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丹 吴 媚
(1.沂水县崔家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416;2.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临沂 276400)
历经朝代更迭、岁月洗礼,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日益丰厚,不仅留下了历史变迁与文明进步的痕迹,也体现出民风民俗的特色。传统村落是延续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习总书记阐明了保护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充分体现出多元文化之美,着力打造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城县有着迷人的风光、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生态资源,被称为“康巴江南”、“中国西部香巴拉”等。该县辖区之内共有4镇8乡,行政村数量多达83个。乡城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康巴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民俗多姿多彩,藏乡气氛浓郁,藏传佛教历史悠久,影响面大。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古代历史文化遗址有三大类,包含了古寺,古碉,古传统村落。本文以乡城县香巴拉镇色尔宫村为例探讨西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色尔宫村地处乡城县香巴拉镇东郊,距县城1.5km,该村南、北、西部分别与阿央仲村、东宫村、冷龙村接壤,东部与尼斯乡仅隔一河,海拔2700米,年平均气温10℃,耕地面积539.55亩,退耕还林面积546.9亩,被称为“藏乡田园”。该村全部为传统建筑,布局完整,于2013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色尔宫村有2个村民小组,在这里生活着63户人家,其在长期相处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该村地势平坦,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豆类及各种蔬菜,古朴的民居掩映在茂密的果木之中,向外界供应大量无公害水果,包括梨、苹果、桃等,是全镇范围内有名的蔬菜产区。
1.2.1 建筑布局
藏族社会在长期发展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藏民生产生活之中,从聚落选址、建造、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体现出“神圣中心”等思想,其思想都是宗教教义的核心内容,与当代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四川乡城藏族地区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居环境观,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塑造了一道独特的古朴的聚落景观。
1.2.2 白藏房
由于格鲁派的象征色彩对乡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橙黄色大量运用于藏房门窗与室内装饰方面。大部分民居装饰与寺院形成了统一风格,体现在色彩、装饰图纹、技法等多个方面,足以展示寺院艺术在民居建筑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白乡藏居是乡城的标记,与其他藏区民居多为深红暗赭色不同,乡城的白墙独一无二。建筑构造以白藏房为主,墙体以泥土的干打垒筑成,室内木柱数量众多,柱头数量与房屋大小形成了正比例关系,最大的房子能有118根柱子,最小也有35根。通常情况下,白藏房有3-4层,人居住在中间层,设立了厅堂、卧室、客户等,把各种家禽家畜养在最底层。厅堂与灶房连通,厅堂正中央为大炉子,也可以在这里摆放三脚架,炉旁的大厨柜勾红画绿,里面摆放着各种餐具与锅具。经堂内常年香烟不断,经书与佛像则供奉于佛龛之中。
1.3.1 疯装
色尔宫的传统服装为藏装。藏族人豁达、豪迈,将这种性格特征融入服装设计之中,腰部宽大,左襟大于右襟,主要有白、红、黄三种颜色,尤以藏衫、藏袍等服装居多。男装同其他藏区差别不大,而妇女的服饰颇为独特,个性鲜明。特别是妇女穿的连衣裙,融合了藏、汉、纳西三个民族风格,全藏区绝无仅有的服饰——“疯装”。其他藏区人在穿藏装时左襟在里、右襟在外,而乡城人则截然不同,由此被人们称为“疯装”。
1.3.2 锅庄
歌舞是色尔宫人最大的爱好,提起歌舞,当地人会自豪地表示:“会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能唱歌。”色尔宫人歌舞类型较多,包括劳动号子、山歌、锅庄等。藏族人把锅庄称为“卓”,表示圆圈舞的意思,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色尔宫人在农闲时节、节日庆典都会跳锅庄,在表演时男男女女围成圆圈,两队同时进行,每队都会安排一名高水平的领舞人,既可以轮唱轮舞,也可以相互牵手而舞,舞姿矫健、古朴典雅。在跳锅庄的时候,伴奏旋律奔放明亮,男舞者动作挺拔雄健、热情骤悍,女舞者优美飘逸,地方民族特色十分浓厚。
色尔宫村有着多处历史遗迹,其中古碉楼已经发展成知名旅游景点。古碉楼分布于尼斯乡马色村与香巴拉镇色尔宫村,现遗存4座(其中尼斯乡3座,色尔宫村1座)。相传古碉自明隆庆二年开始修建,到宗祯十二年修建完成,到现在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修建人为纳西族人。所有古碉都有九层,每年修筑一层。碉楼底部墙约2米厚,并在底部修建大门,朝东部或南部两个方向开。在修筑碉楼时尽管采用的是普通泥土,但由于严格控制泥土湿度,碉楼无比坚固,再加上当地气候干旱,能巍然屹立三百多年。乡城古碉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5 月,在肖克、王震的带领下,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经过乡城,尽管在这里只是停留了七八天,却与当地群众、僧侣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驻扎在本村郎色家的红军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同时表示出对当地藏民的尊重、对寺庙的保护,并在郎色家墙壁上写下了宣传标语。后来,驻扎红军离开色尔宫时,村里群众热情相送,以送信带路、照顾伤员、运送粮草等方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长期以来,红军在这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代代相传,每个故事都能表达出军民鱼水情谊,也能体现出红军的纪律严明。
传统村落中蕴含着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的文化遗产,须采取规范化的行为对其施以保护。色尔宫村应立足自身人文特色,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也要使原文化得到弘扬,要在保留原住民的基础上向外输送原特产,在将传统村落发展成旅游景区过程中,要尽量消除城镇化、商业化,带领群众传承、发展独具特色的夯土建筑技艺,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丰富白藏房功能,选择新型建材建造民居,在全村范围内推行乡村清洁行动,使“脏乱差”等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兼顾保持古村落原风貌、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两项内容。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性原则与村落的内在属性息息相关,其属性包括两种,一种是物质形态属性,体现在村落水系、街巷、道路、建筑等方面;另一种是非物质形态属性,体现在历史文化传承、空间布局、民风民俗活动等方面。从村落布局中,既能看出人们能否充分利用土地,也能看出人们能否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还能看出人与人、地、自然等能否和谐相处。对古村落的布局施以保护,要同时关注村落街巷肌理、公共活动场所、边界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遵循整体性原则保护古村落,就要把两大属性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切不可把二者互为独立、割裂,也不能有所侧重,要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传统村落予以保护,使村落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乡村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基础之上的聚落形态,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成长规律,在建设传统村落时要摆脱僵化思维,要对乡村原貌怀有敬畏之心,为其日后发展做好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加大山水田林湖草生态保护,实施藏房木材替代补助,禁止砍伐森林,禁止新开发探矿采矿项目,全力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可以同时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现代文化元素,但要尽量延续民族特色,体现出原有的建筑特色与村落格局,做到形神兼备,重塑具有文化特色的人文环境和优美洁净的居住环境。
