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的做法与成效

2021-12-01 22:13江卸清陈伟国祝正献杨一平戎凤鸣戴建忠孙海燕赵明珠
蚕桑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养蚕

江卸清,陈伟国,祝正献,杨一平,戎凤鸣,戴建忠,孙海燕,赵明珠

(1.浙江米赛丝绸有限公司,浙江海宁314408;2.海宁市经济作物技术服务站,浙江海宁314400;3.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浙江海宁314407)

海宁市蚕桑产业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居全省第二位。周王庙镇蚕茧产量占全市的40%以上,被列为浙江省蚕桑强镇,周王庙蚕桑产业示范区列入第六批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云龙村曾经是全国蚕桑生产先进典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国科学大会上授予先进集体,并获国务院嘉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蚕桑比较效益下滑,生产风险增大,进入新世纪后全市蚕种饲养量大幅下降。为保护传承蚕桑文化,顺应蚕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浙江米赛丝绸有限公司于2018年在周王庙镇云龙村成立全资子公司——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集中连片流转土地24.50 hm2,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蚕桑示范基地,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为进一步提升蚕桑基地科技示范作用、规范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拓展科普教育功能,2020年,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申报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并顺利通过省农业农村厅考核验收。

1 基地基本情况

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规模化蚕桑基地新建高标准桑园20 hm2,种植“强桑1号”“农桑14”“桂桑优62”“粤椹大10”等优良桑品种。配套建设钢结构蚕房、收茧烘茧房、管理用房、农资仓库等8200 m2。蚕房配备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及空调、加湿器、加热器、湿帘风机等温湿度调控设备,采用桑叶保鲜冷藏库、高密度叠放式塑料蚕匾、多层蚕台、电动喂叶车、电动升降方格蔟、采茧机等养蚕设备,配备桑园微耕机、杂交桑收割机、电动桑枝剪、电瓶高压喷雾泵、桑叶运输车辆、切叶机、电动撒粉消毒器等桑园管理和蚕室饲养机械。

基地探索示范农作制度新模式,实施多批次连续养蚕,年饲养10批左右。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规模养蚕大户,提供技术、蚕种和蚕茧收购服务,提升蚕茧品质。

2 主要实施内容

2.1 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示范

2.1.1 初步构建蚕桑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桑叶是家蚕唯一的天然饲料,也是许多病虫的危害对象,因此桑病虫防治是蚕桑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海宁是传统蚕桑产区,桑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农药防治是主要手段,但对养蚕生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为此,基地引进绿色防控新技术,初步构建了涵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形式的综合防治体系,安装桑螟性诱智能测报仪;桑园内布设桑螟性信息素诱捕器、粘虫黄板,引诱并捕杀桑螟雄蛾,诱捕桑蓟马、桑粉虱等微型害虫;在桑园和蚕室周围种植波斯菊等显花植物,为害虫天敌提供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从而有效地提高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连续多批次养蚕易导致生产环境病原物累积,消毒防病难度大,因蚕沙中夹杂的病蚕尸体和排泄物是蚕病的主要传染源,直接用作桑园肥料存在蚕病传播风险。为此,引进微秸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能堆肥系统,采用好氧发酵方式,避免臭气污染,智能调节堆肥温度,处理周期约30 d,一次处理蚕沙120 t左右。

2.1.2 规范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和包装物集中回收

建立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农药、化肥的采购、保管、施用记录。按桑树生长季节对养分的需求特点,制订全年肥料采购和施用计划,积极推进蚕沙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由于桑病虫害发生的年际开差很大,农药采购根据实际发生情况而定,全面施用敌敌畏、辛硫磷、毒死蜱等桑园专用农药,杜绝国家明文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保障了养蚕生产和环境安全。农药包装物做到即用即收集,整理存放于农药仓库,每年分批交给农资销售部门统一回收处理,回收率达到100%。

