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洋中中心小学 陈言安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外阅读恰恰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积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综合素养提升都有很大意义。
首先,小学生在语文积累、语文素养、对于语言文字的审美敏感度以及甄选判别能力方面都尚不足,而课外阅读的材料又十分广泛,学生很难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中找到适合自己、对自己有益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地给予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课外阅读能够与教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帮助学生扩展眼界、扩充知识储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培养审美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陶冶高尚情操,并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体会文学的魅力,提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学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这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健全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后,语文学习贵在积累。无论是语文素养与文字敏感度的培育,还是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文积累。语文课本是优中选优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学生最终还是需要由此发散,向更广阔的天地翱翔而去。因此,教师要关注课外阅读,积极落实学生阅读量的累积。
首先,一些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仅仅以追课时追进度为教学目标,或者只布置阅读的任务,却不关心后续的进展,忽略了教师的指导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重要性。其次,学生自觉性不够强。课外阅读的场所不在课堂上,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学生自觉性和自律性都有所欠缺,因此导致了课外阅读进程的凝滞。最后,课外阅读缺乏技巧。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大多只停留在布置任务,给学生列出教育部编排的推荐书单,缺乏技巧的传授。殊不知这样如囫囵吞枣般的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是收效甚微的,帮助并不大。
教师要为学生挑选适合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的挑选并不只是对国家推荐书单的复述,而是真正经过教师深思熟虑,为学生选择的有益身心、适合学生的内容。材料内容务必符合主流价值观,不能产生消极、负面的引导,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又能为中高年级学生所阅读、理解、欣赏,可以是一些教材内容的相关拓展,也可以是教师结合学生兴趣与发展特点挑选的名家精品。
例如,在学习完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三课《人物描写一组》时,学完第二节《他像一棵挺拔的树》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其出处——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老舍的其他名作,让学生尝试阅读,体会课文选段的精妙,感受老舍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也帮助学生积累名家名作的阅读经验与知识体会。这对学生往后的语文学习其实也有很大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考虑加入多种风格、多种题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的阅读视野尽可能宽广,体会不同写作风格、不同题材作品之间的差别和特点,展现文学世界的广袤无垠和无穷魅力,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敏感度与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向往和探索欲望。
教师布置了阅读任务之后,课外阅读的指导却并没有结束,反而可以说是刚刚开始。为了检阅学生的课外阅读完成情况,也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读,为学生布置一些反馈指标,如摘录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或是写下一些基于阅读体验的心得体会,总之最好是易于检阅的目标,但又不至于过于繁重枯燥、打击学生阅读兴趣。这样能够对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做一个保障,避免学生在课后无心阅读,或是胡乱翻阅一气,从而无法有效获取课外阅读的养分。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图书分享区域,并在此区域中放置一些书籍。书籍的种类可以结合教材单元学习内容,或者单纯地以经典诵读课外为主。学生需要在图书角中选择自己所看的书籍,并填上取放时间。教师可每星期一轮换书籍种类,并结合学生所看书籍的登记明细和读书反馈,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与个性化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分享计划和反馈指标,利用图书分享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与阅读感悟。如在经典诵读中,教师最好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同系列的绘本读物,启发学生对文字阅读的兴趣,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也可以是期刊读物,像恐龙专刊、车以及科学刊物等,然后定期让学生分享读后心得体验。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写作课中加入一些精心设计的环节,帮助学生有效输出。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一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提问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到过哪些名家描写自己家乡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些部分?他们写得好吗?好在哪里?”这些问题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回忆阅读体验,并将其引到写作的思路启发上来;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往后的课外阅读启迪思想、指引方向,让学生明白阅读中可以思考哪些问题,获取哪些帮助。在学生进行分享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内容,引导学生将其有益的积累,转化为写作的思路与素材,实现知识的转化,学为己用,帮助学生体会阅读的妙用、创作的多元性,并提升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求知欲。
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面,既有主观上通过长期阅读体会而形成的语言敏感度和文学品位,也有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阅读技巧与择书技巧,这些技巧正是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内容。传授的过程可以是在课外阅读进行前,帮助学生做好进行课外阅读的万全准备;也可以是在阅读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体会,从而产生在阅读中不断体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何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如何体会描写的妙处、怎样的阅读记录能够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汲取材料中的养分?这些都为阅读能力技巧所涵盖,而这些内容其实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上就可以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十八课《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步对课文进行分析,全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言和思考,分析内容包括文章的行文、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威尼斯小艇的哪些特点、如何开头和结尾,讲解中注意结合板书,有效记录,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对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一段描写进行分析和记录。让学生学习阅读技巧的同时,能够有效应用、独立运用,真正掌握这些技巧。再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阅读篇目《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学环节为学生们播放影片《建国大业》的片段,从而吸引学生对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在学完阅读篇目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回家观看电影,并查找相关书籍。学生在节选片段以及教材课文的学习后,对新中国成立的整个过程还有些模糊,为了能够清楚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文字阅读的方式是最佳的。为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选择指定阅读刊物,或者在班级的图书角中定期为学生准备相关刊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便会被其所吸引,从而在阅读完成后产生阅读感悟。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继续阅读并深入探究,渐渐地学生们习惯于从阅读中获取信息,通过阅读了解事情的原委,并能够通过阅读整理出正确的逻辑顺序,使得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同时也让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课外阅读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响应新课改目标的教学内容,也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必要途径。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培育的是学生的素养和意识,需要广阔的材料进行支撑和长期的阅读熏陶,而课外阅读正是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汲取养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和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有所获益、实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