难性的后果。随着马拉松赛事逐渐增多,组织方需要严密监测环境情况,若在寒冷、多风和潮湿条件中进行比赛,组织方应对参赛者和医疗保障人员进行意外低体温相关风险教育,增加相关医疗保障。当发生意外低体温时,应加强监测参赛者的体征和症状,并进行及时治疗。当天气恶化,或发生群体性意外低体温,主办方需要及时调整比赛。

猜你喜欢
寒颤参赛者帐篷
今晚,我要睡在帐篷里
帐篷里的笑声
村庄
“帐篷节”开始啦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搭在水上的帐篷
高热大鼠不同程度寒颤模型的构建
盛开在阳光下的寒颤
小剂量长托宁、地塞米松用于减轻剖宫产术中寒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