2.1.3 探索蚕桑综合利用新途径

蚕桑生产季节性强,冬季桑树落叶,土地空闲。枯桑叶、蚕沙营养丰富,是湖羊的优质饲料。基地开展桑园立体种养,桑园养桑,鸡吃草、吃虫,减少了除草剂和杀虫剂用量,鸡粪又是优质有机肥,可减少化肥投入,从而建立桑园生态种养内循环。新建存栏100头的标准化羊舍,利用蚕沙、多余桑叶饲养湖羊,不仅充分利用了废弃物,添加适量桑叶饲养的湖羊能提高瘦肉率和口感,羊粪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作桑园有机肥,形成另一个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圈。

2.2 开展新品种、新设施、新模式的示范应用

2.2.1 全面应用蚕桑主导品种

规模化蚕桑基地由于生产模式的转变和机械设施的应用,对桑、蚕品种选择和良种良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连续多批次养蚕必须十分重视蚕病防控,引进饲养“秋丰×白玉”“秋华×平30”“农科5号”等3对高抗血液型脓病品种;8月份高温季节引进饲养耐高温蚕品种“两广二号”;对比试验不同蚕品种对电动升降方格蔟自动上蔟平台的适应性,提高上蔟率;杂交桑条桑收割高效、省力,基地引进种植了12个杂交桑品种,开展田间栽培试验和产量对比。

基地主要种植的“强桑1号”列入浙江省2020年种植业主导品种,“农桑14”“桂桑优62”“粤椹大10”等均为国内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桑品种。基地饲养的“秋丰×白玉”“秋华×平30”列入浙江省2020年种植业主导品种,“农科5号”“两广二号”“金秋×初日”是国内主推的优新蚕品种。蚕品种和桑品种应用主导品种及优良品种推广覆盖率达到100%。

2.2.2 大力引进蚕桑适用机械

基地应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空调、加湿器、加热器、湿帘风机等温湿度调控设备,精准控制小蚕饲养环境温湿度,有效改善中蚕饲养保温、大蚕饲养高温等不良环境;采用桑叶保鲜冷藏库,缓解连续阴雨、高温季节的桑叶贮存难题;应用叠放式塑料蚕匾饲养小蚕、多层蚕台饲养中蚕、电动喂叶车大蚕地面育、电动升降方格蔟自动上蔟、配套采茧机等养蚕设备,保障了全年连续多批次养蚕,减轻了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桑园微耕机、杂交桑收割机、电动桑枝剪、高压喷雾泵、桑叶运输车辆、切叶机、电动撒粉消毒器等桑园管理和蚕室饲养机械配套齐全。

2.2.3 实施规模化多批次连续养蚕新模式

目前农村养蚕一年最多4批,多数农户仅饲养2批,桑叶利用率低,由于饲养批次少,劳动力季节性矛盾更加突出,单位面积产出低,制约了蚕桑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基地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桑园建设,并配套蚕房、机械设施等,从4月中下旬到11月上中旬几乎连续不间断养蚕,显著提高了桑叶、蚕房、设施和人员利用率。2020年基地共养蚕10批,对传统养蚕布局作出了重大变革,创新了农作制度模式。围绕养蚕生产新布局和新模式,重点对桑园管理、采收剪伐、蚕种供应、蚕茧收烘、防病隔离等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

2.3 发挥基地科普展示功能

基地新建蚕桑科普展示馆,既有制作精美的家蚕实物标本,也有大型家蚕模型、粒茧缫丝机等供小朋友动手体验,还有各种类型蚕的彩图介绍。养蚕生产区开辟参观通道,近距离观察小蚕在智能控制的蚕房内饲养,来到大蚕房能听到蚕宝宝吃桑叶发出的“沙沙”声,室外建有桑园迷宫、桑荫长廊,亲手采摘桑叶,在树荫下纳凉。基地还提供精心设计的学生养蚕套装,配有蚕宝宝、桑叶,小朋友通过亲身养蚕体验,初步了解蚕宝宝的生命蜕变过程,感受祖先发明蚕桑丝绸贡献给人类的伟大成果。