文化是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的灵魂,要注重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空间形态与环境的保护,同时,在对未来发展做出规划时要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各种能体现出民族文化底韵的实物与场所予以保护。安排专人对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歌舞技艺、饮食习俗、节庆活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收集,以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记录,形成宝贵的文献资料。以静态的方式向游客展现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用具、特色手工艺品、服饰等,以动态的方式展现歌舞、生产技术等,以合理的形式保存文化记忆,给外地游客带来深刻印象,让更多游客能参与文化记忆的传承之中。为了达到盘活当地文化资源的目的,要对传统村落进行文化定位、把握住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与利用文化资源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摸索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乡村生活空间就是供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国土空间。在保护色尔宫村村落过程中,要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基点,也要对传统村落的原有格局与肌理表示尊重,确定好合理的管控边界,对用地规模进行调整,以科学的方法实施管理,积极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完善的建设标准,尽量丰富生活空间的功能。对原生态村居风貌予以维护,在保护生态自然、体现景观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增强生活空间的人性化特征,同时打造生活、服务、商业三大能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圈子,让农村群众过上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公共基础设施等形体和立面要具有传统村落的个性风格,保留和提升独特性的村落空间环境和展示系统,实施亮化、美化工程,提高游客对藏乡田园形象的良好视觉感受。配置完善的基础服务功能设施,建设田园村落观光组团等特色服务设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色尔宫村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白藏房便是其中一大亮点。按照露天主题博物馆模式打造色尔宫村传统村落。保持完整的存在街巷格局,保留古碉楼、红军遗址等古建筑,以传统村落保护为目标。优化交通组织,在村寨东南现状古碉附近建设未来色尔宫文化博览片区主入口空间,利用4座碉楼保留较好的老建筑改造为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历史观和画家工作室,将文化职能集中设置,打造艺术馆、博物馆聚落区、成为乡城县香巴拉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发展旅游接待、度假休闲、餐饮美食、文化体验等功能,提升民居接待水平,建设藏居度假庭院,保护田园景观带,形成以美食休闲、藏家民居接待、田园自然观光等为特色的藏式特色民宿聚落区。
通过村落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改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推进以白藏房为主体的星级乡村酒店、主题文化酒店和精品酒店,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开展民俗接待和藏家乐项目,发展庭院经济,最大化发挥出旅游扶贫的价值;同时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保留红军纪念馆,在国家级传统村落色尔宫村建设乡城非物质文化中心;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藏民族手工制造业、历史古迹古碉群等多项特色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以田园景观优美、乡土风情浓郁的特色传统村落;开发特色化旅游项目,让广大游客能加深对藏区文化的了解,例如:请游客参加具有特色的藏式婚礼、乔迁、锅庄等;与藏民一起来到田间地头,在他们的指导下酿酒、采摘、放牛、播种、制作风味小吃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让游客参与到本土文化,增强旅游趣味性。
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传承民间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大力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积极搭建民间文化交流和推广平台,切实做好乡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色尔宫村“田园白藏房、净土香巴拉”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传统文化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加强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的结合,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依托特有的白藏房和疯装文化为特色,培育两大全国独有乡城特色品牌的休闲农牧业品牌;同时以红色文化、农民艺术节、疯装文化等为主,深度挖掘“乡城三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民俗文化,以文促旅,实施民俗一条街等项目。按照“文化性、主题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建设要求,打造可供游客观赏游览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积极发展与文化活动有关的项目,例如红色文艺、非遗保护等。
色尔宫村定位为传统村落保护区,须结合藏乡田园景观及文化特色,保留和提升独特性的村落空间环境和展示系统,增强村落文化的拓展性,努力体现出村庄的完整性,使村落格局、田园景观、生态原貌、空间环境、传统建筑等得到切实保护,尤其是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等。尊重原住居民生活习俗,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提升,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从而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