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斌
(天水市水利服务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我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利研究所所长李益农明确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是用水大户,如果要缓解农业用水的短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缺乏问题,提高地面灌溉技术水平将是一个重要的措施。”由此可见,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占有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效率,还显著改善了农田质量。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对农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以往的农田灌溉中,由于水资源循环利用少,灌溉技术落后,浪费也严重,渠道输水损失以及田间深层渗漏损失的水资源达灌溉用水量的70%,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再加上农田节水灌溉设计缺失合理性,农民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大多数都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阻碍了节水灌溉的推行。另外,有些区域的气候和环境存在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都直接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效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主要方向,确定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基本领域,提出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点工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将循环经济观念融入到农业系统,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为了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必须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上进行合理的选择,进而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空气、阳光、温度、水和土壤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其中土壤和水是影响农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水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如:在水源相对丰富、地势较为平整、集中连片种植、作物品种统一的地块,可以选择轻小型喷灌机;在水资源相对紧缺、水量较小的地块,主要推广膜下滴灌;在水源相对丰富、地势比较平坦的分散地块,可选用管道输水灌溉。根据不同的水源条件、地形地貌、作物种类、土地经营方式,综合考虑技术、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增效节水灌溉方式,能够高效利用节水灌溉技术,进而带动促进农民增产增效增收。此外,在输送过程中,会避免不了发生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所以,在输送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们通常会建设输水渠道,这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有效解决了浪费水资源的问题,但是,在输送环节中,由于太阳直接照射的地面附近温度较高,导致水吸收更多的热量,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提高水利渠道的引水利用率,在建设输水渠道时,要加强输水渠道的防水渗透措施,建造材料就要选择防渗性能较好的新型材料。其次,可以采用从水库、调压室、前池向水轮机或由水泵向高处送水,以及埋设在土石坝坝体底部、地面下或露天设置的过水管道,如:夹砂玻璃钢管,它的优点是材料强度高,密封性好;重量轻,管道内壁光滑.相应水头损失小,具有良好的防腐性,管道维修方便快捷;特别是由于管道轻,安装时不需要大型起吊设备,在现场建厂时间短且费用低。以渠道输水相比较,管道输水不仅降低了输水环节中水量的损失,也突出了输水快速、节水、省地等特点,真正实现高效用水。
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加强科学化管理,落实责任,是提高农田水利灌溉中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重要部分,只有加强规范化建设实现高效运转,才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体可以参考以下三点实施:第一,各个地区相关部门的员工需要清楚了解本地的具体情况,开展节水专项规划,创新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需要掌握农业生产基本模式和特点,如:不同作物生长规律不同,各自要求适应的自然环境也有所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而形成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有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拟定相关的管理方案,总结工作经验,为今后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在节水灌溉设计和节水工作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其可操作;第三,相关部门的人员应加快整合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吸收专业的意见,建立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区域管理模式。针对农业生产种植市场结构设计当前的状况,应及时对农田水利灌溉用水量实施调节、控制,加强对农作物种植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适当减少在一定水分条件下,土壤实际消耗的水量较高的农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另外,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对节水灌溉的整体效果影响很大。为此,有关管理工作人员应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积极开展走访调查,认真分析研究,大力宣传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重要作用。指引基层群众能够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
人才资源匮乏制约着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首先在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引进外来人才缺乏政策优势和吸引力;人才储备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可以参考一下几点:(1)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出台系统完善、政策优惠、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配套文件,明确规范引进工作程序,为灌溉技术的研发推广提供人才支持。根据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建议在人才引进政策中将高级技师列入高层次人才范畴。(2)在人才引进上,可采用“柔性引进”的灵活方式,通过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进。(3)建立“人才储备库”,根据需要,定期制定发布人才储备目录,进行精准储备。同时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工资待遇,可参照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执行。(4)突出人文关怀,打造引才特色品牌。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随时掌握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协调解决各类困难,落实好住房保障、安家费用、户籍落户、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农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今,通过夯实基础、项目引领、完善格局等措施,现代农业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农业种植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力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效率呈逐步提升的趋势,进而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为了更高效地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应加强提高农田水利灌溉中节水灌溉水平。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进而增强群众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发力发展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需求导向,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量身定做”培训项目,满足各个部门工作人员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的培训需求,激发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专家授课要从讲授式教学为主转向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和模拟式教学为主,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培训方法,使之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建议实行干部培训“学分”制度,将学分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将学分不够的干部纳入“负面清单数据库”管理。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能够牢固树立培训人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意识,使他们正确掌握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业、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让农业生产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大力提升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质量。在进行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设计之前,应清楚了解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不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增效、节水灌溉方法,以此提高灌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