基地良好的生产设施和新颖的生产模式吸引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接待上级领导调研、省内外同行考察、培训班参观学习达到50多批,并吸引市内外中小学生研学活动,以及社会各界到基地参观、浏览、采风。

3 主要工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管理制度

申报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后,公司上下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本着要建就要建最好的目标,组成由公司董事长牵头、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的项目实施小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实行责任到人。对照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认定标准和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制订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沟通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方案。利用项目实施的契机,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明确公司组织结构、岗位职责,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建立基地生产记录台账,做到生产过程溯源;制定企业技术标准,逐步实现生产技术标准化。

3.2 寻求技术支撑,突破技术瓶颈

在基地建设运营过程中积极寻求各级技术部门帮助指导,与省农科院蚕桑所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是省农科院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省农科院牵头的重大育种专项示范基地,省农业农村厅蚕桑产业技术项目示范基地。基地设立专家工作室,由一名省蚕桑产业团队专家驻点指导,2020年省级团队专家到基地指导工作超过20人次。汇集各方专家为基地建设出谋划策,如基地原先采用自然堆肥方法处理蚕沙,发酵产生的臭气影响周围农户生活环境,经市技术部门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引进了微秸宝好氧发酵处理系统。

3.3 强化技术培训,发挥示范效应

注重提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选送技术人员参加全省蚕桑产业带头人培训班、蚕桑丝绸新技术培训班。在基地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浙江大学教授讲课,提升从业人员和蚕农养蚕技术。组织召开规模养蚕大户、合作社代表座谈会,带动更多农户共同推进规模化、优质化蚕茧生产。

按照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标准,在基地原有基础上进行整合提升,见形见效,既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又要把项目实施与基地生产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实施,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基地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基地设施化水平,体现出项目实施的成效,更好地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蚕沙无害化处理设施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应用,将对全行业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蚕桑科普展示馆、桑荫长廊等设施新颖独特,既有科普展示功能,又有休闲旅游功能。如推广应用“金秋×初日”天然金黄彩色茧品种,不仅吸引了参观者眼球,经济效益比白色茧提高10%以上,周边农户纷纷要求公司提供彩色茧蚕种,充分体现了基地的示范效应。

4 取得的成效

4.1 推动了设施建设

在基地原有设施基础上,结合生产需要重点新增绿色防控、科普展示等项目。蚕沙处理方式和设施是规模化生产面临的一大难题,借助项目推动,经多方调研,引进微秸宝堆肥处理系统,通过添加菌种和增氧处理技术实现快速发酵,达到无臭气排放,杀灭蚕沙中的病原物的目的,该系统率先在行业内应用。

4.2 完善了生产管理

基地初创过程中,制订了部分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但不够全面,借助项目实施机会,进行全面疏理,修订和增补了相关制度和台账资料,对于完善基地管理十分有益。

4.3 加强了技术协作

一直以来,省农科院蚕研所、省农技推广中心十分关心和支持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后,与上级技术业务部门和相关专家的联系更加密切,基地设立省团队专家工作室,使专家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技术指导更加直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多位岗位科学家多次深入基地,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基地也承担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省蚕桑技术团队部分试验任务。

4.4 扩大了示范效应

新设施、新模式、新品种的应用在基地周边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农民的传统认识产生了极大冲击。应用天然彩色茧品种、小蚕集中共育、优质优价收购等措施,建立了“基地+大户”的合作模式,已经有更多农户希望加入进来。

4.5 提升了基地形象

蚕桑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大型蚕房、电动升降方格蔟、蚕桑科普馆,以及集中连片桑园等等,规模化蚕桑基地形象显现,使传统产业展现出现代农业的气息,基地已纳入周王庙镇乡村旅游线路。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养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养蚕不易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嫘祖养蚕的故事